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闻韬 《人权》2014,(1):42-43
信访活动已经成为民意表达、利益诉求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解决信访问题、保障公民权益也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信访立法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有着深刻的实践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司法公正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长久稳定。马克思主义的司法公正思想站在维护社会公义的角度,通过对资本主义司法伪公正性的批判,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社会权益作出了根本性指导。  相似文献   

3.
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是指公民在作出见义勇为的行为后应予保障的权利和利益,包含应获奖励的权利和应获救助的权益.在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中政府扮演着无以替代的角色,其行为起着关键作用.在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过程中,政府的行政行为主要包括见义勇为行为的行政确认、见义勇为人员的行政奖励和对见义勇为人员的行政补偿.必须尽快通过全国性立法明确各级政府在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上的职责、规范涉及权益保障的相关行政行为,惟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4.
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劳动权益是公民的基本权益。保障公民的劳动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在具体的功能性社会单元中,其成员的劳动权益保障和内部劳动关系的和谐,自然也就成为构建和谐单位的前提。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表面上是单位的内部事务,但由于劳动者首先是国家公民、社会成员,然后才是单位成员,因此,劳动权益保障和劳动关系处置就不是单位内部的“家务事”,而是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其后果也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宪法规定的基本职责,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确立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内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民权益依法保障问题.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将公民权益依法保障列为其中一项计划.  相似文献   

6.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具体案件运用中有利有弊。其弊处在于丧失可靠证据影响刑事诉讼活动的进程,致使有罪之人逍遥法外,从而使司法制度失信于民。其利处在于能保障刑事诉讼结果尽可能公正,不伤及无辜者,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最大利益,塑造警察执法守法行为。  相似文献   

7.
赵永振 《前沿》2010,(8):30-34
话语权本是公民一项不可让与和剥夺的民主权利,但在我国社会转型、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情况下,由于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缺乏制度保障、社会载体和主体依托而普遍缺乏。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模式和取向的重要转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将弱势群体的权益纳入宪法司法保护范畴,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并增强其主体意识,从而回归和扩大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以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公民文化权益的基础,它由平等参与文化活动、共享文化成果、文化成果收益受到法律保护、传承本民族或本地区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接受基本文化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权利组成。发达国家在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上走在中国前面,"一切为了权利"、适合的制度模式、科学的标准化及开发式社会参与等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在法治中国当下,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需要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组织、机制与体制创新,完善公民文化参与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及加快公共文化权益立法保障工作等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9.
胡莹 《人民论坛》2013,(10):155-157
社会转型期,农民工由于受到城乡二元体制以及自身弱势地位影响,制度内维权不畅、制度外维权受阻,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公共协商”这一制度设计有助于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促进其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冲突;有助于促进公民政治,全民参与;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许浩 《理论月刊》2012,(3):166-170
高房价下的群租现象在大城市普遍存在,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了维护住户利益,各大城市纷纷出台新租赁规定。结合京、沪出台引发争议的租赁规定,从保障住房权的角度分析租赁规定合法性问题,认为其缺乏法律依据,损害了公民的住房权。为了解决大城市租赁引发的社会问题并保障公民的住房权,应当从立法保障、依法行政及司法救济三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又被称为"第二代农民工"、"青年农民工",从富士康事件入手,透视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要求体面劳动,难以忍受低工资、低权利的工作现状,各种因素导致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相关政府部门、工会组织的不作为,更加重了这种弱势。在保障就业的前提下,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加强维权组织建设,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转变低工资、低权利的发展管理模式,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日益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的发展。其中,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日渐突出,而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完善老年人监护制度来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也成为我国立法者应当仔细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老年人监护的现状和老年人监护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来探讨应当如何完善我国的老年人监护制度中的监护人制度.以期为更好的保护我国老年人的各项合法权益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公民法人希望行政强制法能对行政强制权的行使进行有效的规范和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合法权利;行政机关则认为行政强制法生效以后,实施行政强制就有了法律上的根据,就可以更好地保障行政权的行使。文中从《行政强制法》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几方面阐述了行政强制立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贫困者提供法律援助是一项公认的国家责任。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是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的一项重要制度。但由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起步较晚,在立法、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不足,需要大力推进和完善,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天津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新区整体规划的推进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海地被征收,失海失地农民人数增加,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全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通过分析滨海新区失海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拿出整体解决方案,建立健全失海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制度,即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健全对地方政府的征地约束机制;健全失海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失海失地农民就业扶持机制,才能切实解决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6.
票据法上的利益返还请求权是票据法为实现票据权利人与票据义务人之间利益的二次平衡而设计的制度。学者对利益返还请求权的性质历来有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对各种学说的比较分析,认为利益返还请求权在性质上属于不当得利请求权。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在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上存在着社会认知程度低、立法与社会发展脱节等诸多问题。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社会开始进入复杂多变的转型期,社会稳定性不断降低。大量的未成年人开始处于无人监护或者不合格的监护状态下,各种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如何保障我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使青少年能在安全适当的监护环境下健康成长,已成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战时民船征用个人利益法律保护是为了提高公民参与和支持战时物资保障的积极性。在我国以保障国家公权利的行使、较少考虑个人利益的法律文化背景下,以物权法的视角,提出若干战时民船征用个人利益保护的立法建议是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征用必须合宪、合法,征用程序必须正当,征用必须补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征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使社会长治久安,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建立起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全面贯彻"四尊重"方针,充分激发创造活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掌握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畅通利益诉求渠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农民工因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其自身的话语权受到其教育水平的影响,法律知识的缺乏,使其在处理问题时要么妥协退让,要么铤而走险,以极端的方式来进行维权;传统社会文化中对无讼倍加推崇,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政府在政策制定的设计上,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农民工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缺失,也影响着农民工维权的效果;农民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在法律的范围内维权,和谐维权是农民工维权的正确出路,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不影响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农民工对党与政府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