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文化是与文化这一概念密切相关的。文化这一概念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从较广泛的意义上讲,它包括人在其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相应地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文化”概念则与“精神文化”概念是相同的,也就是仅仅指与精神生产直接有关的现象。本文的精神文化首先是指个人、集体、社会住创造精神价值过程中的创造活动。马克思常常把“精神生产”作为精神文化领域的基础,由此来理解个人在创造其所必需的精神价值过程中的活动,来理解历史上的精  相似文献   

2.
何怀宏 《政策》2004,(1):46-48
(一)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每个人都知道一些,但大家所理解的又不尽相同。在我看来,“文化”定义的歧异往往发生在外延方面 (而这往往又只是由于观察立论的角度不同)。但是,大家对“文化”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即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留下的痕迹,并对人们继续发生着影响。最广义的文化包括人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和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可以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制度,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多种层次。文化的特点是它的整体性和传统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文化的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  相似文献   

3.
入乡随俗,随俗的前提是知俗,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皿。是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煌煌大著(中国名城汉俗大观),正给人们提供了个认句]汉族民俗较为全面、精当的住本。该书编者“出于为国家、为民族保存民俗史料的匹夫之责”,从课题设计、论证到组织社会调查,五易寒*,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大功告成,令人欣再一民俗是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贯通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层面,通过百姓“习焉而不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方式,渗透在人伦日用中,并世代相沿。从某种程度上看,民俗的仪式、禁忌是民族集体无…  相似文献   

4.
一“民俗学”这一名称,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以及“如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等。”很明显,汤氏在定义民俗学的时候,主要着眼于精神民俗。后来,人类学派把民俗作为原始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残留物)来看待,这同样也主要是从精神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5.
尽管世界民俗学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可是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格局始终未能建立起来。甚至“什么是民俗”这样的基本问题,民俗学家们也还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整个民俗学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每当社会处于变革之中的时候,人们自然会特别关注民俗。民俗学能在本世纪初移植进中国并落地生根,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变革之际。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整个社会对民俗的关心使学界响起了加强民俗学理论建设的呼声。既然世界上并没有现存的理论可以借用,那就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既然我们现在来谈“民俗”还缺乏共识,那就让我们从民俗之“俗”开始讨论。鉴于英美学者的观点在世界民俗学  相似文献   

6.
节日是生活的高潮。竹子的节是一个一个的高耸之处,用“节”来表示生活的高潮.亦可以体认到汉字的文化魅力。如果说民俗是一种生活美.那么.节日民俗就是生活美的集中展现。节日活动.往往关系到民俗的各个方面,既有生活或生产等物质民俗也有信仰、游艺等精神民俗.当然.更有组织制度民俗的种种表现。节日的文化结构是多面的、立体的.  相似文献   

7.
民族志 (ethnography)在西方文献中起初基本的含义是指对异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记述 ,希罗多德对埃及人家庭生活的描述 ,旅行者、探险家的游记 ,那些最早与“土著”打交道的商人和布道的传教士以及殖民时代“帝国官员”们关于“土著”的报告 ,都被归入“民族志”这个广义的文章意义上的文体 (genre)。这些大杂烩的内容可以被归入一个文体 ,主要基于两大因素 :一是它们在风格上的异域情调 (exotic)或新异感 ;二是它们表征着一个有着内在一致的精神的群体 (族群 )。具有专业素养的人类学家逐渐积累了记述异民族文化的技巧 ,把庞杂而散漫的…  相似文献   

8.
西南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少数民族的酒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是民族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姿多彩,内涵厚富,包容了一个民族物质、精神、社会、心理的诸多内容。“酒已成礼,无酒不成礼”已成为众多民族礼俗的显著特征。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酒俗具有多种功能,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它积淀了三百多年的东北历史与人文文化,包含着东北人民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东北人民的智慧与诙谐。目前,二人转已逐步进入广大民众的视野,成为东北民俗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解读二人转的历史和其所具有的娱乐精神,分析二人转的雅与俗,旨在使大众了解、理解、接受二人转文化,了解东北地域文化与民俗本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史料及考察民俗,令人惊讶地发现,高山族某些文化现象、甚至某些十分特异之俗,竟在江浙闽粤民间屡有映现。其一,文身素知台湾高山族盛行此俗。无论男女,一俟成年,即在氏族之中,举行庄严仪式,刑牲会众,实施文身。所谓文身,即“以针刺肤,演以墨汁,使肤完皮合,遍体育纹。被文身者,“虽痛楚,忍创而刺之,云不敢背祖也。高山族文身,既受命于祖训,同时也是一种追求。通常,男崇勇武,多于胸、背、肩文“龙蛇”、““虎豹纹”、“鸟器”等;女尚艳丽,皆于面额利“网巾织”、“蝶翅”或于手臂刺“花草”、“虫鱼”等。尤其…  相似文献   

11.
“文文结构”是个外来术语,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史来分析,对它大致可以表述为:文化结构是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概乎言之,文化结构具有综合性、生化性和整合性。综合性是指文化体内的各个成份(哲学、宗教、道德、教育、艺术、文学、工艺美术、民俗等)联结而成的整体,它不是各个  相似文献   

12.
如果仅靠“申遗”来保护,又能保护多少中国文化,又有多少文化会在“申遗”中消失?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1月21日《杭州日报》)  相似文献   

13.
民俗是各民族广泛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它内涵很广,包括物质、精神等方面。研究一个民族的民俗,对于认识这个民族的上古文化和现代文化至关重要,如将现今一个或者几个民族当今民俗与考古或史书记载的民俗进行比较和研究,对于我们认识上古人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与至今的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我们从刀丰富多采的民俗事象中,可以追溯到她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上古文化。认识她在上古居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等。下面试将苗族当今的习俗与汉文献记载的史迹或考古发掘等进行比较性探索。  相似文献   

14.
象征,是人们通过物象、表象、意象、图象等表露出来的某些迹象或单纯的现象,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它是具象实物和抽象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所谓“象征功能”或“象征意义”。也就是说,每种具体事物都有一定的数量、形状、色彩等具有自己特点的东西,人们通过联想、比较,运用形似、谐音、会意等方式,赋以它们某些特殊意义,经过长期传承和发展,以约定俗成的惯例,达到人们的心理效应,成为民间的象征民俗。象征民俗的表现手法,总的是把有象征内涵的事物,作为表现的手段或依据。择其主要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可能是对呈现于我们眼前的诸多中国文化现象的无条件的理解,它必然受到一种“前理解”的制约。我们总是处在一种事先就有的框架内,其中早已有一种观点,并由这一观点出发而预知正在被解释了的中国文化的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作为一种过去式,已经成为历史并开始被人书写。20世纪90年代末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在本文中是指1997年至2000年,适当上溯和下延一段时间),总结其文化现象或者以其文化现象总结为重点的著作却不可谓不多。评论家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了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总结中,把进行中的“历史”迅速文本化。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展开和历史的文本化具有共时性的现象。对这些以总结形式进行的文化研究论著做一个大致的考察,可以对理清20世纪90年代(以下简为90年代)文化研究的“历史”和“历史写作”起到辅助作用。90年代的中国被描述为“一种历史结束,另…  相似文献   

17.
10多年前 ,神州大地兴起了“文化散文”热。我第一次读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惊奇之余随之倾倒。我受到启发 :既然可以写文化散文 ,为什么不能写文化小说、文化诗歌甚至文化影视剧呢 ?于是我着手搜集资料 ,动笔写作 ,完成三卷全三册的《唐代社会生活》手稿 ,今年初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这可以说是我实践“文化小说”理念的第一个成果。文化小说 ,顾名思义就是写文化的小说 ,或是用小说写文化。它当然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在题材或内容上是文化 ,二是在体裁或形式上是小说。这应该容易理解。鉴于现在“文化散文”理念已被公众接受 ,我们…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仅靠“申遗”来保护,又能保护多少中国文化,又有多少文化会在“申遗”中消失?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1月21日《杭州日报》)  相似文献   

19.
民俗指民众的风俗习惯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俗是从世代相传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 ,民法的源头在于民俗。民俗直接影响着民法的产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 ,是民法的精神依归。民法取代民俗 ,其根本动因归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此外 ,民法的产生还受到民族矛盾、文化矛盾等多种综合矛盾的作用 ,是民俗无力驾驭、控制调节社会矛盾的结果。对利益冲突的调和 ,民法比民俗更具确定性和可操作性。民俗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积淀 ,它产生于遥远的古代 ,绵延于现代文明社会 ,今天 ,它仍不失为研究民法时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从这独特的视角可以揭示民法的起源、本意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现象产生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来看,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存在形式的现代新型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反映,也是对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不能把网络文化理解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也不能把网络文化仅仅理解为对“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网络文化作为对人类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它既不同于“整个人类的文化”,也不同于“关于网络的文化”,而是与现实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有别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型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