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古代反腐败理论简述(一)国家之败,由官邪也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很早就意识到吏治是否清明直接关系到国家存亡。《左传》上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即受贿而失德,失德而官邪,官邪而国败。可见腐败危害之大。明朝改革家张居正认为,豪强权贵和贪官污吏是“酿祸之根”。他向皇帝进言,“致理之要,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有些君主也懂得吏廉兴邦的道理,唐太宗李世民劝诫官吏要自重守廉,‘冷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武则天说:“理…  相似文献   

2.
从政廉为本     
宋前贤相包拯恶如仇,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正气凛然,虽历经千年,正气常存于天地之间,被人民誉为“青天”,堪称“官”之楷模。但人尽知包拯之“铁”之“硬”,却未必知其廉。据史载,包拯“虽贵,衣食器用饮食加布衣”。他在《乞不用赃吏》的奏折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贫者,民之贼也。”直到63岁病逝,临终嘱咐后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监,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坟之中。不遵吾志,非吾子孙。”可见,“廉”在包拯为官之道中的地位。在“千里为它只为钱”的封建社会,如包拯一般以廉作为官之本者却也不少,诸葛亮在…  相似文献   

3.
古今盗贼称谓差异极大:古之“盗”,多谓窃盗之人;古之“贼”,皆谓强盗。中国古代,用“贼”称谓强盗是大量的,尤其是在众多强盗称谓未产生之前;盗则不同,虽然有时用其同时指称小偷与强盗两种人,但用其指称强盗要远比用其指称小偷少得多。古之“盗贼”,有时可指称盗与贼两种人;而今之“盗贼”,则完全指称盗与贼两种人。  相似文献   

4.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这副对联,言简意赅,让人颇有启迪。贞观初,唐太宗谓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纳谏告诫自己:“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自己跟百姓的舟水关系。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只不过是封建王朝时代的突出代表,历史上的每一位开国皇帝,开初莫不重视自己与百姓的关系,只是到后来,逐渐脱…  相似文献   

5.
高剑 《小康》2004,(12):35-37
在古代的政治理念中,基层官员被称为“亲民之官”,是天下治安之关键。尽管在整个金字塔型的政权体系中,“亲民之官”处于最底层。但由于数量庞大,且直接面对民众,对民众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官贤则民先受其利。官不仁则民先受其苦”。  相似文献   

6.
千秋帝王业,不如少年狂。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封建帝王中的“完人”,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李世民尽管有过不少封号,如赵王、秦王,以致后来谥号为“太宗”,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最关键的时期和最初的发迹之地是在太原。在这里,少年公子李世民充分显示了其超人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才干、独特的用人思想和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我多少次去晋祠,在众多的古迹中,我特别钟情于唐太宗李世民所书的《晋祠之铭并序》,其文做于唐贞观二十年春(公元646年),兵起太原而得天下的李世民,深感叔虞先王之庇荫,晋阳城民之厚拥,晋水福泽之惠布,…  相似文献   

7.
杨海蛟 《人民论坛》2012,(19):36-37
好官堕落现象剖析虽然党的反腐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官员堕落的新闻却总是不绝于耳。公众惋惜的同时也不免发问,这些原本奉公守法、廉洁自清的好官是如何走上不归之路?是制度疏漏之错还是理想信念缺失?如何让好官不再堕落?  相似文献   

8.
笑对压力     
朱铁志 《今日浙江》2008,(18):61-61
生活千奇百怪,矛盾五花八门,人分三流九等,心态喜忧参半。甭管你春风得意,还是败走麦城,压力无处不在,忧虑无时不有。当了官的,想当更大的官;发了财的,想发更大的财,出了名的,想出更大的名。于是,原本显赫的地位,成了无名的痛楚;本来大把的钞票,变为害人的烦恼;而如雷贯耳的名声,成了遭人诟病的渊薮。  相似文献   

9.
大唐王朝建立的第二年,即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处死民部尚书(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部长.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为避其讳,改为户部尚书,以后历代沿袭)刘文静及其弟通直散骑常侍(皇帝身边的侍从官,掌进谏之职)刘文起.并抄没家产,朝野震动,为刘文静说情者络绎不绝.唐高祖均置之不理,死刑仍然执行。  相似文献   

10.
魏征是唐朝初期的封建主义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出现,他功不可没。《旧唐书》说他与李世民“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  魏征少年时代孤贫落泊,后出家当了道士。隋朝末年,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再投窦建德,出任起居舍人。窦失败后,他投太子李建成。公元626年7月2日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并代李渊为帝后,擢魏为谏议大夫。此官的责任就是“掌论议”,可对皇帝“规谏”。  其实,魏征原来是支持李建成的。因为李建成既是长子,又是太子。只待高祖李渊死后,他就是皇帝。但此人却是酒色之徒,…  相似文献   

11.
高剑 《小康》2004,(12)
在古代的政治理念中,基层官员 被称为"亲民之官",是天下治安之关 键。尽管在整个金字塔型的政权体系 中,"亲民之官"处于最底层,但由于数 量庞大,且直接面对民众,对民众的影 响最大、最直接,"官贤则民先受其利, 官不仁则民先受其苦"。  相似文献   

12.
<正>毛泽东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军事才能有过很高的评价,如指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但他惟独对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一事大不以为然。在读《新唐书·李恪传》时,毛泽东批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我以  相似文献   

13.
李平 《中国减灾》2012,(7):55-55
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一面积极休养生息,一面表面上继续对突厥称臣,实则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择时而发。可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早,立刻使得李世民君臣,变得焦头烂额起来。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然而,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任用呢?大唐名相魏征,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这个问题时说得好: “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政要·论择官第七》)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德才兼备,才可以任用。  相似文献   

15.
一 《聊斋志异·夜叉国》中有惊人之问:“问何以为‘官’?”(我本想写“惊天之问”,后来想想,“天”居高,司空见惯,或不屑听此一问;人处卑,利害相关,闻之方惊。)书中答辞也妙:“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几千年来,中国为“官”者的自我感觉或老百姓对“官”的观感,大抵如此。  相似文献   

16.
一日,到某机关办事。因为等人,便随意翻阅桌上报纸,当创览到两排小黑体字,眼光再也跳不过去了——大官小官,都是办事的官。用工作的成绩说话,则兴,则立,则吉;用说话采取代工作成绩,则败,则危,则凶——位于文章标题的上方,很醒目,很突出。文章是王蒙的(诫贤侄)。办完事,我当即索要了那张报纸,晚上回家细读,有所启悟。王蒙曾任共和国文化部长,官至省部级,官不可谓不大。其老友之子未及而立就任某县副县长。应友人命,王蒙作(诚贤侄)。虽是“约稿”,但见真情。文章虽短,却可谓字字珠现,谆谆教诲之情溢于言表,从政经…  相似文献   

17.
贞观宝翰亭     
隋朝末年,太原人李渊镇守河东。其子李世民不仅文武双全,而且还练得一手好字,是个胸怀大志的青年。那时晋阳一带,到处都流传着歌颂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的功德。李世民从小就对唐叔虞怀着仰慕之情。当时隋炀帝荒淫残暴,肆意欺压百姓,搅得天下不安。李世民常常跑到晋祠唐叔虞祠内,跪拜在唐叔虞像前,痛斥隋炀帝祸国殃民的暴行,并发下誓言:推翻隋朝,为民除害,得天下后,效唐王一样,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强盛。后来,李世民辅佐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了隋朝,为发扬唐叔虞治国功德,故定国号为“唐”。李世民继位时,年号称“贞观”。…  相似文献   

18.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  相似文献   

19.
难忘的游戏     
记得还是孩提时,每当偏僻的山村来几位外地的木匠,家家户户大动干戈,要么将陈年门窗焕然一新,要么添几件流行家具摆阔气,再寒碜的家庭也要做几只小板凳,给山乡小屋添些新气。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则偷偷摸摸地钻到成堆的锯末堆里———捡四个小木块,然后用浓重的墨迹分别描写上“官兵捉贼”四个字。玩法很简单。任由一人手捧四块字朝头顶上方抛出去,与此同时,四人各抢捡一块,按字论名分。持“官”者立时摆出一副官样:双手插腰,摇头晃脑,显得趾高气扬,大有呼风唤雨之势。眼看着“贼”子心虚而欲逃窜,便一声令下,让早已自觉地站其…  相似文献   

20.
姓,标志着民族系族的称号,自伏羲氏起始“正姓氏,别婚姻”姓则成为民族、氏族、家族代之相继的符号。华夏民族历来重视自己的姓氏与郡望,其所有成员可通过郡望及姓氏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共同祖先,并可为研究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及文化传播过程提供有力的依据。一、姓氏的由来据《史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牌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族音,氏之别名也。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I孙之所出。言胜则在h,言氏则在下也。”中国的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