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世民是从隋末的农民起义暴风骤雨中征战拼搏出来的一位皇帝,他亲历了隋炀帝的暴政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隋朝的兴亡,使他深悟出了一个治国安民的大道理,这就是:人民群众拥护,社会将会繁荣昌盛,长治久安;人民群众怨声载道,那么国家一定会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2.
统一战线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人类在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后,任何阶级、任何政治力量都可以运用它去实现其政治目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为唐朝的统一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唐太宗的“统战政策”,为后世的统战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唐太宗李世民生活的时代,处在从隋末动乱到唐初“大治”的历史转变时期。隋末农民起义广泛而深刻地打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气焰,不允许再出现隋炀帝那样的暴君。时代要求在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统一的唐王朝,必须在政策措施方面作出较大的调整和革新。李世民顺乎历史潮流的需要,在各个方面都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千秋帝王业,不如少年狂。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封建帝王中的“完人”,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李世民尽管有过不少封号,如赵王、秦王,以致后来谥号为“太宗”,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最关键的时期和最初的发迹之地是在太原。在这里,少年公子李世民充分显示了其超人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才干、独特的用人思想和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我多少次去晋祠,在众多的古迹中,我特别钟情于唐太宗李世民所书的《晋祠之铭并序》,其文做于唐贞观二十年春(公元646年),兵起太原而得天下的李世民,深感叔虞先王之庇荫,晋阳城民之厚拥,晋水福泽之惠布,…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历代远见卓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把选贤任能作为从政之要。东汉名臣杨震提出“政以得贤为本”。唐太宗李世民说:“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贤才出,国将昌”。在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今天,选贤任能已引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魏征是唐朝初期的封建主义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出现,他功不可没。《旧唐书》说他与李世民“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  魏征少年时代孤贫落泊,后出家当了道士。隋朝末年,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再投窦建德,出任起居舍人。窦失败后,他投太子李建成。公元626年7月2日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并代李渊为帝后,擢魏为谏议大夫。此官的责任就是“掌论议”,可对皇帝“规谏”。  其实,魏征原来是支持李建成的。因为李建成既是长子,又是太子。只待高祖李渊死后,他就是皇帝。但此人却是酒色之徒,…  相似文献   

6.
纵观青史,首推“玩物丧志”者,当属隋炀帝杨广。此人可称千古第一的“玩”家,他玩得可谓出奇到极至了。他为了游幸江都,竟然动用上百万劳役开凿运河;他建造的龙舟(是一种巨大的楼船)有几层楼高,让成群的羊和上千宫女用彩绸拉纤,其规模之大简直难以想象。据《隋炀帝秘史》载,隋炀帝乘龙舟时,见宫女们在烈日下一个个汗流满面,于是一声号令,让沿岸百姓植树栽柳为宫女们遮阳避晒,后来兴之所至又赐封柳树姓杨,从此天下称柳树为“杨柳”;及到江都,兴造宫台楼榭、池湖曲流,二十四桥,月夜清游;又大兴土木造“迷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创建唐王朝以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十分注意加强法制,他一登上皇位,就责成大臣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武德律》成为《贞观律》,并为《唐律》作注解,形成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法典《唐律疏仪》。在那个时期,唐朝的法律法规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国家政治制度到社会经济生活,直至民间的婚丧嫁娶,都有详细的条文规范,使大臣百姓一切行为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相似文献   

8.
刘邦的“五湖四海”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在洛阳南宫大摆筵席,招待功臣和将领,开庆功大会。酒行数巡,刘邦忽然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谋臣将领们听了,都一味颂扬刘邦的功德,刘邦觉得大家都没说到点子...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发展,历史的演进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积极活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我国东汉末年群雄四起,刘备是势力单薄的一支,但他先是桃园三结义而得关羽、张飞,手足相待而得赵云,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得人和而建立了强大的蜀汉,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李世民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广纳人才而得天下,开创了中外著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强盛的唐王朝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一页。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及其历时二十三年的“贞观之治”,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来为史学家所称颂。李世民即位后,他吸取了隋末“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历史教训,便实行了“清净无为”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  相似文献   

11.
忧患是一种居安思危、深谋远虑、察觉隐患的预警性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凡历史上有所作为的统治者,都是在忧患之中励精图治以求勃兴的。而一旦失去了忧患意识,“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如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纷争的政治局面后,曾经繁荣昌盛一时,但因隋炀帝恃其富,不虞后患,骄奢淫逸,徭役无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从帝王的角度来衡量“交心沟通”的重要性。唐朝名相魏征就曾这样劝告过唐太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相似文献   

13.
位于太原市崇善寺街,隋末唐初创建的佛教寺院。崇善寺在隋朝曾是隋炀帝的行宫。唐代时原名白马寺,到了明代才改名叫崇善寺。这座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刹寺院,仍保存有大量历史文物。在历史的磨难中,崇善寺屡遭破坏,到明代初年,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朱又扩建重修。朱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为晋王,八年后赴太原就任。洪武十五年八月,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孝慈高皇后马氏因病逝世,年仅51岁。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朱上书启奏父王重修崇善寺。朱元璋准奏并拨款,历经八年的时间,终于将崇善寺扩建为占地面积达245亩(16万3千…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的提出与党对“历史周期率”的跨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治党兴邦的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世纪,我们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为我们党跨越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者盛衰成败的“历史周期率”,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古老而常新的课题 早在 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在与谋臣议政时谈到守成艰难的话题。房玄龄总结说,率兵起义,群雄四起,南征北战,逐鹿沙场,才最终取得天下,可见创业何其艰难。而魏征更有高见:自古帝王之业,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可见守业更难。太宗认为,创业守业皆难,而创业…  相似文献   

15.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一条政治规律,《大学》有言:“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得众”,即是得民心。  相似文献   

16.
叶适的史学思想有丰富的合理内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其中他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认识,笔者感到很有启示。 叶适以“时”或“势”来解释历史。他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问题,总体上作了这样的概括:“夫以封建为天下者,唐、虞、三代也;以郡县为天下者,秦、汉、魏晋、隋、唐也。法度立于其间,所以维持上下之势也。唐、虞、三代必能不害其为封建而后王道行,秦、汉、魏晋、隋、唐必能不害其为郡县而后伯政举。”(《法度总论一》,《水心文集》卷一)冯契先生对叶适的这一思想作过这样的阐述:“叶适同柳宗元一样,把历史上制度的兴…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食品市场,如果提起“漯河出品”,相信许多人会马上列出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品牌:占据国内市场近五成的“双汇”火腿肠;“天下流传”的南街村方便面;“亮晶晶”的乐天澳的利等等。位于河南省中部的漯河市,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得漯河者得中原”的美称,漯河食品产业的迅速崛起,是对这句美称的鲜活诠释。  相似文献   

18.
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多措并举制止奢侈浪费,努力使党风政风民风获得根本性好转,是当前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回顾古今中外历史不难发现,“成由勤俭败由奢”是王朝兴衰更替、社会治乱变迁的普遍规律。中国历史上有几位特别出名的败家帝王。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在执政期间,爱吃山珍海味,平时所食必须是西北产的蔬菜,东海捕的鲸鱼;调味的佐料是南姜北盐,并有上千人为他种菜、捕鱼、运输、烹饪。他的倒行逆施终于引起天下人的不满,各路诸侯群起而攻之,夏朝覆亡。隋炀帝杨广即位日久逐渐纵情声色,政事日荒。他大兴土木,滥设御宴,国库日益吃紧,使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隋朝政权终被推翻。西晋被称为“最拜金”王朝,皇帝卖官鬻爵、奢侈成性,官员攀比炫富、崇尚空谈,社会腐败不堪。西晋王朝的奢侈糜烂不仅导致了本王朝的灭亡,而且将中国历史带入了长期的纷争战乱,将当时的无数百姓拖入苦难深渊。  相似文献   

19.
读书与防腐     
袁浩 《当代广西》2009,(23):27-27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为整饬吏治,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在严肃法纪的同时,将读书也作为一项“防腐”措施。有一次,他召集群臣,读了西域某商人“得美珠,剖身以藏”,结果“气绝而亡”的故事后,感慨地说,“吏受赇枉法”,“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相似文献   

20.
教训     
佐人 《现代领导》2008,(10):1-1
悟出载舟覆舟的道理,教训是唐太宗从隋炀帝被民众推翻而总结出来的警策:借喻希腊神话的安泰,教训是斯大林从革命者脱离群众会得到灭顶之灾的告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