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胡昌方 《今日浙江》2013,(24):56-56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无不崇尚“羞耻”之美德。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崇尚“羞耻”美德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拟出游南山观光休闲,因害怕臣卿指责而作罢。  相似文献   

2.
永远的唐碑     
肖白 《前进》2006,(6):56-56
古来胜地多藏宝。在山西省会太原晋祠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镇祠之宝,即大唐天子李世民御制唐碑。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即位后,经常以史为鉴,以隋亡为戒,励精图治,使他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相对稳定,国力比较强大,铸成了光垂史册的“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他讲究用人之道,善于网罗和使用人才,使大批精英聚集在他的麾下效力尽智,实可谓用人之治。他在人才思想和用人实践方面的建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为出色的。———见贤思齐,知人善任。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  相似文献   

4.
贞观宝翰亭     
隋朝末年,太原人李渊镇守河东。其子李世民不仅文武双全,而且还练得一手好字,是个胸怀大志的青年。那时晋阳一带,到处都流传着歌颂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的功德。李世民从小就对唐叔虞怀着仰慕之情。当时隋炀帝荒淫残暴,肆意欺压百姓,搅得天下不安。李世民常常跑到晋祠唐叔虞祠内,跪拜在唐叔虞像前,痛斥隋炀帝祸国殃民的暴行,并发下誓言:推翻隋朝,为民除害,得天下后,效唐王一样,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强盛。后来,李世民辅佐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了隋朝,为发扬唐叔虞治国功德,故定国号为“唐”。李世民继位时,年号称“贞观”。…  相似文献   

5.
宋太宗赵光义夺取晋阳,受到了晋阳人民顽强抵抗。在攻占晋阳后,他对浴血抵抗的军民非常恼火,强令迁出城外,然后放火焚烧晋阳城,同时又引汾、晋之水漫灌晋阳城。赵光义的水与火,把在汾河畔挺立了1500年的晋阳古城夷为废墟,而在唐明镇的基础上重建太原城。赵光义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晋阳人民的极大愤慨。尽管如此,赵光义仍想把自己奉为流芳百世的英雄。他仿照李世民御笔亲书的《晋祠铭并序》,书写了一幢《太平兴国碑》,吹嘘自己灭北汉刘继元、火烧晋阳、重建太原的“功绩”。但是,他的这幢碑得到的却是李世民《晋祠铭并序》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帝王的榜样。 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帝王的榜样就在于他懂得从“天子圣明”的自我假象中挣脱出来,以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进丽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更可贵的是.李世民从18岁投军起到53岁病逝。其文治武功屡建佳绩,但他却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力戒自己滋生骄傲自大的情绪,并以古为鉴。以人为镜,明于知人,善于任使,终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赞叹。  相似文献   

7.
在浩如烟海的对联花丛中,有一枝风格别具的奇葩,那就是军旅对联。它们多以其主题深刻、意境高远、神韵独特、情感诚挚等特点,读来催人奋进,令人意气风发,激励后人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这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一副室联。李世民少年从军,青年为帅,是位马上得天下的君王,从对联可以看出,他不仅看重武功,更加重文治,所以后来成为一位文治武功均较出众的封建帝王,并被西方推崇为世界历史百位名人之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  相似文献   

8.
“好话”顺耳贴心,喜欢听“好话”是人的本能。地位显贵,手握重权的人尤其爱听“好话”。 在中国历史上,不爱听“好话”的封建帝王是没有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中,口碑是最好的。尤其是他虚心纳谏的谦恭态度,一直受到后人的崇颂。然  相似文献   

9.
李世民论“国、君、民”安立志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史上,曾有一段被史家称之为“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在封建专制的漫漫长夜之中,何以会出现这一奇迹,我以为这与唐太宗李世民本人的政治观大有干系。在封建社会里,国、君、民,是最基本的政治架构,三者关系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0.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  相似文献   

11.
凡行大事业.必有呔人才。有作为的封建帝王无不懂得人才是事业之根本.选拔和使用人才事关兴国安邦。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封建政治家少有的胸怀和气魄,将各种各样的人才收拢到自己身边,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群体.促进了唐王朝向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时代迈进.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改立太子 被称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在治国安邦上很有作为。但是在自己的继承人问题上却和他父亲高祖李渊一样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13.
《资治通鉴》载:贞观十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葬于昭陵。将军宇文士及和段志玄奉命驻守萧章门。一天晚上,唐太宗差宫官到两将军驻地,宇文士及开门迎见,而段志玄却“闭门不纳”。何故?理由是“军门不可  相似文献   

14.
太原仿古铁器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太原晋祠的宋铸铁人名闻中外,就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高超的最好历史见证。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石铁器,如“马超龙雀”、“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形象逼真,神态自如,与原物陈列一处,几可乱真。太原仿古铁器  相似文献   

15.
封建帝王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有时也大赦天下,但对贪官污吏则很少见赦令。从我国历史上看,大赦最为频繁的当属唐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国力尤盛,四夷臣服,因此,太宗于贞观四年下令大赦,赦令规定罪无轻重,包括死罪在内均皆赦免。但特别申明:“官吏枉法受财罪...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所谓三皇五帝算起到最后一个封建帝王宣统皇帝,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帝王有好几百个。这些帝王中,有所谓明君,如唐太宗李世民;有所谓昏君,如那个阿斗;更有所谓暴君,如秦始皇、隋炀帝、万历皇帝等。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在这么多的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23年,被史家称之为“贞观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漫长岁月中的一段鼎盛时期。那么,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条件下,何以会出现这一奇迹。我以为这  相似文献   

18.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这副对联,言简意赅,让人颇有启迪。贞观初,唐太宗谓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纳谏告诫自己:“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国之君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自己跟百姓的舟水关系。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只不过是封建王朝时代的突出代表,历史上的每一位开国皇帝,开初莫不重视自己与百姓的关系,只是到后来,逐渐脱…  相似文献   

19.
唐代李商隐诗中有这佯的句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出勤俭败由奢。”其所以能成为流芳百世的名句,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哲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一种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 能印证“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事例颇多。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成为“万人之上”时就十分注重“俭”字,并言道:“小可治家,大可治国。”在李世民实施重“俭”之国策下,唐朝很快走向盛世。1936年,美国作家艾德加·斯诺作为第  相似文献   

20.
史源 《政策瞭望》2007,(5):56-56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位的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封建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人口明显增长,社会生活比较稳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名的“盛世”,因此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形成,显然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常以“亡隋为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