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主导产业理论及其选择基准 主导产业活跃的增长势头、优势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效果能够广泛而深刻地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中去。中外关于主导产业理论及其选择基准,对于海南特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区主导产业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宝顺 《前沿》2003,(3):36-38
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以及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 ,我国地区依靠什么以及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以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带动经济的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 ,从目前各地区的情况看 ,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从着眼于选准 ,发展主导产业出发 ,力求通过主导产业的拉动 ,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因为 ,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带头地位的产业 ,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一、对地区主导产业的再认识目前 ,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 ,主导产业是指自身发展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3.
广西工业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湘桂 《桂海论丛》2005,21(6):67-70
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通过对广西工业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现状进行了简要评价,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从产业区位弹性和产业贡献率角度对广西工业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变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对发展广西工业主导产业和调整、优化广西工业产业结构提出了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项卫星  臧爽 《求索》2013,(8):235-237
197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对能源依赖型的日本经济构成了严重的冲击。日本政府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将其主导产业从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将其产业结构调整为低能源依赖型,从而克服了经济增长的能源瓶颈约束。本文对石油危机以后日本如何调整能源结构以及转变主导产业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就中国如何根据能源环境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要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关键。本文从西藏经济及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对税收在西藏经济结构调整中作用弱化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促进西藏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后发地区的产业选择——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熙保  韩纪江 《求索》2012,(4):5-7,40
优化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后发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为后发地区的产业选择指明了方向,主导产业带动理论则提出了明确的路径。后发地区应扬长避短,利用后发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超前规划主导产业和进行产业定位。广西西江经济带正面临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当前其支柱产业多集中于资源开发行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今后应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搞好产业定位。  相似文献   

7.
徐敏 《淮海论坛》2014,(3):27-30
徐州市由于受到资源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成为农业大市、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也形成了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徐州市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和商贸物流旅游业四大主导产业.制造大市的地位凸显,荣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称号。相对于发达的制造业,徐州市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为改变这种局面,徐州市应将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和优先发展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正处于世纪交替之际,中华民族的崛起,引人注目。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石———地方经济,面临着新的转折,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握住有利时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对我们来讲,至关重要。实质上,地方经济的发展就是地方经济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依赖市场的力量,而且更依赖政府自觉的调整。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空间结构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的调整等四个方面。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实际上就是正确选择扶持主导产业和根据主导产业相…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和主动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内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必要。武汉市应合理确立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培植新兴产业;以技术带动传统产业改造,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积极优化投资结构,以投资增量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之适应全球产业调整的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主导产业选择需要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走近小康水平、买方市场全面出现、各省市区产业高度同构、需求和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形势下 ,不仅各省市区都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问题 ,而且许多省市区还面临着主导产业的再选择问题。历史经验表明 ,此种形势下很容易出现两个问题 :一是重复建设 ,跟着别人走 ;二是不知如何走 ,无所作为。这种问题的出现 ,与具体产业政策的导向滞后有关 ,但根子还在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研究滞后。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作些分析。一、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方法国外国内经济理论界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多个展开角度 ,如社会需求、社会…  相似文献   

11.
产业空心化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以及制造业的不断外移。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空心化问题亦日益严重。当前,美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倒三角型"结构特点——从上到下逐层递减,当金融领域发生问题时,由于制造业的缺失,实体经济很难支撑整个经济体的正常运转,必然使得整个经济陷入崩溃,进而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中必须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奇 《中国发展》2001,(1):28-32
本文认为,人类文明的演替与社会进步从来都是与产业结构的创新密切相连与互动的.传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是在强调对自然的索取以增加经济总量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种产业结构一方面推动着人类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诸多的如资源与环境等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源于对过去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因此它要求重新审视传统的产业结构.作者认为,面向可持续发展,应补充以维护与改善环境为目的的第零产业,和以减少废物排放为目的的第四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产业结构体系.与传统产业的形成比较,现阶段第零产业与第四产业的培育更需要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索端智 《思想战线》2006,32(2):91-96
山神信仰是藏区社会的一种集体表象,是藏族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体系。民族志资料表明,体系化建构的山神与社会结构具有紧密的相互映照关系,从山神与社会结构关系的视角去透视山神体系,可以发现守护神信仰体系的不同圈层隐喻的是藏区大小不同的地域社会,所谓藏区四大或九大山神的说法,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藏区不同区域社会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答辩制度是民事诉讼程序合理运作不可缺少的因素,但理论界目前对答辩性质的认识仍有分歧。权利说虽有其不可回避的缺陷,但从否定答辩权入手来强化答辩状的提出是欠妥当的,较好的办法是以失权来制约答辩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15.
杨红 《桂海论丛》2008,24(2):51-54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考察,承接产业转移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都是发展与生态的问题。政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如何定位自己的生态职责?如何作出科学的生态决策?如何找准发展与生态的结合点,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很耐思量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乐勤 《中国发展》2010,10(3):69-74
该文基于"外部性理论"在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基础上,提出了防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可能出现环境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国外学者对此已有一些理论研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发展基础上产业结构变革、提高产业素质、促进产业互动演进等方面推动了中国产业的优化,对此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以期对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经济本质要求的要素流动合理性,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道经济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西临海大通道的建设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热点。构造通道经济就是要按照产业的布局理论将通道按专业性分工,在空间上形成分工与协作的产业分布格局.在发展层次上依次由低到高的逐步建立经济结构。广西临海大通道应当按照“分工协作,腹地广阔,产业延伸,商务主导,文化提升”的原则规划,建设的重点在港口三市,建设核心放在南宁。  相似文献   

19.
Intensifying labour conflict in China has posed a serious challenge to the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 Under growing pressur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ought to reform the system but the results are meagre. Among the supposedly successful case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in Wenling, Zhejiang province has been hailed as a model of labour relations to be replicated elsewhere. Based on a detailed case study of Wenling,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whereby local government reconstructs the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 by organizing and incorporating the interest of employers and workers, leading to regularized wage growth and reduced labour dispute. This restructuring, the study argues, is designed to create a functional state corporatist system by means of expanding union representation and instituting tripartite collective bargaining. However, the tensions in the state corporatist structure may still undermine any attempt by the government to reconstruct industri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