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舜钦 《岭南学刊》2008,(4):103-105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公民,对自由在国家中的角色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及其价值的自觉反映。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教育,对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探索多种形式、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公民社会等途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2.
吕薇 《中国人大》2011,(9):24-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是如何提高全国人民依法行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也需要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目前,加强法律的宣传和普及、加强公民法制意识教育很迫切,普法工作的关键是要提高有效性,要长抓不懈,探索新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升公民政治素养,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思想之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这一精神,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相对于原来课标(实验稿)观点,第一次出现了"公共精神"概念。什么是公共精神?它与教材中提到的公民意识有何不同?我们可以从其产生、概念、内涵、性质和特  相似文献   

4.
主流价值观是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航标,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思想旗帜。加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教育是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教育要着力抓好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开展鲜明的社会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的群众文体活动,大力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切实增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北京市公民的政治价值观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政治价值观的现代程度而言,北京市公民已经做好了接受现代民主政治模式的准备.而且,在北京市公民的政治价值观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明显的转型,即现代公民意识逐渐显现.在北京市公民的政治价值观中,传统与现代意识正在进行着一场交接,而现代的公民意识已经占据了上风.  相似文献   

6.
公民意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任等是政治伦理的主要内容,是影响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村民与政府及其官员的关系、村民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和期望、村民对合格公民的认识和对自我的期许、村民的政治感情和政治信任等问题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探讨了西北村民的公民意识、政治价值观及政治信任,借以认识和评价这里的村民自治和政治参与情况。  相似文献   

7.
法律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法律教育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这种消极影响不利于形成法律信仰精神.为了发挥法律教育在培养法律信仰中的作用,法律教育改革成为必然:首先,法律教育尤其是普法教育必须把权利教育作为重点,增强公民权利意识.其次,应该把培养公民的积极的法律情感作为教育目标之一,避免法律教育中意识形态漂浮现象.第三,注重法律教育中方法知识的传授,把培养法律思维,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作为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反映.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对公民意识的重视.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正步入新的历史起点,主要呈现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新发展、新视野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9.
公民对价值观理解认知的深度与内化为自觉意识的程度影响着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分析当代中国公民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廓清在现代化信息背景下当代中国公民价值观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把握有效推进当代中国公民价值观教育的条件,对于构建中国公民价值观教育体系,助推公民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析公民的法律信仰与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瑜 《人民论坛》2010,(1):64-65
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面对并不理想的法律信仰现状,如何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信仰意识是法学学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分析清楚法律信仰的涵义、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及成因,才能找到培养公民法律信仰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能分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是中国学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培育学生法律素养的高度重视。法治教育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在遇到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寻求法律的帮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张逸帆 《公安学刊》2010,(2):103-103
公民良好的法律素质是法治社会建构的基石。只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理解法律、信任法律、尊重法律,法治大厦才能恢弘建立。然而,如何将一项项抽象的法律规范.一条条艰深的法律原理植入公民的心田,扫除几千年人治模式遗留下的阴影,培养健康积极的法治意识,不仅是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是中国法律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公民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修养。当下,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已成为高校教育的热门话题。从大学生诚信现状入手,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之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希望能对我国大学生诚信素养的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张秋良 《湖湘论坛》2006,19(3):92-93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在构建公民意识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发挥法律课程的功能与优势,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5.
公民文化,是为了稳定民主制度的一种心理分析理论。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文化的构建,需要一个完善的、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在我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其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法律信仰这个源自西方的命题不加审视地视其为真理而简单接受。笔者在考察伯尔曼法律信仰命题背后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认为法律信仰是将二元论下两个根本有别的秩序体简单联合在一起的失败努力。同时,基于对引发法律信仰思考的问题意识的肯定和公民宗教问题的讨论中,笔者认为在一元论社会条件下应该提倡的是"法律信心"而非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7.
田宏伟 《求索》2011,(6):158-160
法律文化与法律信仰关系极为密切,前者决定与影响着后者的发展,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家长制宗法社会体系、君主专制的政治特征以及根深蒂固的"无讼"法律价值观均不同程度拘囿了法律信仰的萌芽与发展空间,造成了法律信仰的整体确实。即便如此,只要我们极力追求良法之治,凸显法律的公心与良善,为法律之健康运作创造司法独立与自由、平等成为惯性的社会秩序,加大法律知识普及力度,提升公民运用法律解决争端的能力等,公民法律信仰之整体提升还是可期的。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政务信息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目前我国政务信息知情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法律的角度就加强对政务信息知情权的保护提出若干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强化公民的知情意识和权利观念;通过增设宪法条款,确认公众的政务信息知情权;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体系;建立电子化政府,鼓励公民参与网上行政;修改完善《保密法》,科学地界定公开与保密的界限;等等。  相似文献   

19.
史娜 《前沿》2010,(3):61-6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商品交易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我国社会的经济价值观领域也开始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内在的诚信观、契约观和竞争意识等价值观的觉醒和发扬,使我国传统的经济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价值观的外在影响。本文根据"中国公民价值观蓝皮书"的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公民的市场经济价值观转变基本成功,但是这跟未来的现代经济价值观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20.
2006年4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即“五五”普法规划。“五五”普法规划指出,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广大公民要结合工作、生产、学习和生活实际,自觉学习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