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等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及自编的人口统计学量表,对流动人口子女较集中的某初级中学的257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验。测验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子女在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及恐怖倾向、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和过敏倾向上得分均显著高于非流动人口子女,尤其是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方面。(2)女生在恐怖倾向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父母职业、文化程度、期望与是否流动人口子女无显著交互作用。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我们从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受教育问题是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伴生物,是影响到中国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中国的社会公平的大问题,已日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予以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户籍制度和与之相关的教育经费拨款制度。因此,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首先必须改革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其次是要用政策法规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3.
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探讨了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立学校中的社会心态。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相当部分流动人口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模糊的身分认同和不满情绪。最后从打破各种制度束缚、城市公立学校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与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角度提出了调整流动人口子女社会心态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概念来说,流动人口子女不仅包括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而且,也应该包括留底在乡村的"留守儿童".因此,讨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也相应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着眼.作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而不仅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要对这个问题负责.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探讨城市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主观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城市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对学校主观生活质量评价很好.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级、自评家庭经济条件、传媒接触、学校活动参与、相对剥夺感对其学校主观生活质量评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当前流动人口子女的安全问题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状况不容乐观,人身意外伤害、犯罪被害、心理疾患、网络负面影响等安全问题普遍存在;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父母监护和学校教育缺位,社会生活环境复杂,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当前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适应形势发展的法律规范;强化家长、学校和公安机关的监护、教育、保护责任;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关爱服务机制,形成全社会性的安全防范网络。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公立学校教师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明确表示愿意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教师只是少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学校资源空间的判断、对两类少年儿童素质的判断以及对现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认同度是影响教师接纳意愿的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当代广西》2008,(11):60-60
高考从“全国统一”改为“全省统一”,出现了“新高考移民”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一些专家认为,首先,高考资格评定要以学籍为主,淡化户籍。目前中国流动人口过亿,约有2000多万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对于数字庞大的在外地就读的务工人员子女而言,户籍和学籍不对称使得他们从高考起跑线上就没有获得公平的竞争机遇。这不但牵涉到教育公平,而且也影响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在现行的“学籍+户籍”的高考管理体制下,移民二代正在成为没有归宿感的“无根的一代”,这不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影响孩子融入社会,也不利于流动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帅庆 《青年探索》2008,(3):15-19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对劳动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人口流动呈现“家庭化”趋势,而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流动人口的家庭文化视角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家庭化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特定形态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受家庭内部、社区环境和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妨碍了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和谐地融入流入地社区。为此,需要流入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城市适应性;还应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工作系统,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及时、就近得到社会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常州市武进区委区政府正式出台了《武进区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入学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全面启动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制入学管理,全区流动人口将按积分排名,享受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小学待遇。区政协委员们关注多年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题终于得到解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武进区政协委员的持续关注,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资本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同龄的北京孩子相比 ,处在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显然处于弱势的地位 :打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都比较差 ,使得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无法正常掌握应有的知识技能 ,达不到正常小学的学业能力 ,而且他们根本得不到政府的学历证明 ;他们的父母无暇对其学业进行辅导 ,而且父母本身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 ;由于户口和流动性 ,他们还不得不额外地承受社会的歧视。从社会资本理论来说 ,就是流动人口子女在社会资本拥有量方面处于劣势。社会资本从个人或微观的角度出发是指个人通过与他人的社会联系而获得的经济资源、信息或机会。由于一个…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子女权益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妇运》2003,(9):36-37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青岛市流动人口逐年增多。截至2002年5月,青岛市共登记流动人口77万余人,其中在中小学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有2.9万余人。为全面了解流动人口中儿童的权益保护状况,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青岛市妇联开展了流动人口子女权益状况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户口不在青岛,在青岛居住1年以上、3-16周岁的儿童及其家长。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座谈会、个案访谈等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份。召开座谈会5个,个别访问76人。基本情况被调查的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省内,占55.3%。来自省外1…  相似文献   

14.
天下     
《人民公安》2011,(21):4-7
江西为流动人口发放居住证 11月1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南路派出所,来自广东潮安的蔡小泉展示刚申领的居住证。当日起,江西省正式为流动人口办理发放居住证。拥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在参加社保、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相似文献   

15.
黄晓甜  李锋 《当代广西》2008,(13):44-44
在天等县都康中心小学,这些有着“留守儿童”特殊名字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这个学校因此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抽样调查资料,对“流动”与“留守”子女亲子关系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从总体上看,两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正常的和良好的,从两类家庭亲子关系的比较来看,“流动子女”亲子关系要比“留守子女”亲子关系和谐.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对两类子女亲子关系起作用的多数变量在影响性质和程度上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两类子女亲子关系影响因素的相似性多于相异生.  相似文献   

17.
论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璐 《理论月刊》2006,(11):35-38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结构呈“家庭化”趋势,由于制度建构、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呈边缘化状况。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整个社会从身份制向公民社会的转变、城乡壁垒的拆除,有赖于人们从根本上重视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8.
论流动人口犯罪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元经济结构和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扩大是驱动人口流动的两个客观原因。流动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破坏性,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已构成对城市社会治安的主要威胁。从数量上看,这是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流动;从流动方式看,盲目流动占多数,有组织的流动少;从流动人口的知识水平看,文化程度偏低;从工作、生活状况看,一般集中在城郊区,并有向城郊结合部聚集的趋势;从成份构成看,绝大部分是年轻人,也隐藏着流窜犯、在逃犯等。对流动人口犯罪的控制对策有:改革户籍迁移制度;加强对外流人员的组织领导,变盲目流动为有序流动;加强流入地流动人口管理,这是流动人口管理的重点;全国联网,统一行动,重拳出击。  相似文献   

19.
家庭关怀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不当、社会有效管理机制的缺失以及个人心理的不成熟,是未成年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我们应从建立城市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家庭教育、促进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障,预防未成年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为和谐社会构建及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石磊 《协商论坛》2007,(9):55-56
德国是一个强盛、优秀的民族,德国人许多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就培养的,德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有许多令人称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