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靳桂玲 《青年论坛》2006,(1):135-138
对新时期的文学及各流派的代表作品,从分割式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贯穿始终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对金钱、物质的崇高叙述;对婚姻关系的质疑;对人性直接进行游戏和调侃等。这是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另一脉———热爱世俗传统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现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及流露出一种美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孙天明 《创造》2008,(12):54-54
在中国作家里,金庸拥有最多的读者。凡有井水处皆有金庸小说。然而,金庸的伟大不只是因为他是平民文学的大师。也不只是因为他是香港《明报》的创办人,更关键在于,当古典中国的“庙堂”背弃了“历史正义”时。金庸通过他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江湖”,在那里。“侠”的精神就是“不服从的精神”,这既是寻找“历史正义”的一个通道,也是迈向公民社会的一个精神接榫。  相似文献   

3.
金庸与读者对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基本予以否定,其原因在于:文学向影视的转换本身有难度;武侠小说的传奇性转换成具体、确定的画面有难度;影视创作者的再创作要让熟悉原作的读者接受有难度。金庸小说的改编拍摄却始终不曾终止,这主要是源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关于“侠”的文化心理,源于影视创作者对金庸小说丰厚文化内涵的认同与宣扬。  相似文献   

4.
传统与反传统的纠缠——也谈王朔与金庸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为什么拿金庸开刀? 这场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小说文本;更不在于作家的为人,或者作家个人之间的争执;其实质就是批评本身。就批评而言,王朔代表了现代,金庸则是传统的典范。王朔要反传统自然想到了金庸。沉寂多时的批评界,如同火山运动,喷出一个王朔,不足为怪。 挑战─—批评走出象牙塔 很久以来;我们的批评赶不上创作。文学反映的是历史和社会,作为一面镜子的文学,差不多从有记录的时代伊始就伴随着我们,它的存在无疑是符合人类学的需求的。但是走到今天的文学,除了它的“镜子”生存理由之外,更在乎其休闲精神。 王朔明知…  相似文献   

5.
陈亮 《青年论坛》2009,(2):25-29
从“80后”的诗歌文本入手,结合其历史境遇进行阐释。在文学层面:切入当代,追求诗的时代活力的写作向度;在美学层面:继续沉溺于后现代,用个人化了的“反崇高”和“冷抒情”呈现其审美趣味;在生命学层面:通过体验主体生命与客观世界的关联,唤醒自我的本真和精神的自明;在社会学层面:恐惧和希望的折叠,构成了一种存在的自卫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武侠小说里,金庸先生对"天下"更多地注入了一种伦理的、历史文化的元素。金庸武侠小说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语境,使小说有了成为一种新认识的文化的可能性。武侠不是一种情绪,它是一种文化,它最撼动人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电视传媒对金庸武侠小说的传播和诠释,意味着一个文本被夸大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作者与读者第一互动的文学意义的结束。  相似文献   

7.
造成近代小说观念变化的原因,从外部看,主要缘于特定时代政治与文化的急剧变动,从内部看,则与文学内部的演变规律,小说自身的特性密切相关。小说观念是特定时代的人们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它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小说家的哲学、美学思想,对小说功能的认识,所恪守的艺术方法、创作原则等,它以小说文体为中心,研究与小说相关的创作观念、价值观念等等许多复杂内容小说观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小说观。小说观念的演变传达着文化精神的深层律动。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内地,还是港澳台,甚至是海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凡是接触过小说的人,不要问有多少人知道金庸,要问有谁不知道金庸。如今已经八十三岁的金庸看上去还是那么神采奕奕,没有一点暮年之气,这不仅让人想起他在十七岁写的一篇文章《一事能狂便少年》,六十六年的岁月,时光已旧,却精神依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传奇。而在中国文学史上,金庸也创造了一个武侠文学的传奇。  相似文献   

9.
略谈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刘淮南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毛泽东吞天吐地,阔步千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塑造出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一代伟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学追求。从美学上讲,崇高往往表现为一种内含巨大力...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崇高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湖北 王露 11期《崇高是一种本能》 贵刊11期的今日视点《崇高是一种本能》读后让人感动,也让人对志愿者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我认为,仅仅把崇高作为一种本能、一种精神追求是不够的。观在志愿者活动更像是少数人的精神追求,其实,应当把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衡量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标志。我们的社会应该在政策规则的制定上向志愿者活动倾斜,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既是对艺术对象特征或审美趣味、风尚的抽绎,也是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感受或精神指向的积淀.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使"崇高"的文化内涵逐渐丰富起来,它在康德那里不但与优美一并成为解析判断力的两大范畴,更在其"以人为最高目的"的人类学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人类学哲学的视野考察"崇高"这一文化美学的有机元素,既有助于在纯粹精神领域里深悟人生的各种自觉目的和自由理想,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领域中,激励人们不断追寻有限生命的无限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小说的基因缺陷与当下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现代小说是由现代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为了促进社会文化变革而共同呼吁和建构起来的文体。自诞生以来,其就作为文化武器,积极参与到救亡图存、建构民族国家历史运动之中。随着时势移易,政治精英已经不需要从文学宝库中寻求用于安邦定国的工具,文学在政治生活中日益边缘化。与此同时,作为精英文化组成部分的现代小说,从它诞生起就一直严重脱离民间社会,脱离底层人群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21世纪的现代小说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干脆更加精英化,走小众化之路,从西方现代小说和现代文学、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滋补现代小说的精神缺陷。  相似文献   

13.
车红梅 《求索》2013,(1):147-149,108
梁晓声有着浓厚的"北大荒知青情结",他的北大荒知青小说有着鲜明的理想主义特色。他的小说充分挖掘知青立志垦荒戍边的往事,张扬知青们在经历激进、狂热、忧伤甚至迷失之后,仍然执著进取坚守尊严追求崇高的北大荒精神。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他为青春作证,为"沉默的大多数"代言,再现历史真实,拒绝涂抹,彰显了军垦生活带给知青们在灾难中不迷失自我的巨大力量,从而使他理想主义叙事的知青小说成为了中国知青文学乃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地标。  相似文献   

14.
小说的民族化问题早在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提出并进行了创作实践 ,但是 ,民族化成为作家自觉追求的美学风格直到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才得以充分体现。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究其根源 ,大多数作品都是立足民族“根”性的创化 ,无论是一系列家族小说和数量惊人的历史题材小说 ,还是为读者所喜欢的城市小说 ,都在创作中自觉把握住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小说意境作为自觉的审美追求从中国古代开始一直延及现、当代文学 ,新时期小说意境的追求既是对传统文脉的对接 ,同时也为满足特定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新时期小说意境的美学内涵体现在情节淡化、场面描写、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 ,意境创造的方式可以概括为 :化情旨为场面、虚实相生、文体融通。小说意境应该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16.
金庸先生曾说:武侠小说就是成人世界里的童话。可是武侠、江湖毕竟是小说中的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难描难画。有一位西北姑娘,却开了一家“金庸侠客岛”酒吧,以金庸小说中的江湖和大侠作为酒吧的主题,让正在做着童话梦的成年人圆了梦想!  相似文献   

17.
严峻 《前沿》2013,(14):132-133
爱看武侠小说的读者对于金庸以及他的部部经典作品都是非常熟悉的。金庸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本文从金庸笔下各种典型女性人物入手,通过其对爱情的表达,对爱情的追求来获知当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新理念,即做自己爱情世界里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18.
贵刊11期的今日视点《崇高是种本能》读后让人感动.也让人对志愿者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我认为.仅仅把崇高作为一种本能、一种精神追求是不够的。现在志愿者活动更像是少数人的精神追求,其实,应当把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衡量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标志。我们的社会应该在政策规则的制定上向志愿者活动倾斜,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晚明中国,作为载道文体的诗歌由宰制文学中心地位的滑落表明,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业已勃然兴起。通俗文体不仅依托晚明蓬勃的消费文化广泛播散,而且,晚明文士将通俗文体抬举至与诗歌等量齐观之境,此种“以浮华代自制”正表现出颓废风格的原始之义。同构于晚明颓废的社会审美风格,以描写世情为主的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因晚明情欲社会的表达需要,其作为文人文化的表征亦使用音乐、绘画等多种审美形式,表现出具有间性之美的颓废文学审美风格。此种间性审美风格不断挑战宋明宰制儒家所标举的崇高审美风格传统,在文人文化的形式之美的极致性追求中,表现出晚明中国人与文的审美自觉,以及中国“生活美学”新的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20.
陈元中 《当代广西》2012,(15):37-37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机结合的伟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推动践行广西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学习雷锋追求崇高的理念,用广西精神激发干部群众的思想情感雷锋精神之所以成为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其根源在于这种精神追求并体现出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