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文化彰显个性,以特色拓展市场”,成为常熟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常熟市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优势和山水城港一体的生态自然风光,充分运用沙家浜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扬旅游文化品牌,使四季节庆活动高潮迭起,春有牡丹花会,夏有  相似文献   

2.
刘光前  张宁 《新东方》2009,(5):14-18
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实际上就是以旅游主体、客体和介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在旅游活动中已经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凡是旅游活动中涉及的文化因素,都可以称为旅游文化。三亚南山旅游文化区在发展旅游文化时,非常充分地发掘了历史积淀的丰富的文化因素,又十分敏锐地融入了很多当今风靡全球的新的文化因素。推动海南旅游文化的发展繁荣,头等重要的是保护和发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实现山水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苏轼诗中的“沧海何曾断地脉”和丘浚诗中的“遥从海外数中原”,非常精当地概括了海南文化的特色,即既和中原文化同根同脉不可分割,又因孤悬海外而与众不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更好地保护和发掘海南本土特色文化,将使海南旅游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海南的旅游品位得到提升,也使海南的旅游更具魅力,更具国际吸引力。另一方面,旅游是世界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旅游以文化为根,协和万邦,可以增进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正确的思想方法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国际游客的文化诉求,对世界优秀文化因素进行融合创新,促进海南旅游文化国际化、现代化,使海南的旅游文化更具活力,更具亲和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效率,就必须有科学的开发思路和文化安排,形成以高、精、特为龙头,以历史遗存为力点,以自然休闲为铺垫,以民俗文化为大观的开发结构,从而弘扬本地主题文化,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增强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吸引力,推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开创旅游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旅游产业是通过旅游推广宣传,以文化内涵为内容,吸引国内外旅客到北京体验消费,带来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推动创意,再从而提高对国际的文化影响力。北京要把握机会,构建和打造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以全方位、多层次、跨行业的角度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祁丽 《前沿》2014,(21):205-206
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的部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旅游文化是一种非原生型文化,历史文化则概念宽泛,甚至包括旅游史上的旅游文化。就目前的相关研究资料而言,对这两种文化的关系论述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论证,人们对这两者也常常出现混淆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对两者的区别与关联进行研究。本文将主要对旅游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区别进行分析,并就其在内在转化关系进行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正成为乐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文化底蕴开发不够,文化市场构建乏力,形成了文化影响旅游、旅游制约文化的状况。因此构建以佛文化为重点的旅游大文化,以山水为煤构筑现代城市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市民素质,才能扩大乐山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乐山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郭志东 《今日海南》2009,(11):47-47
旅游是人到他乡的出行和游览,这样的迁徙过程实际就是人与他人跨文化交往的过程。因为任何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身份。在旅游过程中,以一定的文化身份到他乡或与也具有一定文化身份的旅游中介(包括旅行社、导游以及旅游有关的服务人员)、当地居民以及其他外来旅游者之间进行人际交往,或体验目的地的文化,都是一种旅游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齐海舒 《前沿》2014,(15):126-128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文化的建设并没有跟上步伐。本文首先解析了什么是旅游文化,通俗地概括国内外对旅游文化定义的研究;其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明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和作用;然后本文以胶东半岛为例,举例讲解当地的旅游文化特色及历史;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对胶东半岛的旅游文化发展进行了合理构想,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发挥旅游优势 做活旅游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状]近年来,常熟旅游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打造"中国休闲名城"、"旅游度假基地"的战略目标和"立足华东、面向全国、兼顾境外"的旅游市场开发思路,围绕"走进沙家浜、感受山水城、体验新常熟"的主题,精心打造红色游、生态游、购物游、文化游、乡村游的旅游品牌,强势发展常熟旅游业,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健康、有序、快速  相似文献   

10.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张晓萍 《思想战线》2002,28(1):31-34
旅游人类学理论指出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旅游”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 ;“旅游文化”是为旅游和游客而制作文化 ,或是为文化而制作旅游和游客。文化旅游者将更广泛地与当地人接触 ,旅游文化应更多地适应旅游者的需要。开发旅游资源 ,应考虑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天台县具有丰富的文化人文资源,以道教南宗、佛教天台宗发祥地“佛宗道源”著称,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养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融合文化、旅游和健康产业的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在都市日益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经济产业。  相似文献   

12.
粟尚正 《桂海论丛》2004,20(4):63-65
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桂林旅游必须顺应潮流,正视自身不足,以独具个性特征的旅游物质文化精品创造为基础,以适应时代要求的制度文化创新为根本,以与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相称的桂林精神为导向,建设桂林旅游文化,铸造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3.
就旅游而言,软实力指在定位旅游产品时对其赋予的文化内涵,是对旅游产品进行营销的方式,是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自觉传播文化的意识。与东盟国家尤其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海南在塑造软实力发展旅游产业方面存在差距。海南应框定国际旅游岛这一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采取捆绑式营销战略,对游客进行情感式营销,提升导游及岛民素质以增强海南文化辐射力。  相似文献   

14.
谢春江 《新东方》2007,(10):55-58
一、唐朝融儒道精神于一体的文化结构 (一)儒家精神实质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学说是理性的哲学、入世的文化,强调旅游喻晚身心的功能,更强调旅游修身养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张玉香 《前沿》2012,(6):124-125
旅游文化营销作为一种价值性活动具有时代性、区域性、导向性及个性化等特征。新形势下旅游文化营销主要有四种模式:以文化为中介来推销旅游产品,在把旅游产品推向旅游市场的P(产品)—C(文化)—M(需求)模式;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注重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的M—C—P模式;以文化作为出发点,将产品逐步推销给游客的C—P—M模式;营销主体和旅游市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对于旅游市场不断变化的文化观念及时掌握,把握主流文化发展趋势,开展活动并引领文化发展的C—M—P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冯良山 《桂海论丛》2008,24(3):50-52
广西崇左有独特的岩溶地形地貌及山水文化景观、壮族艺术瑰宝的花山文化、红色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姿多彩的边疆民族风情、名扬天下的“连城百年军事要塞”、返璞归真的旅游农业景区,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发掘和利用这些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创造整洁平安的旅游环境,是崇左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与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孟秋莉 《传承》2013,(3):120-122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地方努力地挖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不顾本地文化实际盲目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现象。如何有效利用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力促实现“旅游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双赢”目的.坚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当前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拾峰 《群众》2023,(4):8-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物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也是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江苏锚定文化强国先行区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断活化文物资源,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世纪行》2009,(11):6-6
一、十堰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及构想 十堰可开发建成武当、郧阳和房陵三大文化旅游区,各旅游区内可规划建设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开发前景的若干个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形成以旅游景点、产品为依托,以三大文化旅游区为载体,以武当山为龙头的“丁”字型东、南、北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
发展旅游以来,德夯苗寨禁忌文化变迁表现出了层次性和阶段性,既有变迁,也有固守。影响禁忌文化固守的原因有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意识、传统社会结构和旅游参与度。在研究文化的变化发展中,应加强文化固守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