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政发〔2006〕125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现就推进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事关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瑞 《人民政坛》2013,(11):13-15
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现行社会救助政策虽已基本完备,但与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社会救助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定和出台社会救助法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几年来,嘉善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把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按照“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扎实推进,初步建立起以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养老生活补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以社会救助为重要补…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弢 《中国减灾》2007,(5):22-23
社会救助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为目标,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独立子系统,社会救助又有着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所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杨娟 《中国民政》2007,(4):52-53
四川省开江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开江县全面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办法》,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灾民救济为基础,以临时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各项优惠政策相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全县弱势群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制度安排,是社会成员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直接承担着维护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任务,构成了社会保险无法保障或保障后家庭收入仍然低于最低生活标准的贫困群体的一种"兜底"保障.本文以盐城市为例,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践做些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颖 《中国民政》2003,(12):46-47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管理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对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从2006年起,新疆阿勒泰地区探索性地开展了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着力建设一个各级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政策法规完善、资金保障落实、组织网络健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完善以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民政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约定,健全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机制,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机制建立。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运行机制,落实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综合协调职能。  相似文献   

10.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社会保障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在当代社会,衡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是重要的标尺。其中,包括低保在内的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社会保障安全网体系的“兜底线”。其目的是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保障公民生存权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9号现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总理李克强2014年2月21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以来,商都县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围绕解决困难群众的衣、食、住、行、医、教等基本生活问题,着力构建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不仅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解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而且为贫困地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摸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观点集萃     
北京市民政发展研究中心雷承佐认为.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促进社会救助事业新发展,首先,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和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的角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加深对社会救助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其次,  相似文献   

15.
张翼 《长白学刊》2014,(3):113-118
从我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发展来看,传统社会救助制度与目前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诸多不同。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虽然实现了综合救助与专项救助相结合、长期救助与短期临时救助相结合,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努力方向,包括实施积极的救助,树立救助过程中的公民权利观念,科学确定救助对象和水平,提高救助的专业性,动员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等。  相似文献   

16.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维护公平正义、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们按照在全省、全国率先建立区域性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制订并实施了《绍兴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纲要》,逐步构筑起社会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福利“四位一体”的“大社保”体系,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建设和谐绍兴打下了良好基础。建立健全新型社会就业体系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加强对就业和再就业工…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是呵护贫困群体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为贫困群体提供最起码生存需求和最基本生活保障的最基础的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对象为重点、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政府救济为主渠道、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基层组织为依托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体贫有所济、孤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困有所助、弱有所扶。社会救助的内容已经从单一的灾害救助向医疗、住房、教育、就业、法律援助等各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障为补充,加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温家宝总理在总结2006年工作时指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敦煌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思路和统筹城乡、分类指导的工作要求,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立足点,全面启动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低保困难家庭子女基础教育免费入学等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