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林毓生 《新东方》2009,(10):58-59
“五四”,作为一个符号,必须以多元的观点来看,不可以单一的有机式一元论的观点来理解。那是不符合史实的。事实上,五四时代是由三个阶段组成。早期的“五四”,指1919年以前,大致可以从1914年算起。当时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均主张建立宪政民主,  相似文献   

2.
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民主思想吴乃华“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民主和科学成为“五四”的旗帜,反映了“五四”启蒙思潮的精神实质。“五四”民主思想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总结,它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但其本...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五四”有几个意识应该受到重视。第一是忧患意识。“五四”时期,当中国文化跟世界文化接触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弱势,“五四”前辈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就提出向西方学习,科学民主就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我认为“五四”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个问题我很是想不通,为什么我们能肯定古代历史上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改革,但是却总是对“五四”的向西方学习颇有微词呢?  相似文献   

4.
1919年5月4日,北京古都掀起了“五四”狂飚。不论当时及后世对此评价如何分歧,但它成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文化史肝的转折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五四”狂飚的威力所及,不仅席卷了中国大陆,而且也在台湾海峡激起了波涛。这股冲击波使遭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发生了始料不及的变化: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民族自信心逐渐恢复,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启蒙运动深入开展,台湾的文学史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五四”新思潮在台湾的传播和影响人体有两个渠道、三个时期。两个渠道,指日本渠道和大陆渠道;三个时期指日据时期、光复时期、解…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有一种观点特别盛行。即认为“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这一观点的最权威代表是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教授。林教授在他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中开宗明义就指出:“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它的“直接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起源的特定性质,尤其可以追溯到1915——1927年‘五四’运动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正是由于“五四”“反传统主义是非常激  相似文献   

6.
“科教兴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百年大计。发生在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和今天的这项国策有无联系?回答是肯定的。虽然五四时期并没有提出什么“科教兴国”,但五四时期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科...  相似文献   

7.
时间在沉淀许多东西,历史的浪涛自然地把“五四”这块赤金从狂沙中滤漉而出。时间也在遗忘许多东西,“五四人”(五四时期那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离我们渐趋陌生。我们这一代人(主要指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向往的物质东西很多,精神追求却只被作为一个“单元”置于选择的行列,并且倍受冷落。因而,对“五四人”的理想主义、个性追求和求真意识的言说俨然成为一种奢谈。理想是个崇高的字眼,至少对于“五四人”来说。刚从传统束缚的罗网中冲决出来的那一代人以全新的面貌投身于理想的美丽新世界的践履。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相似文献   

8.
青年人才与社会创新环境--纪念"五四"运动82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82周年了。今天,我们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第一个“五四”青年节谈纪念“五四”。从82年前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起,在漫漫的历史长卷里,每逢谈到“五四”,人们都会恰似有一股热血在冲动,激奋之情难抑。这是因为“五四”她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推毁黑暗势力的号角和重获新生的力量。青年素有开风气之先的特点,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中依然责任担待。值此之际,本刊邀请了5位青年才俊,来谈今日的新话题:青年-人才-社会-创新-环境。读者可以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经受了20年中国改革开放风雨洗礼的一代年青人,所表现的朝气、睿智和锐气。  相似文献   

9.
胡延峰 《前沿》2008,(7):191-193
民初至“五四”这段时间,是我国近代心理学翻译吏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由于以留学生为主体的翻译传播阵容的参与,此时的翻译既留有清末民初的历史痕迹,又开始显露出“五四”乃至以后时期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可以分为前后有别的两个阶段:1919等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前“五四”;1919年以后的政治教亡运动是为后“五四”。与此相应,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参与实践也有两种模式:一是从文化切入,坚持社会批判;一是直接从政,卷入现实政治。反思这两个“五四”、两种参与对知识分子造成的不同命运,对我们讨论今天知识分子的参  相似文献   

11.
“五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说“五四”。前不久,有学者对“五四”的起因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就“五四”若干问题的评价,谈点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激进主义的产物,是非理性运动。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妥当。“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激进主义的产物,而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新文化运动是针对尊孔复古和政治复辟逆流而发起的。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首先是袁世凯称帝,实行卖国独裁,提倡尊…  相似文献   

12.
从(新青年)杂志创刊的1915年9月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人们称之为“五四时期”.这个时期有既相关但又各具内涵的两个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伟大的革命运动唤醒了万千群众,它需要英雄人物,也造就了英雄人物.在这不平凡的岁月,出现了以陈独秀、李大创为代表的思想启蒙者.他们上承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下启五四时期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掀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同为先驱者,由于社会历史与个人因素的种种限制,他们的命运归宿以及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作用却不尽相同,研究这些差别以及引起这些差别的原因和条件.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启迪后代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五四”,我有一个文化情结,那就是民主和科学,这是我们前辈的追求,也必定会成为后辈的追求。30年前1979年的“五四”座谈会,我也参加了,那时正值拨乱反正时期.与会者情绪高昂,大家欢欣鼓舞,对改革的前景寄寓莫大的希望。记得我发言的主题是“人的解放是五四运动的主潮”,现在看来当初的情绪过于乐观,对可能发生的阻难估计不足,30年后的今天又参加同一主题的座谈,却有些悲哀。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80年了。对于80年前的中国,今天的青年人已很难有切实的印象了。然而,如果谈到“五四”,那么他们一般还能说出一些内容。因为“五四”毕竟是他们的节日。不过,青年人对于“五四”的认识,主要来自于中小学的教科书。前几年,笔者因参与中小学...  相似文献   

15.
夏丹 《长江论坛》2007,(1):92-95
“五四”时期,我国思想界和出版界空前活跃,儿童文学译作数量大增。这些译作在内容上呼应了“五四”时期对爱和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儿童观念和价值取向。当时的译者虽然普遍认同以儿童为本位的翻译观念,但在翻译方法上却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后至“五四”时期思想界普遍存在个人本位思潮,但“五四”后知识界分流,存在普遍放弃个人本位的潮流。对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先前的“个人”至上逐渐遁入“阶级”话语。构建民族国家对“个人”走人“阶级”的现实召唤使得个人观念成为民族国家理论构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在“五四”运动80年华诞之时,广大有志青年都在进一步探寻“五四”运动的精神,深刻理解“五四”运动历史贡献,努力在新的形势下,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与改革同行,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同跨越新世纪。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历史上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立文先生在哲学领域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对我国哲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他。20世纪中国哲学的艰难历程 记者:跨入新世纪,人们总有一种回顾与展望的情结。张先生,您能否对上一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作一大体的回顾。 张立文: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接轨的问题,或者说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的问题。20世纪的中国哲学,无论从“史”还是从“学”的视野看,都可以分为前50年和后50年两大段。 从“史”的视野看,前50年又可分为“五四”前后两个阶段。“五四”前讲…  相似文献   

19.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迄今已80周年了。为纪念“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五四”运动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五四”运动是在当时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共同维系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在三919年祖国大陆爆发“五四”运动之时,台湾已被[1本霸占了24个年头。当时,澎湃兴起的世界新思潮和祖国大陆磅榜的“五四”文化革命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重重隔绝封锁,传入台湾岛内,迅即掀起以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为核心的文化启蒙运动。1919年,在日本留学的台湾知识分子,成立了第一个民族运动团体“应声社”,表示要同祖国“五四”运动“同声相应”。不久,台胞在东京成立的“启蒙会”扩展为“新民会”,出版《台湾青年报》,弘扬民主、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