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行为作为人在网络社会中的实践途径,是人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方式,是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新型主体行为。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的一种延伸,面临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双重制约。把握好网络行为的底线,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文章主要围绕网络行为底线确立的基本要求、底线的范围与保障等方面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随着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日趋严重,网络社会的治理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也给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从哲学视域看,网络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也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是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网络社会是既有科技属性又有人文属性的社会,也是具有行为规范的社会;用道德和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来衡量、判断,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已然出现,并呈日趋严重之态势,因此,网络社会的治理势在必然、势在必行;网络行为失范归根到底是行为者即人的失范,网络社会治理所指向的必然是现实的人;在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须遵循网络社会运行律、网络行为演变律、心理引导律和行为规制律,须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正当性等原则,须做到自我控制与社会控制的统一、道德维度与法律维度的联结、技术手段与人文手段的结合,形成治理的作用合力。  相似文献   

3.
微时代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群体的参与和支撑,青年群体的发展也无法摒弃微时代的背景和依托。依法治国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如何从观念上、制度上,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对接,使青年在网络社会里的行为,与在现实社会一样,受到来自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尤为重要。在微时代环境下应帮助青年培育法律意识,坚守法律底线,增强法治氛围,传播法治文化,认识到扮演好网络社会的角色,与扮演好现实社会的角色同等重要,形成人人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的法治微理念,形成微时代视域下依法治国的微平台、微机制。  相似文献   

4.
贾旭光 《群众》2015,(3):61
<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传统的交流方式,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也增强了公民言论的自由性,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存在散布虚假新闻、转移公众视线的乱象。当前,有不少通过互联网策划制造网络事件、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牟取暴利的网络推手公司被曝光。网络社会依存于现实社会,其行为是现实社会行为的延伸拓展,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真实关系,网络社会道德必定对  相似文献   

5.
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特征及其系统化解决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现代网络技术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现实问题,尤其是在网络伦理道德方面。网络空间由于其虚拟性而使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交往具有极大的隐匿性,这种隐匿性助长了网络社会的不道德行为。我们可以从法律、技术、教育、网络管理和道德自律等方面来建立有效的解决途径,遏制网络社会中的不道德行为,以净化网络环境,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6.
李晓红 《求索》2008,(5):56-58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伦理是关于道德的理论,伦理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我们现实社会之上,而网络伦理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网络社会之上。如何理解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与我们现实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在网络社会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伦理是现实社会中的既有伦理还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既有伦理迥异的新的伦理。  相似文献   

7.
祝娟 《人民论坛》2012,(23):187-189
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网络失范行为的出现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来看,人的自然属性是网络失范现象的客观成因;人的社会属性的异化是网络失范现象的现实成因;人类实践的历史性是网络失范现象产生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8.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社会行动本质上源于现实文化语境中的社会冲突。西方自由主义文化和中国关系本位文化导致了不同的网络政治行动逻辑。因此,转型社会时期的中国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在从线上向线下转化方面受传统文化背景的限制,其一是中国人社会行为中"私"的核心特质导致线上的政治参与活动虽有较大的舆论冲击力,但在线下的组织发展方面却因为社会信任危机而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其二是网络对中国社会文化中原本就有的脸面分离现象具有进一步的分化作用,因而无法对社会民主政治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的重要力量。互联网在给大学生自由发展提供新路径和新契机的同时,也引起了新的主体依赖、个性极化、道德行为失范、身心问题丛生、情感淡漠等一系列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挥引导与规范、培养与塑造、激励与整合、疏导与调适功能,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理性的网络行为,造就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的网络主体,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与现实生存、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朱亚宾  朱晓林 《传承》2009,(22):98-99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基于网络社会环境的道德与现实社会也是有区别的。网络虚拟空间存在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即使道德评价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分析网络社会的特性及其环境中的道德评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审丑即对网络热点事件中低俗、恶俗地示丑、露丑的事和人进行关注、审视、追捧的行为。网络审丑的形成是由包括审丑对象、网民、媒体和商家在内的多个利益主体有机助推的结果。它首先由审丑对象通过主动或被动地示丑、露丑而形成"看点",接着商家媒体对此加以造势、炒作,以博大众网民眼球,获取丰厚商业利润。在此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往往也容易冲破社会道德底线,陷入美与丑、仁爱与冷酷、善与恶的伦理误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集群行为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网络集群行为无论是在集群主体、集群环境、集群客体等构成要素方面,还是在集群行为演化过程方面,都表现出与现实集群行为的不同特点。在处理网络集群行为时,应当遵循网络行为规律,加强对舆论的引导,提高网络集群行为参与者的理性程度。  相似文献   

13.
正eID将现实社会中的人口管理制度延伸到了网络社会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胡传平:人口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和身份证制度基础上的最基本的社会管理制度,是构建国家安全、社会管理、公民权利保护、社会诚信体系的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我党执政六十多年来治理社会、取得经济成就和维持长治久安局面的重要成功经验,是我国政权建设和巩固的基础。我们的思路正是充分借鉴这一成功经验,从网络社会的主体——"人"着手,将现实社会中的人口管理制度延伸到网络社会。公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基于网络社会环境的道德与现实社会也是有区别的.网络虚拟空间存在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即使道德评价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分析网络社会的特性及其环境中的道德评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主要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内进行,但网络文化并非是虚拟性的文化.而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比如,在网络上的自我炒作,虽然与现实中的炒作方式不一样,但与消费文化流行的时代注重炒作一脉相承。网络中的郁闷与颓废情调,同样有其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会造成了现实社会中人们自身主体性的危机,这种困境实质上反映了人自身的一种生存方式、实践方式和文化的危机。对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危机进行反思与批判,目的在于寻求走出危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出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学说可以给我们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对于重构在网络社会中的人的主体性来说,必然也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归宿。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视域下人的虚实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日益交融的社会环境下,人的虚实和谐发展指的是在发展外延上,既要寻求在现实社会场域中的发展,也要谋求在虚拟社会场域中的发展;在发展内涵上,力求人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中发展各要素与结构得到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因此,探讨网络化社会视域下人的虚实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也是探索人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胡晓  余文武 《求索》2011,(3):54-56
中国的网络社会已经进入到"微博客时代",基础网民成为这个时代中的议事主体并积极的作用于现实社会。通过"涟漪模型"结合案例来探析基础网民的动机选择,了解"微博议事"的主体行为与行进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天涯社区"论坛"两个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跟帖作为研究文本,探究了在网络给予宽恕状态下(不存在现实中的道德不安感),当代青年对徐本禹支教这一被社会道德所高度赞扬的行为的态度和看法.研究发现,基于道义行为的逻辑,绝大部分的网友都认为徐本禹的行为是"高尚"的;而基于经济行为的逻辑,网友们理性地考虑着行为的投入与产出,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0.
私权是公权的来源,公权是私权的保障,二者在冲突中走向均衡,在对立中趋于统一。虚拟社会治理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语境下公权与私权冲突的异化,客观阻碍了虚拟社会治理乃至现实社会治理的绩效彰显。公权与私权在虚拟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冲突形式,可以总结为相互质疑、相互侵扰、相互博弈、相互制衡,营造出了一种有别现实社会的共存图景。应通过培育公权与私权的现代治理意识,完善公权与私权的法治保障体系,建立公权与私权的冲突缓冲机制,规范公权与私权的网络监督行为等途径,合理调适两权关系,促使公权与私权在冲突中均衡发展、走向和谐,推动虚拟社会朝着现代化治理目标加速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