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晓勇 《人民论坛》2014,(6):209-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有三大背景:“经济事实”状况、政治环境状况和“已有的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与完善的长期过程,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一系列著作中。探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的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实际贯穿了他们一生的理论生涯。他们在批判过程中充分论证了旧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揭示了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阶级基础和相应的社会背景,并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品质,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彰显了巨大的理论品质和理性光辉,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理论特色。科学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即系统梳理、科学概括和全面阐述蕴含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燕秋 《传承》2014,(6):92-93
恩格斯曾以"第二提琴手"自称,以此来说明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但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恩格斯同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体现在其晚年时期对意识形态功能理论的创造性解读上。  相似文献   

5.
拉布里奥拉在对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观点批判继承的过程中提出意识形态观点。拉布里奥拉认为意识形态是关于现实的系统的和终结的观念。他以道德为例分析意识形产生的条件性和阶级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开放性这一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观点也具有"反意识形态"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存在着由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向泛意识形态化的价值认同的理论转换问题。这个转换根植于其理论缺陷——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路线的逐步抛弃,从而导致以韦伯的工具理性批判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取代,以及人的解放之"乌托邦"探讨。这一转换与缺陷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于,在我国当前意识形态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弱化"普世价值"的阶级性,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在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上的理论转换和缺陷,进而考察由此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我们认清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质,以及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赋予了"意识形态"概念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解读;列宁的"科学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则从根本上消弭了马克思界定的意识形态虚假性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意识形态特征的冲突,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加科学与准确。  相似文献   

8.
试论邓小平对建构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具体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而具体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而言,又分为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邓小平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的口号系统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9.
王红星 《前沿》2008,(8):19-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具体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而具体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而言,又分为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邓小平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的口号系统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独树一帜,也曾产生过巨大影响。近年来,学术界对其思想的研究也日益聚焦在这一方面,并出现一大批理论成果。从目前来看,国内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渊源、内容、贡献和缺陷的认识等几个方面。阿尔都塞在诸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都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甚至触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机制问题,但其保卫马克思的"初衷"并未真正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11.
郑慧仙 《传承》2008,(12):18-19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与此相对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受动性、阶级性和虚假性、文化性。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意识形态"通常在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观念上层建筑"等意义上使用,上述内涵统摄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马克思之后,卢卡奇拓展了意识形态中的"阶级意识"内涵,葛兰西从意识形态的"社会水泥"功能强调"文化霸权",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视角阐述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对立并提出了"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这些思想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足见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他们所产生的理论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理论的辩争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出这样的状况: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那些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产生的理论思想,从意识形态上说是资产阶级的;从理论方法上说是形而上学的。与此相反,非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基础)决定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现在开始改变这种态度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与其它理论思想并非割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并不单纯表现在它的理论领域(如社会、经济、历史等)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认识和思想上它所运用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因此对马克思的著作需要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与此相对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受动性、阶级性和虚假性、文化性.  相似文献   

15.
王德胜 《思想战线》2004,30(3):107-110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这一话题的全部困难与希望,直接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活动的中国语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需要确立一种基本信念: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首先是理论自身的任务,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美学自我内在理论价值的存在方式。而提倡"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的原创性",既意味着对于单一意识形态延伸理论形态的突破和对于简单意识形态话语的超越,同时也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学者提出了一种与时代相符合的创造性理论活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埃尔斯特以寻求意识形态理论概念的严密性和明晰性为目标,借鉴现代心理学、社会学成果和经济学理论,结合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概念、方法论原则和研究模型。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性实体;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应当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为指导;"过滤模型"则是解决在意识形态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自主性悖论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是晚年恩格斯剖析各种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点和基本方法。在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普列汉诺夫不仅承继了晚年恩格斯的有关思想,而且相比第二国际理论家更显出众,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形成机制、能动作用、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这是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内在统一、坚持历史观与辩证法相互联结等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结果。但需要强调的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解析终归属于"他"自己的理解,故而在理论的细节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8.
本期导读     
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动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责任(陆剑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元主导下多元并存的格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理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现实的紧迫性,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等领域肩负起历史性的使命。实践哲学"行动"逻辑的反思与批判(赵庆元)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9.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视角独特、独树一帜,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他提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实践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20.
2 0世纪9 0年代以来,围绕苏联解体的理论解释路线多元纷呈,折射出后冷战时代全球观念政治秩序重构中的种种不同的势力图谋。依循认识论逻辑,形形色色针对于"解体"的认知观念可分别划归到客观主义路线、主观主义路线、道德主义路线和历史主义路线之中。从意识形态类型上看,"解体"阐释成为马列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主义、俄罗斯共产党以及俄罗斯戈尔巴乔夫支持者等彼此殊异的意识形态的目的性表达。苏联解体的中国解读表达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重振主流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认同和意识形态合法性信仰,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治力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