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群体性事件已经逐渐成为影响社会舆论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我国应从依法治国的角度以及网络力量现实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等角度,明确其成因及其与一般群体性事件的区别。在防控及疏导方面,应弘扬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构建法律预防控制机制,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方位地对网络群体事件进行有效的防控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2.
网络侵犯行为的社会控制旨在将网络侵犯行为的发生控制在一个适度水平,最终实现对一定社会秩序的维持。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对网络侵犯行为有效社会控制的目的,需从科学区分网络侵犯行为的类型,构建合理的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创建网络行为规范,实现网络社会控制主体的多元化,加强网络技术防范和网络安全教育,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等多方面共同着手。  相似文献   

3.
崔建良  朱进 《人民论坛》2012,(29):28-2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由网络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具有虚拟性和多元化等特征,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虚拟与现实交织、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等规律,需要从建立政务公开机制,保障网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等措施入手,构建全方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4.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即时性、平等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等优点.这些优点恰好能够弥补现实政治参与的局限,满足青年群体政治意愿表达的需求.构建并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机制,需要执政党和政府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需要共青团组织的积极介入,也需要青年网民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5.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起因和化解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诱因相对集中、瞬间暴发性强、虚实互动强、影响范围广和控制难度大等特征,其主要参与者为草根阶层、中产阶层和知识分子.网络空间的内在特殊性、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制度供给不足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与公众对话机制不健全不敢担责,是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最重要原因.完善制度供给和网络民意诉求渠道,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建立社会...  相似文献   

6.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预测人们集群行为意向的重要指标,而易提取性、规范契合度和对比契合度是影响社会认同形成的主要特质。根据网络集群行为诱因事件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情境弱势和结构弱势。两类诱因事件和三种特质组合产生三种社会认同:动态社会认同、特别社会认同和常态社会认同。通过情境模拟方式研究网络集群行为意向发现,在集群行为中即使群体成员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和诉求,其背后的心理动机也不尽相同,可能分别是改变现状、坚持重要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尊和成就感等。厘清网络集群行为诱因事件的不同性质、理解参与者的社会认同特征及其潜在的心理动机,有助于有效处理网络集群行为。  相似文献   

7.
李淑芬  张玲 《求索》2012,(11):230-232
新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个体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在新经济社会学视角下,集群型企业家行为实际上是以企业家为中心构成的集群型社会关系网络组织行为。其间,由于企业家处于网络的"结构洞"位置,企业可据此获得对关键资源的拥有或控制;另一方面,企业还可利用企业家不同的网络"弱关系"特性获得多样化的社会信息或知识资源,进而提升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集群型企业家行为的上述性质即为集群型企业家行为的网络效应与衍生效应,在创新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忽视集群型企业家行为的网络效应与衍生效应,就不能把握企业集群所创造的地区竞争优势。然而,集群型企业家行为趋同也会促使集群内创新行为的减少,引发集群企业间同质性竞争,影响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为此,应积极调整相应的产业结构政策,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并逐步完善行业协会作用,为创建优秀的集群品牌聚力。  相似文献   

8.
青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于社会正义感、诉求利益、宣泄情绪、获得认同和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青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心理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呈现出轻信与质疑的矛盾性,网络表达带有随意性和非理性倾向,思想和行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而关注负面信息的心理偏好、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心理归因、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负面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则是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进程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媒是一种公民参与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孕育着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新型沟通模式.但是,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网络文化的解构性、网络立法和网上身份认证技术的滞后性,容易导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网络时代政府对信息集权控制的隐蔽性,可能导致"技术官僚为民做主";"数字鸿沟"现象、政府部门网络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沟通.基于此,应积极构建政务公开的法制环境、公民网络有序参与的保障机制、"数字鸿沟"的技术防控机制,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公务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充分地利用网络传媒与公民社会进行有效沟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群体性事件激增的诱因分析及化解机制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建辉 《岭南学刊》2009,(6):116-119
当前群体性事件激增的诱因集中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弱势群体经济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民情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不通、干群关系紧张、处置方法失当等方面。因此,应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机制建设,构建对权力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及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调节财富分配的社会机制和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强化问责机制.将群体性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初动状态,把事件的危害性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1.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即时性、平等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等优点。这些优点恰好能够弥补现实政治参与的局限,满足青年群体政治意愿表达的需求。构建并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机制,需要执政党和政府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需要共青团组织的积极介入,也需要青年网民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褚松燕 《传承》2011,(19):62-63
5月25日是国际失踪儿童日。儿童失踪给家庭带来骨肉分离之痛,也时刻拷问着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因为儿童不仅是家庭的延续,更是国家的未来。2011年春节期间微博打拐事件之所以引人热议,也在于这个话题反映出人们对儿童保护的家庭、社会和国家责任的基本共识。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及时对既有的制度和机制进行反思,在改进政府职责的同时,鼓励社会参与,构建有效的政府-社会联动机制,形成儿童安全保护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13.
褚松燕 《传承》2011,(7):62-63
5月25日是国际失踪儿童日。儿童失踪给家庭带来骨肉分离之痛,也时刻拷问着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因为儿童不仅是家庭的延续,更是国家的未来。2011年春节期间微博打拐事件之所以引人热议,也在于这个话题反映出人们对儿童保护的家庭、社会和国家责任的基本共识。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及时对既有的制度和机制进行反思,在改进政府职责的同时,鼓励社会参与,构建有效的政府-社会联动机制,形成儿童安全保护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14.
网络虚拟社会需要管理,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和政府官员的共识。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难题。设法探求和建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成为一种现实的必要。依据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技术控制与社会管治相结合、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要有效实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必须设法建构四类工作机制,即网络空间管理工作机制、网民群体管理工作机制、网络运营管理工作机制和网络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群体性事件的法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集群越轨行为。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和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对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控制,要坚持社会公正原则,协调利益关系;建立社会安全阀系统和社会预警机制;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6.
何卫平 《传承》2013,(5):108-109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各种环境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暴发时间的滞后性和持久性,事件扩散的"羊群效应"。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建立完善的重大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政府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培育现代理性公民。  相似文献   

17.
王英 《传承》2013,(7):108-109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各种环境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暴发时间的滞后性和持久性,事件扩散的"羊群效应"。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建立完善的重大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政府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培育现代理性公民。  相似文献   

18.
已有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机制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知识流动或者社会资本单一因素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机制的分析,着重于二维关系的解读。基于知识流动和社会资本两大理论,试图讨论知识流动、社会资本和集群创新的三维关系,从而构建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体系的三维模型,以期为我国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构建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中的"吃瓜"舆论场已经成为公共议题讨论、公民社会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一道社会景观。社会情感传播和信息级联效是推动"吃瓜"舆论场形成与演化的两个底层因素;"吃瓜者"的围观行为衍生出社会参与、社会动员、内容生产及话题迁移、网络暴力和舆论审判等一系列次生影响,使舆论场变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治理舆论危机应着眼三个层面:通过知识传播弥合参与者主体的"知识沟",通过构建主体之间的对话机制达成多元共识,通过构建网络公共秩序的底层生态打造协同共生、有序参与的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动力机制,集群的动力包括生成动力与发展动力。产业集群的生成动力包括资源禀赋、社会文化、政府支持、企业间的柔性合作等多方面的因素,其发展动力来自于专业化生产的优势、集群学习效应、凝聚效应等方面。对产业集群生产与发展动力的研究对于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