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司甜 《淮海论坛》2014,(1):21-24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被形象地称之为党的生命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党在执政之后,群众路线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成为巩固执政地位、获取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源泉。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利益多元化,利益矛盾突出.能否很好地贯彻群众路线,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考量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也直接体现着政治文明的程度和政治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根植于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以先进的理论指导人民实现利益之实践。党要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来发展生产力,使我国走向现代化。解决好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利益主体的经济、政治利益冲突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地位,是党持续执政的关键。一、合法性是党持续执政的本源党执政的合法性在本源上来自于党的领导行为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与支持,而不仅仅是指党的领导地位获得了宪法的确认。社会个人、群体、集团、阶层与阶级,由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自身的利益而支持党执政;同时,由于他们信仰党…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提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分化对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提供了重要资源和重要途径.但利益分化也给执政合法性带来一些难题,比较突出的有价值认同难题、利益均衡难题和风险频发难题等.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需要加强对利益关系的整合.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利益关系的整合,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即政策供给、总揽协调、价值引导和组织整合.  相似文献   

5.
一个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一般说来,要在实践实现好两大功能:一是广泛动员各咱社会发展资源;二是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利益群体,以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各种社会发展资源动员得越充分,各咱社会利益群体整得越和谐,政党的执政地位就越巩固;反之,执政地位就会动摇乃至丧失。这也许可以算作政党执政的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吧!  相似文献   

6.
赵亮 《人民论坛》2014,(9):190-193
中共在执政初期开展的反经验主义斗争,增强了全党坚持社会主义前途方向的政治自觉性,但并未彻底解决阶级斗争经验的误用问题。此场斗争在政治和现实层面的不同结局证明,基于确保执政安全和实现国家利益,我党在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论化了的苏联模式的用语范式来架构本党执政话语体系的同时,实际上一直坚持进行以我为主的执政探索。  相似文献   

7.
利益的表达与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利益关系条件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执政合法性资源,是新时期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作为执政党社会整合重要工具和载体的意识形态更加具有包容性,能够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和社会思潮的价值支撑。执政党要通过不断提升指导思想、执政发展理念以及执政基础的包容性来不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利益整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视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提出了新的时代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补充新的执政资源。利益整合是政党执政的普遍规律。加强利益整合功能,是中国共产党面向21世纪提升执政能力的时代必然。意识形态整合、组织结构整合、民主范导整合是党利益整合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0.
孙志刚 《政策》2004,(10):8-1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达到长期执政的目的。要达到长期执政的目的,必须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拥护和支持。要得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拥护和支持,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长期不断地得到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前,损害群众利益、侵犯群众合法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及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和不懈奋斗的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杜会更加和谐,是新世纪新阶段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社会和谐的内容丰富,但关键是人与人的和谐。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体锚的转轨,当前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的趋势,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及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和不懈奋斗的目标。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和谐.是新世纪新阶段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社会和谐的内容丰富,但关键是人与人的和谐。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体制的转轨,当前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的趋势,不同利益群体、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这里称之为“干部阶层”)在社会利益分配中所占有的比重能够基本上反映出这个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作为衡量一个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在于社会各群体和阶层利益关系的和谐。干部阶层作为社会管理者,在社会利益分配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其自身在社会利益分配中的定位,体现着这个阶层及其所属政党的价值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干部阶层与产业工人阶层、农民阶层等基本群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合法性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共执政的合法性需要和谐的社会利益基础的支撑,但权力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将会削弱中共执政合法性的社会利益基础。构建遏制腐败、维护执政党合法性的利益基础,需要强化"利益代表"的执政理念,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健全"利益综合"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它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与执政前相比,出现了结构-功能危机.改革开放后,民间组织,在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方面,优势不断显现.两者在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方面存在着互补性,这种互补性是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理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玉云 《岭南学刊》2006,4(3):40-43
政党都具有冲突的功能和协调与整合的功能。处于非执政地位的政党主要表现为冲突的功能,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主要履行利益协调与力量整合的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增强执政意识,强化对社会各种利益协调和对各种力量整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党的执政资源流失、执政能力弱化主要表现在:合法性资源受到侵蚀,民众利益资源的获得出现障碍,主流意识形态资源的权威性明显弱化,开发和运用执政资源的经验不足。现阶段执政资源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自主性缺失,执政理念缺失,执政资源的再生和扩充机制没有形成,执政资源的流向缺乏全程监控。以执政资源的开发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明确执政的历史方位,强化合法性基础,构建利益表达机制,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高云 《长白学刊》2002,(2):9-11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只有形成一种机制,吸纳各种新的先进因素来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才有希望面对各种尖锐挑战,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导向胜利的彼岸。同时,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执政大党,中国共产党又有着不断扩大自己群众基础的历史性任务。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问题,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只有在敏锐地发现和把握先进因素的同时,十分重视解决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刘勇 《前沿》2010,(7):20-24
维护政治稳定是民族国家在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所追求的最高政治价值。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因利益过度分化产生的不稳定因素,使得政治稳定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通过利益整合来积极寻求转型时期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一种和谐互动,无疑是当前化解利益矛盾,消除稳定隐患,巩固执政基础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论“十一五”规划的利益认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阶层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利益矛盾突出化的当前形势下,要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执政活动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就必须要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利益认同。“十一五”规划就是一个典范,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高度的利益认同。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它的利益认同性。一是高度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利益选择的正确性;二是高度关注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追求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三是高度关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落实,确保利益实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