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就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力量的强度而言,现代性是一种话语。它建构了知识客体、社会主体和自我形式,建构了社会关系和自我框架。殖民话语和权力话语,是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组成部分。我们愈来愈深刻地意识到,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相当程度上就是为现代性话语塑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探讨     
李赞萍 《前沿》2013,(22):41-42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也是一个为近代西方学者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现代性及其内涵,学者们也都做出了自己不同的解读,但不管是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从哲学角度来看待现代性,现代性发展目前面临困境且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而人类也必须以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对待现代性,人类才能得以长久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缩影和特质。随着现代性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面临现代性方面的侵袭,陷入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疏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背离、现实教育与网络教育隔离的异化发展困境。共同体是对高等教育现代性问题的"使命召唤"。高等教育要以共同体的理论工具消解高等教育的现代性困囿,要坚持技术理性和关系理性的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个体理性和整体理性的统一,从主体、机制、实践、网络四个维度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4.
康德道德哲学诉诸理性批判,以主体人为基础,以自由与平等为核心价值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启蒙现代性道德理论体系,使得自由与平等、权利与义务等道德价值理念获得了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康德的道德理论是深刻的,更是具有前瞻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康德对我们今天的现代性是持批判态度的.在现代性的发展面临困境的当下,对康德道德哲学展开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但学界却很少从思想史视域作一考察.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经历了理性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的启蒙现代性思想,经实践观特别是交往实践观而走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而马克思的科学现代性思想与启蒙现代性在现代性观、现代性的根基、思维方式、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价值目标和历史趋势及视域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对马克思的两种现代性思想的定位是区分启蒙现代性和马克思新现代性的前提,也是发现马克思新现代性在现代性思想史上地位的锁钥.  相似文献   

6.
汪帮琼 《求索》2007,(10):121-124
批判现代性困境的“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基本原则尚未形成充分清醒的认识。“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探讨最终陷入悖论,未能真正超越理性形而上学。与此相应,“现代哲学话语”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戏剧性的解读,以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显得自我矛盾,难以理解。面对“现代性哲学话语”,必须澄清唯物史观视野内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明确唯物史观与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分。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更无法走出“现代性哲学话语”现代性探讨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建构中的文化困境及其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创造意义的生命实践,文化通过提供知识、信仰和价值建构了人的意义世界。当下中国信仰多元化、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的危机展现了文化的困境。困境产生于以现代性建构为主题的文化变迁的问题情境。不论在制度变革的实践还是学术思想的论争中,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都在徘徊中陷入僵局。困境具体表现为诸多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产生于社会系统的转型过程中,权力、市场、社会等与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力机制,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钳制和羁绊导致系统运行不畅、创新不足。走出困境需要在生命实践的创造中培育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虽是一个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概念,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本文通过对现代性"传统与现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四个方面"断裂问题"的思考,从该"二重性"中归纳出现代性的"同一性"即时代精神、理性精神、主体精神、发展精神,并尝试性地揭示现代性该四个主题精神的最初意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下发生的"演变",从而关注现代性的"同一性"与加深对现代性"二重性"的理解和认识,给予现代性本质的一种澄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包括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正是在现代性批判中,发现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对于我们深入揭示在现代人和社会的内在困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喜平 《新东方》2002,11(4):27-31
现代性伦理学的维度旨在消解道德本体论和构建现代性伦理学。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课题:其一,现代性伦理学的转型,在揭示道德转型的背景中,指陈功利论的不足和困境,提出道德转型的本质是传统德性论向现代性伦理学的转型,它表现为从本体论向主体论的转换。其二,现代性伦理学的建构,则从分析当代西方现代性伦理学的方案入手,提出现代性伦理学建构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业已成为一种特定的理论立场和社会思潮的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和重点聚焦。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从后现代立场对现代性展开深刻的理论分析,其现代性批判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现代性的对抗和抵制;对现代性的解构与消解;追求后现代的碎片化和差异化。这样一种崭新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现代性诊断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有着诸多的联系和异同,他们有着相同的思想渊源和精神实质;又存在着理论旨趣的迥异和对立。如何认知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独特风格、新颖观点和别样论断,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过程中的深层次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三个维度,即思想政治教育前提的现代性、构成的现代性和活动方式的现代性。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转变为通过中介的交往,从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也改变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联系方式。这种改变深刻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前提,进而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方式。现代性内容、现代性矛盾和现代性思维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整体,对此如果认识和应对不力,就有可能被现代性打败。  相似文献   

13.
马秋穗 《求索》2010,(11):144-146
自黑格尔以来,现代性问题在争辩与交锋中,分野成几种不同的思想样式。首先,黑格尔的现代性论域有一个"时间"的维度。其次,黑格尔曾尝试建立"和解的理性"突破主体哲学的困境,但他最终的选择是"绝对精神"。再次,黑格尔左派和右派尽管采取的路径不尽相同,他们却从未想过抛弃启蒙理性,而尼采一派则以彻底地抛弃理性来克服理性。后结构主义思潮所具备的颠覆力量显然承继了尼采一派,但他们依然面临着相同的理论困境。最后,现代性交织着奠基与解基、自我确证与自我怀疑的争论,哈贝马斯重构了理性的坐标。  相似文献   

14.
胡朝  叶忠明 《前沿》2013,(12):57-58
现代性和商品经济的抽象发展把人带入一个“物化”的世界,造成人的现代性困境,而人的现代性困境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危机,这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要消解人的现代性困境,摆脱形势与政策教育危机,就必须使其叙事方式从宏大走向平凡.  相似文献   

15.
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开始了合理化的建构过程,形成了自由、民主与批判等精神传统,并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各个层面。现代大学的精神传统,就来源于启蒙的现代性运动,通过科学、理性与民主的阐释,从而使大学升格为社会的"轴心机构"。中国大学的启蒙精神,也并不缺乏现代性的积极特质与价值诉求,但随着"现代性"自我建构的深化,却逐渐陷入了一种与"启蒙"背反的困境。在具体的实践语境中,权力、市场和知识勾勒出了中国大学启蒙精神困境的复杂面相。实际上,中国大学精神的现代性危机,也是全球大学"平庸化"的精神症候的折射。  相似文献   

16.
"外来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尽管他们的现代性效率意识和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他们特有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阻碍了其自身的现代性进程,致使他们在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同时,自身却被置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因而他们不能有效地改变自身素质,实现其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等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7.
本体论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源头,现代性理念是本体论自身发展演变的产物,现代性的发展及现实化过程包含在本体论自我否定的辩证逻辑内,现代性的悖反性后果即与此相关联.囿于"本体论思维"定式,现代西方智识解除精神危机的思想方案一再陷入无尽的论争与困惑之中.以"实践"为逻辑起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传统本体论哲学,堪为现代性重建的启示性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18.
盛丽 《求索》2010,(2):91-93
认识论维度下的现代性哲学体现在主客体分离、工具理性及普适的先验性上,这在根本上导致了包括公正伦理学在内的契约论封闭体系及其道德困境。女性主义伦理学以关怀为理论预设,基于对现代性哲学的反思和批判而主张联结与关怀、道德体验和情境主义下具体他人的实践伦理,从而为现代性伦理困境提供了一剂解毒剂。  相似文献   

19.
进入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得到阐释和发扬,这是人类解放的一个里程碑。然而作为主体的人拥有了自由,同时也就放逐了权威和神圣,这一根本原因造就了现代社会的特质--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意味着社会进步,一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困境。“人之德性的丧失”、“政治与法之正当性的丧失”、“人类之超越性的丧失”成为三大现代问题。现代性的一切问题最终要依靠某种特殊类型的法治来解决。对于这种未来的法治,中国哲学与法哲学必将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闫顺利 《岭南学刊》2007,4(6):90-94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已经终结,代之而起的是与现代性断裂的后现代性;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死了",根本不存在一个后现代性,所谓后现代性不过是现代性的激进化或现代化的第二波,因此拒绝后现代。无论是现代性主张还是后现代性主张都直指现代社会发展之弊,在解决现代性的重大后果问题上具有异工同曲之妙。他们的争论对于处在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