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中间人群"的特点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伴随社会转型出现了现代社会的结构变化。其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中间人群”的形成和凸现。社会中间人群的存在 ,有效地防止了社会两极分化 ,极大地减轻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摩擦和利益碰撞 ,削减了社会张力。社会中间人群的数量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 ,社会中间人群将会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中间阶层正在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论是近年来理论界谈论很多的一个话题,而中间阶层尤为人们所关注.虽然如何界定中间阶层,理论界的看法不一,但对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进程,却多抱乐观态度,即中国将走向一个以中间阶层为主导的社会,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中间阶层正在形成之中.对此,本文持异议,并从中国各阶层的来源、中间阶层形成的基本条件、目前中间阶层发展中面临的障碍等方面论述了中间阶层近期在中国产生的艰巨性,否定了中间阶层正在形成论,提出政府必须警惕和防止国家向二极社会转化,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重视并为中间阶层的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3.
建构"社会中国":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社会中国"为视角,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和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改革阶段、1980~1990年代的改革阶段、2002年以来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在社会福利和服务中的角色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前的"国家垄断",到改革开放后的"国家退却",再到"国家再临"的演变过程,从而使我国的社会政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由二元"社会中国"到三元"社会中国"再到"福利地区".在新世纪,面对经济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种种社会问题,中国开始强化国家在公共福利和服务中的角色,出现了社会政策的急剧扩展,新的社会政策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但是,统一的"社会中国"的图景依然模糊,"省域公民社会身份"的形成或是破题之处.  相似文献   

4.
于丛 《传承》2009,(11)
国际社会一部分反华势力对于"中国威胁论"的鼓吹,严重损害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地区及至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中间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新的问题和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间阶层的社会一政治功能是有关中间阶层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6.
李春红 《青年论坛》2007,1(3):16-1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该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实现党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以降,研究中国的人类学作品始终在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这两个不同的领域内摇摆,并具体聚焦于对华南社会的研究,但是在研究华南社区的过程中,人类学家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社区的对中国的普遍性的理解.正是基于此种逻辑,华南的区域社会文化影响并塑造出一种相对类型化的关于中国的视野与模式,这在讨论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中国乡村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至少在美国学者的相关作品里,"作为方法的华南"这一概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8.
"代":是指一定社会中,由于年龄所规定着的人们成长和活动于其中的特定的时代和环境而造就的具有一定社会特质的人群.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是当代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特征.我国社会中间阶层既具有一般社会中间阶层的历史共性,更具有中国独特的发展逻辑,并在经济地位、政治行为、文化品格、阶层意识等方面体现出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发展特征,从而与其他社会阶级阶层区别开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叶,中国西南边陲成为欧美学界"中国学"的新一轮关注焦点.整体主义的研究取向以"帝国研究"的模式来考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区域研究"运用地方化视角,探求"中国西南"社会的内在发展逻辑,力图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呈现多样性.在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下,欧美学界以超越国家主义的宏观视角,将"中国西南"视为一种文化符号,致力于在"文化"和"社会"的脉络中来理解其族群认同与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敏锐地观察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适时阐明了不同时期的"中间地带"理论并最终发展到"三个世界"的划分,从"中间地带"论到"三个世界"划分的内在逻辑还蕴涵着世界格局将向多极化发展的潜台词.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使新中国找到了正确的国际定位,并通过相应的外交战略和策略,巧妙地利用各种国际力量制衡于国际关系舞台,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独立自主外交包括独立的战略判断能力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今后仍将继续是维护中国主权与安全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西方中世纪的城市文艺复兴,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形态.当代中国正值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变迁期,而城市是这个时代社会与文化转型的集中地,中国城市的"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是一种城市文艺复兴意义上的结构性变迁,我们应该在科学的认知上、理论的研判上、学术的研究上及社会发展的应用上有所准备,创造超前意义的认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西学者在对中国社会转换过程中的重大会议中共"八大"的评价上,看法相去甚远.中国学者认为"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八大的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正确反映.而西方学者则认为八大是修改苏联模式的表现,其含义是八大没有超出苏联模式的框架,而不能称之为中国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代替了从苏联引进的发展战略,因而是中国寻求自己道路的表现.本文探讨了"中国道路"的涵义,指出了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误区,同时论述了八大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实现三大战略转型,即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推行以消化农民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在中国,推进城镇化战略,已得到决策层的充分肯定并加以实施.这一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官太太"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结构性条件.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和不平等的社会事实彼此强化,限制了女性通过正常途径获得自我满足和价值实现的机会,使女性在与社会结构的权衡中作为行动者扮演了一些非正式角色.家国同构、家族主义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家长制的行政组织为"官太太"这一特殊角色成为社会现象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官太太"实质是人情式社会联结的中间人、权钱式社会交换的媒介.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主体"思想,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是社会主义主体与其他非主体并存的结构,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性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着多方面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模式"在实现经济增长方面确实显现了一定的优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极化效应、短期行为、贫富悬殊、公共服务滞后、社会保障不足、社会抗议运动等.而且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下,"中国模式"也面临多重困境,如民生不昌、民力不强、内需不足、环境不支、创新乏力、司法不力、公权滥用等,其可持续性值得怀疑.对待"中国模式",冷静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变革,调整发展战略,谋求新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8.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是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标示着人类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方面的进步状态.三个文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客观上要求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从根本上也要求促使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公民性" (civility)的若干基本内涵作为指标判断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还有很多过去存留下来的价值和机制在发挥作用,但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从单位社会迈进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0.
田丰 《人民论坛》2020,(1):107-109
“小镇青年”一词并非源自于真实的社会生活,而是最先出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他们虽然具有相似的人身经历,在文化消费、人生体验上能够产生共性和共鸣,但群体存在一定的内部异质性。小镇青年已成为一个时代符号和文化标记,成为在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要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