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工作搜寻与高校就业指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低,工作搜寻努力不足,影响着大学毕业生求职结果。为此,高校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实证分析与逻辑推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发现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周期长、搜寻密度大,搜寻效率偏低,搜寻成本过高,并大量借助非正式的工作搜寻方式。通过因子分析。发现非正式的搜寻因子对起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章认为,正是劳动力市场的多重二元分割状况延长了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时间,增加了工作搜寻成本,降低了就业效率,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磨擦性失业。在此逻辑下,文章提出了降低大学生磨擦性失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在职业搜寻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通过职业搜寻理论来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搜寻,可以发现,他们的职业搜寻时间长达1年。在搜寻过程中,可运用的职业搜寻渠道包括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家庭背景、回应广告和直接申请等。不同的搜寻渠道的使用频率和效果也不同。我国高校毕业生在职业搜寻过程中存在着保留工资偏高和积极性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问卷测验方式,综合分析了不同类型(性别、专业、生源地等)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情况,测查了职业搜寻清晰度、求职行为等因素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并将就业困难和就业顺利的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武汉地区大学生求职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大学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逐步推进和完善,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研究和就业指导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2000年4月,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就大学毕业生求职方面的职业定向、学校职业教育、自我职业努力和求职技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了解。调查对象为原华中理工大学、原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学院、原武汉工业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等位于武汉地区的几所高校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其中男生61.4%、女生36.9%,城市籍学生53.5%、乡镇籍学生42.3%,文科学生47.3%、理工科学生51.5%。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采取个别填答一对一回收方式。有效问卷为241份,有效率为92.7%。本次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放映了2000年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的认知心理特点及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差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增加了大学毕业生总体的就业难度,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应从构建现代化社会流动模式、加大政府宏观调控,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导劳动力供需双方树立正确观念、引导大学生提高素质能力三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白云中国每年毕业六七十万大学生,今年有近九十万大学毕业生需安排就业,其工作的艰巨性可想而知。对每个大学毕业生而言,不是担心失业,而是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由于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大学生们在选择职业时比以前更加务实。他们最希望去的是沿海特区...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调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纲 《新东方》2009,(12):46-49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更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加大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支持力度,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研究,以期帮助大学生从主观条件上增强个人实力,从而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9.
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意向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择业准备、职业的自我认识和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据此提出了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些新的特点进行职业意识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使高校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适应良好、人格健全、受社会欢迎的大学毕业生。  相似文献   

10.
新一届大学毕业生在7月初成为职场新人,很多大学毕业生迫不及待开始学习“职场法则”,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涯。职场专家表示,每个人在职场上的持续努力,其实就是塑造一个个人的职业品牌,它包含了来自外界对象的感受和评价,是职业者个人面向外界对象所发生关系的一切过程和行为中能够创造的价值总和。有些人工作很努力、业绩突出,但却疏忽了对个人职业品牌的打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