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浏览器     
《乡音》2006,(7)
"先富"带动"后富"的时机到了吗? 《北京日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否已经到了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时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景天魁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一是我们已经具备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物质基础。二是我们已形成了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共识。例如,理顺收入  相似文献   

2.
一、先富与共富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与共富”理论,在实践了几十年后,先富的足以富有,共富却显得艰难,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国民实际占有财富差距悬殊。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以财政供养的干部和自食其力的农民两组人群测算,大约5%的人(干部)年收入达到18000元以上,70%(农民)收入在4000元左右,干部收入是农民的4.5倍。25%(工人、自由职业者、低保户等)收入介于两者间或者更少,低保家庭不足千元。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和谐共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严峻的课题。二、龙头产业与基础产业发展的问题。对农…  相似文献   

3.
"先富、后富、共同富""大政策"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要义是"致富",本质是"共富",核心是允许和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关键是"先富"带帮"后富"、"后富"赶超"先富"。坚持和贯彻落实"大政策",必须准确把握其整体特性,充分认识其国策地位,全面理解"致富"内涵,正确把握"先富"与"后富"的评判与评价,深入认识"共富"的要求和"致富"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究竟哪一部分人应先富起来李强在《天津社会科学》上著文说,对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目的和社会功能,人们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棘手的问题是让谁先富。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都认为自己这一部分人应该先富,对自己的群体未能迅速致富而不平。关于让谁先富的问题可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先富绝不应该是某个社会群体的特权,倘若社会明确规定让某个或某几个社会集团先富,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执行了“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一部分人和地区确实先富起来了,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为此,有人认为允许先富会导致两极分化,不符合共同富裕的原则;也有人片面抓先富,忽视扶持落后促共富。事实证明,共富是目标,先富是条件,从先富到共富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扩展和提高、不断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过程。二者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在当前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抓先富,又不可忽视扶持贫困抓共富。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已经造就了一批先富群体,今后如何通过公平促效率,推动大多数人后富,这将是一个大政策.缩小差别重在启动后富,通过"无壁垒竞争"、"透明招标、公开竞赛"等制度的构建,锻造"后富机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收入结构优化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制贫富分化,需要及时调整分配政策以协调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冲突。分配政策的调整与设计,一要坚持先富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励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抑制非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要努力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最优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三要培育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逐步构建“橄榄型”的收入结构。  相似文献   

8.
今年高考政治试题中关于“先富”必然“共富”问题的答案与现行教材之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有矛盾。高考答案中讲“国家只有一方面提倡先富帮后富,一方面对收入过分悬殊的现象实行干预和调节,才有助于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先富未必共富。”然而,高一《思想政治》(下册)的教学参考书中却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是主体,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因此,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和地区必然能够带动、支援另一部分人和地区实现共同富裕。”(1993年11月第1版…  相似文献   

9.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同志共富思想的精髓。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对于我们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富与共富是经济伦理的一对重要范畴,它涉及到财富的创造与分配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财富伦理的重要表现形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而是建立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基础之上的以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必须首先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借助先富者的示范力量或其经济实力,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和地区富裕起来.实现先富和共富结合,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是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和经济伦理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先富带后富的榜样──记翼城县封比村党总支书记、农民企业家鹿英杰李淳,王华编者按:在党的生日到来之际,我们向全省共产党员推荐一个先富帮后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典型——鹿英杰同志。他带头执行党的富民政策,敢富、会富;他富了不忘国家,不忘集体,总是照章交...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怎样的收入分配政策,才能既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为立论基础,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终极目标,正确指明了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创立了以“让一部分地区、单位、个人先富,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为核心的科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13.
刘金鸽 《前沿》2010,(6):46-48
最近有一种思潮,否认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特别是其中关于允许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无比正确的。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金融危机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必然结果,对中国来说,扩大内需不仅是走出当前困境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马郑刚在《探索》1992年第5期撰文指出,90年代的中国,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日益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先富带后富的过程,也是先富者的思想观念向全社会辐射传布的过程。先富者的社会示范作用,牵动着众  相似文献   

15.
把“先富帮后富”提到突出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全瑞 《长白学刊》2003,3(2):63-65
我国经过23年的改革开放,一部分个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已经变成现实,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个人和地区还未富起来,这为先富帮后富创造了条件和对象。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消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把“先富帮后富”这个中心课题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效率与公平二者并重,缺一不可.舍弃效率,只求公平,只能导致共同贫穷;突出效率,忽视公平,势必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与协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能是逐步实现.解决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先富能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自党的11届3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有一部分农民先富了,农户间收入差距也有所拉大,这是否会导致中国农村两极分化?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在武汉市远郊黄陂县车站村进行了两个月的调查研究,与此同时,进一步学习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深深地感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思想的正确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了必由之路 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早在1978年底,他就讲过,“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劳动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42页)。后来,他又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6页)这是一个“大政策”。  相似文献   

18.
努力探索和实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厉有为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和实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走向共同富裕的构想,逐步走出缩小先富地区同后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路...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既定价值目标。邓小平关于“先富共富”的论述和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是我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实现共富之路的两个重要成果。前者针对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构想:后者不仅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先富带后富”的实现途径。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富之路因此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20.
"一部分先富"命题以"一部分后富"的前利益让渡的"让富"为社会支撑,不仅设定了富、让、先、后等思考关键和目标,且设定"先富"对"后富"的道义交代和义务责任。本文从证伪视角,以现实中非数据性的心智性缺陷之客观论据,冷静检视我国职业、企业、产业、工业、职业人及发展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应、不该、不可之观念与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