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富、后富、共同富""大政策"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要义是"致富",本质是"共富",核心是允许和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关键是"先富"带帮"后富"、"后富"赶超"先富"。坚持和贯彻落实"大政策",必须准确把握其整体特性,充分认识其国策地位,全面理解"致富"内涵,正确把握"先富"与"后富"的评判与评价,深入认识"共富"的要求和"致富"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简称“部分先富”政策),作为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其立足点在于通过部分先富的导向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怎样使这一政策充分发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正是贯彻好这一政策的关键。一、“部分先富”政策的作用机制——优化效应“部分先富”政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效应体现出来,具  相似文献   

3.
应当承认,现阶段,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相当部分是来自先富群体通过非市场的资源占领和机会占有,即非效率收入差别,这显然对于后富群体是不公正的。 市场机制对于先富群体的作用已经非常鲜明,对于后富群体来说,启动致富能力依然要依  相似文献   

4.
浏览器     
《乡音》2006,(7)
"先富"带动"后富"的时机到了吗? 《北京日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否已经到了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时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景天魁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一是我们已经具备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物质基础。二是我们已形成了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共识。例如,理顺收入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已经造就了一批先富群体,今后如何通过公平促效率,推动大多数人后富,这将是一个大政策.缩小差别重在启动后富,通过"无壁垒竞争"、"透明招标、公开竞赛"等制度的构建,锻造"后富机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执行了“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一部分人和地区确实先富起来了,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为此,有人认为允许先富会导致两极分化,不符合共同富裕的原则;也有人片面抓先富,忽视扶持落后促共富。事实证明,共富是目标,先富是条件,从先富到共富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扩展和提高、不断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过程。二者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在当前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抓先富,又不可忽视扶持贫困抓共富。  相似文献   

7.
包容性增长:共同富裕实现的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共同富裕实现方式的探索一直是贯穿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主题之一.我国社会经历了从平均主义--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的变化.今天,通过"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正在逐步凸显它的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需要拓展新的实现方式,即通过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包容、经济...  相似文献   

8.
2015年以来,义乌市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中,在全国先行先试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设计。2020年,义乌市全面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以高质量发展农村事业为基石,充分运用先富带后富,致力于系统破解"村居、村间、村民"共同富裕核心问题,让改革红利惠及全市农村和农民,走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今年高考政治试题中关于“先富”必然“共富”问题的答案与现行教材之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有矛盾。高考答案中讲“国家只有一方面提倡先富帮后富,一方面对收入过分悬殊的现象实行干预和调节,才有助于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否则,先富未必共富。”然而,高一《思想政治》(下册)的教学参考书中却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是主体,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因此,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和地区必然能够带动、支援另一部分人和地区实现共同富裕。”(1993年11月第1版…  相似文献   

10.
先富与共富是经济伦理的一对重要范畴,它涉及到财富的创造与分配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财富伦理的重要表现形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和同等富裕,而是建立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基础之上的以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必须首先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借助先富者的示范力量或其经济实力,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和地区富裕起来.实现先富和共富结合,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是社会主义财富伦理和经济伦理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先富带后富的榜样──记翼城县封比村党总支书记、农民企业家鹿英杰李淳,王华编者按:在党的生日到来之际,我们向全省共产党员推荐一个先富帮后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典型——鹿英杰同志。他带头执行党的富民政策,敢富、会富;他富了不忘国家,不忘集体,总是照章交...  相似文献   

12.
一、先富与共富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与共富”理论,在实践了几十年后,先富的足以富有,共富却显得艰难,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国民实际占有财富差距悬殊。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以财政供养的干部和自食其力的农民两组人群测算,大约5%的人(干部)年收入达到18000元以上,70%(农民)收入在4000元左右,干部收入是农民的4.5倍。25%(工人、自由职业者、低保户等)收入介于两者间或者更少,低保家庭不足千元。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和谐共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严峻的课题。二、龙头产业与基础产业发展的问题。对农…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必然的,还是不可理解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修正主义的?林彪、“四人帮”诽“富”颂“穷”,鼓吹“富则修”、“富则资”,使人们提“富”则惧、提“富”则避,时至今日,这种荒诞无稽的理论仍在阵阵袭扰着人们的思想。“能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吗?”“这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吗?”“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吗?”这一个个“?”,在一些同志的头脑里缠绕。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明确的回答。所谓“先富”,是与后富相比较而言  相似文献   

14.
“先富”和“共富”是我国改革开放以降实行的社会主义富裕政策,在改革发展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作为一种公共政策本身就有合法性属性,同时,自身也承载着支撑政治系统合法性的功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是“富裕”政策的合法性基础;“先富”在改革之初为打破平均、摆脱贫困功不可没,具有历史时代的合法性,但随着改革的深化、贫富的分化,“先富”的政治合法性下降,“共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合法性程度上升。因此,当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共富”才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15.
究竟哪一部分人应先富起来李强在《天津社会科学》上著文说,对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目的和社会功能,人们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棘手的问题是让谁先富。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都认为自己这一部分人应该先富,对自己的群体未能迅速致富而不平。关于让谁先富的问题可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先富绝不应该是某个社会群体的特权,倘若社会明确规定让某个或某几个社会集团先富,  相似文献   

16.
浙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省。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史,是一部以老百姓为主角的创业富民史,是一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创新史,是邓小平理论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邓小平理论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是邓小平的"猫"论、"摸"论、"先富"论使浙江的民营经济突破束缚、先行发展;二是邓小平的"不争"论、"三个有利于"论使浙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印证了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的巨大生命力,实现了邓小平"先富带后富"的愿望;四是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社会阶层有效的政治参与需要构建一种有效的适应机制:总的来说,这种适应机制体现为宏观层次上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合理发展,中观层次上实施"先富"帮"后富"的共同富裕基本政策,微观层次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8.
刘金鸽 《前沿》2010,(6):46-48
最近有一种思潮,否认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特别是其中关于允许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无比正确的。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金融危机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必然结果,对中国来说,扩大内需不仅是走出当前困境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怎样的收入分配政策,才能既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为立论基础,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终极目标,正确指明了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创立了以“让一部分地区、单位、个人先富,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为核心的科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20.
努力探索和实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厉有为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和实践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走向共同富裕的构想,逐步走出缩小先富地区同后富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