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以视听语言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已经取代印刷文本成为我国民众主要的信息接受来源,并将进一步改变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想象空间与思维方式。在这一现状下,媒介认知教育已经同书面文字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媒介认知的特殊性决定了媒介认知的不同内容与方式,而其核心则是培养国民对媒介信息的批判分析能力。故此,在我国开展媒介认知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对于我国文化话语权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文章试图从话语内容、言说主体及传播渠道三个层面探讨文化话语权的提升之道。在话语内容层面,只有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方面双管齐下,才能建构起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摆脱在西方强势文化话语下的他者地位。在话语的言说主体层面,政府、民间机构及普通民众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应实现联动,各自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话语生产机制,积极干预西方话语对中国文化的言说。在传播渠道层面,需要发展外向型传播媒介,整合媒介资源以打造多元化的传播矩阵。  相似文献   

3.
艾玉波 《前沿》2012,(13):60-61
教育与哲学是人类对世界认识过程中的两只眼睛,可以说两者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并且相互影响。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不能只是局限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单一培养模式中,而是要深入教育文化,将隐性的哲学思想挖掘出来,通过多种方式将哲学思想融入实际教育文化的操作过程中,实现教育与育人的结合。高校教育文化中的哲学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文化体系的根本立足点,本文就以哲学视角来对高校教育思想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获得突破性的教育思路。  相似文献   

4.
话语、权力、责任是生态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心范畴.生态后现代主义通过对"主人"话语、"非共相主义"话语的批判,倡导人们建立具有生态智慧的"关系"话语形态;通过对父权制、权力游戏的批判,鼓励人们抛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传统的权力模式,使人人都成为宇宙过程的参与者而非主宰者;通过对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批判,确立责任价值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地位.生态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思想裹挟着炮火大量传入中国,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逐步形成的同时,也使传统学术话语陷入危机。传统学术的落后和西方学术的弊端使国人陷入迷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又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塑提供了契机。在与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的较量中,马克思主义以自身的科学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显现出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思想的独特优势。这些因素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初步建构的历史语境,而重现这一历史语境是了解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历史流变的不可逾越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叙事话语范式,能够有效避免说理话语的两种倾向:一是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流行,政治认知与生命认知的割裂;二是理性对现实的遮蔽,真理对常识的放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叙事话语的引入可以夯实思政教育个体存在的根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效用。  相似文献   

7.
罗时英 《求索》2013,(10):13-15
刻板印象即为群体形象,是指人们对特定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特质、品性及行为的固定化或模式化的看法与信念,媒介话语下的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即为在媒介报道或渲染下,受众对某地域经济的总体心理评价与感受。在资讯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多依赖媒介呈现的信息去认知生活区域外的世界.其认知对象成了新闻媒介呈现的“拟态环境”,大众媒介话语下的拟态环境在构建社会刻板印象方面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本研究以两大大众媒介对温州的经济报道为样本,分析大众媒介话语权下区域经济刻板印象的构建过程与话语机制.提出了构建区域经济刻板印象媒介话语的应然向径与政策导向,认为要增强消费者对某区域产品与服务的社会认同.业界与地方政府应积极创设条件,强化区域产业集群的政府呵护与资源打造,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解构传统权威、建立新权威,这是塑造区域经济正面刻板印象的重要器法。  相似文献   

8.
青年话语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冲突及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化变迁导致的话语方式的变迁,特别是青年群体话语方式的变迁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时常出现话语冲突的尴尬,严重影响了在青年群体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哈贝马斯“对话式”话语及其“有效性”要求为缓解这一冲突提供了有益借鉴.饱含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的“对话式”话语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新的应然面向.  相似文献   

9.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哲学自信角度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层思想根基。哲学自信是当代中国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以思想的深度映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增强哲学自信,需要在文化认同语境中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综合创新,以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来展现中华民族的哲学自我,以具有中国风格的哲学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0.
周潇潇 《重庆行政》2016,(4):99-100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使传播学研究从“信息传递”、“传播效果”的狭隘视角中跳脱出来,认为“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1],通过意义符号的传播,一个维系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得以建构[2].人们的传播行为借以不同的媒介技术得以进行,媒介技术也在影响着人们对传播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媒介和文化是合而为一的:一方面,媒介技术本身就是人类的文化产物;另一方面,文化通过媒介技术得到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