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苗族古歌作为记录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反映了早期苗族人民精神和物质生活状况,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于宇宙乃至世界万物的认识与理解。以贵州苗族古歌中的《开天辟地》歌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创世过程分为天地与日月两大系统,认为创世神话主要反映了早期苗族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信仰。  相似文献   

2.
镜像     
《小康》2021,(14)
正欢度"姊妹节"4月25日,穿着苗族盛装的巡游队伍。当日,中国苗族姊妹节盛装巡游活动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举行。苗族姊妹节以苗族青年女子为中心,被誉为"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及"藏在花蕊里的节日"。中新社记者瞿宏伦/摄  相似文献   

3.
欢乐的节日     
包罗万象花山节 屏边是云南省唯一一个苗族自治县,苗族花山节自然成为屏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苗语则称为"奥道","奥"意为吊唁或祭奠,"道"意为山坡,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 "花杆"是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要选细高笔直的树,立杆以确定地点、树立标志,立花杆时,花杆顶端必须朝东,从东方往上直立起来,表示苗族的发祥地在东方.  相似文献   

4.
邵鹏 《理论月刊》2002,(7):38-40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关注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亚洲革命高潮,形成了古代东方社会理论,创立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阶段的学说。70年代到80年代是该理论的完善和成熟时期,他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该理论为我们理解中国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武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对该理论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基督教,经过了昭通立足、开拓石门坎苗族教会和其他少数民族教会、到滇川黔边苗族地区建立石川教区三个阶段。循道公会在滇川黔边苗族地区传教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其组织的严密和制度的完善,实行"以苗传苗,以苗教苗"的本土化方针,苗族教区有计划的发展,以及早期外国传教士的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与滇川黔边苗族的历史处境、政治经济地位和民族文化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6.
《姊妹歌》是一首反映古代苗族社会中男尊女卑、男女经济不平等的诗歌,也是苗族妇女对失去生产资料和家庭地位的悲惨命运进行抗争的诗歌。它体现了苗族地区母权社会崩溃和父权社会确立的历史变迁。通过《姊妹歌》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对苗族历史文化特征和苗族妇女地位也能窥探一二,对苗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特有象征,芦笙词中蕴含了苗族千百年来的文明,芦笙舞里包涵了苗族世世代代的传统,在当代社会与文明进程中,传承与保护苗族传统芦笙舞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其方式可以通过设立芦笙艺术节和芦笙大赛、建设芦笙博物馆、制作芦笙纪录片,保护民间老艺人,注重芦笙文化的传播力量,及在现代校园和教学体系中传承苗族芦笙舞蹈与芦笙文化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乐器之一.芦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当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苗族群众都要吹奏自己的芦笙表示庆贺或对病逝的人表示哀悼.千百年来这已形成了苗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苗家芦笙曲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乐器之一。芦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当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苗族群众都要吹奏自己的芦笙表示庆贺或对病逝的人表示哀悼。千百年来这已形成了苗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苗族简史》载:“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有笙,经专家鉴定是公元前的成品,其形式、构造与现在苗族的芦笙相同。”贵州都匀地区苗族民间传说,五千年前发生战争,苗族先民被迫由黄河流域避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后又由湖南进入贵州,部分先民就定居…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在晚年针对俄国提出来的,而且认为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关注是出于一种理解的同情。但是经过深度耕犁马克思的思想文本,其实东方社会理论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就有所体现且针对的也不仅仅是俄国。因此,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不仅有早期和晚期之分而且更重要的是将从早期和晚期东方社会理论中蕴含的方法论变迁这一角度来说明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关注与其说是出于理解的同情还不如说是出于理论的建构更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相似文献   

11.
早在先秦时期,巴人和三苗的一支即已在武陵地区生存繁衍,发展成为现今武陵地区的两大主体民族:土家族和苗族。自汉代起,汉人就以相当的规模进入本地区。持续的人口流动奠定了现今武陵地区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间形成了共生共存、博弈互惠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中国美学史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节末 《思想战线》2001,27(6):59-62
传统修史惯制缺乏对古代美学史内在发展理路应有的关注,导致美学史史脉研究宏观上难以开展,微观上欠缺深度.中国的美学从起源上看是哲学美学,具有审美优先的特点.自然主义和人格主义是古代美学的两大品格,它们是内在统一的.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庄子美学和从玄到禅是两次大突破,先秦、魏晋和明清之际又发生了三次大综合.合理地确定基础文本对修撰美学史十分重要,因为基础文本中蕴藏着核心问题.以研究中国人的感情经验为内容、以严密的思辩为特征、以适当理论为指导,所形成的美学史,才是扎实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源远流长,成就斐然.音乐史学是介于音乐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分支学科,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历程,揭橥其发展规律,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史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时贤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著的文本编撰体裁及其相关特征进行了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14.
李定武 《今日山西》2004,(11):10-13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从2001年开始已走过了四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四年的探索与运作,其文化性越来越强,开放度越来越高,生命力越来越旺。“PIP”已经成为平遥古城继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一十分重要的文化品牌,它对平遥发展所起的强势带动作用也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平遥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在亲身感受和目睹摄影大展给平遥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得到了许许多多深刻的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借助运用这一国际品牌,把平遥精心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名城,这既是全县上下的一致共识与愿望,更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认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保密法律制度是历代王朝维护政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护当朝统治秩序、信息传播、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古代保密法制的发展沿革进行了叙述,将古代保密法制分为建立、发展阶段和成熟、完善阶段并进行撰写,从中提炼出发展特点及产生的原因,以期对现阶段边防保密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既是一本法律史书,亦是一本社会史书。它清晰而明确地论证了法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法不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和信仰等价值观念,也调整和维护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法律与社会》一书第五章第一节的主题为"神判"。瞿同祖先生引经据典,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神判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的神判与法律功能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浓重的巫术意识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法律、文化、民俗乃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过非常深刻的影响。巫术凭借其深厚的民间信仰基础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塑造并一直影响着它的发展。巫术虽然被现代文明逼向历史的边缘和角落,但其生息繁衍的力量却一直未曾衰竭。巫术的存在有着深厚的社会学、心理学基础,曾一度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方铁 《思想战线》2002,28(6):100-103
2002年5月云南大学召开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历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总结,畅谈了对21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展望。中国古代史组的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中,提出一些重要的学术见解和改革建议。这对今后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一种秩序结构。古代中国在综合运用神、道、礼、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大的法律控制体系;在“天、地、人”之间,王者通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和法律控制的效能建立在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礼法结合最初表现为习惯法与国家法的结合,它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精神的凝聚,对于建构一个人际和谐的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法律控制机制给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WITH a history of at least 600 years,Ti-betan opera has been dubbed "the living fossil of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Hav-ing been inscribed on both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China and UNES-CO'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the ancient op-era has gained many modern devotees. Owing to local people's passion for the opera and government support in its preservation,this ancient cultural treasure continues to shine in modern times. Legendary Evolvement Tibetan opera,called Aje Lhamo (fairy sisters)in Tibetan language,boast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600 years,about 400 years longer than another well-known Chinese cultural treasure,the Peking opera. In the 14th century,Drupthob Thangtong Gyalpo,a high-ranking monk and iron bridge builder,decided to build iron bridges across many key rivers in Tibet to improve local transpor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