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牛娜娜 《求索》2014,(8):167-171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史料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发展、学术观念等方面有了巨大的转变;随着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及学术研究的不断专业化,学术理念的变化和学术领域的不断扩展,学术队伍的壮大和学科地位的提升,当下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着学科发展的问题:对音乐史学本身的研究关注不够;缺乏学科知识内部的整合和贯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明显不足;研究成果尚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有待进一步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正逐步纳入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范围,将其视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方向。中外史学交流和互动,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接受史学理论对海外中国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海外中国学研究对中国史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史学史研究对推动海外中国学发展的意义是双重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史学和警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评《中国古代治安简史》@刘恩启$公安部原法制司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治安简史》是填补史学、警学空白的拓荒之作。它站在古代治安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高度,初步构筑起“中国古代治安史”的学科体系。纵览中国古代史,正是高度发达的文明孕育了发达的治安,而发达的治安又保卫了文明的高度发展。读一读《简史》,有助于打开眼界,匡舛纠谬,增强信心。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革命圣地延安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的到来.以范文澜、尹达、何干之、吕振羽等为代表的史学界学者"以笔为剑",发表了一大批史学作品.这些作品将史学与政治紧密结合,以唯物史现为指导,通过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增强人民的自尊与自信,维系了全民团结抗战的精神堤防,其研究方法及成果对当时及建国后史学发展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历史编纂学、史学概论、史学批评、史学史、史料学和目录学等学科,内容极其丰富,颇多精当之论,予后人以极大启示,爰至晚清,尚无全面超越之作,不少观点迄今还被史学理论类著作所沿用。不过,此书虽然主观上想作分门别类的论述,但仍呈现多学科内容混杂之特点,反映了古代学术不专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王晓燕 《青年论坛》2013,(5):147-148,F0003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主体和核心地位,由研究儒家经典而兴起的经学则成为中国古代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学问.20世纪70年代以来,儒家经学研究一改以往的沉寂局面而渐成显学,但大多从哲学或史学角度加以研讨.到20世纪80年代,众多学者突破对经学的单一性研究,开始把经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如经学与中国文化、经学与语言文字学、经学与史学等,第一篇探讨经学和文学关系的论文是殷绍基在1988年4月发表的《"经学"与文学》[《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由此掀开了经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仓修良教授 ,江苏泗阳人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兼职教授等。对中国史学史研究有年 ,著述甚丰 ,涉及史学史、方志学、谱牒学等各个方面。著有《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章学诚和〈文史通义〉》、《方志学通论》、《章学诚评传》(两种 )、《史家·史籍·史学》 ;古籍整理有《爝火录》(合作 )、《文史通义新编》 ;主编有《中国史学名著评介》(三卷 )、《史记词典》、《汉书词典》等。本文以访谈形式 ,论述仓修良教授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史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历史的进程,是我国公认的古代史学的主体。二十四史的内容涵盖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更是其他多部史书参考的蓝本。因此,一切涉及中华文明的研究都应该对二十四史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江涛  吕幼樵 《人民论坛》2011,(10):224-225
二十四史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历史的进程,是我国公认的古代史学的主体。二十四史的内容涵盖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更是其他多部史书参考的蓝本。因此,一切涉及中华文明的研究都应该对二十四史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皋陶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皋陶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之一,史学界公认的“司法鼻祖”。皋陶文化尤其是其司法活动与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有些方面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提供了重要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方铁 《思想战线》2002,28(6):100-103
2002年5月云南大学召开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历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总结,畅谈了对21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展望。中国古代史组的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中,提出一些重要的学术见解和改革建议。这对今后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先秦典籍记载和考古发现,苗族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东方夷人、伏羲与女娲。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外学界对苗族早期历史进行了诸多考证。可以说基本形成共识:苗族为中国最古人种之一,参与了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一系活动。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者费侠莉(Charlotte Furth)的《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把女性身体置入中国医学史中进行考察,将焦点集中在中医女性身体论述演变的谱系上,并通过对相关的男性的身体、医业分工、医病关系的分析呈现社会性别权力体系与医学话语之间的相互建构.这正是费侠莉著作的独特之处,是她对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15.
LIJIANG is a small city o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in southern China with an 800-year history. Word of its ancient language and music, and unique natural scenery has spread over the decades, and Lijiang is now known throughout the world. It was added to UNESCO'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List in 1997, and is one of the ten most favored destinations for Chinese tourists.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期,在中国史学的革新思潮中,李大钊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现中国史学根本变革的主张.这些主张所形成的变革方案具有可行性,其对理论研究的强调具有前瞻性,而其史学革新的"持续论"则具有普适性.由变革的理论和方法等层面组成的新的史学"范式",为当时处于探索中的中国史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选择,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史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高发元  刘锋 《思想战线》2002,28(1):57-62
对于跨民族史料的梳理和应用 ,前人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探索研究。由于史料的性质所限 ,往往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而运用多学科整合研究 ,立足于历史民族学的理论视野 ,用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相结合的方法 ,则可拓宽视野、更新思路 ,以此对历史上“佯黄”的共时态状况和历时态演化脉络进行分析 ,可以证明 :明代以前的“佯黄”是一个多民族集合称谓 ,而清代和当代所称的“佯黄”则是指毛南族的一个支系。  相似文献   

18.
东巴文古籍在哲学、历史、文学、科技和文字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数量丰富的东巴文古籍目录汇编、文献译注和研究交流 ,可发掘东巴文古籍中蕴藏的深层内涵 ,为科学研究和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保密法律制度是历代王朝维护政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护当朝统治秩序、信息传播、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古代保密法制的发展沿革进行了叙述,将古代保密法制分为建立、发展阶段和成熟、完善阶段并进行撰写,从中提炼出发展特点及产生的原因,以期对现阶段边防保密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将帅理论即关于将帅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将帅思想经历了萌生、飞速发展、渐趋成熟、系统完善四个历史阶段.夏、商、周是萌芽时期,《六韬》所记姜尚的韬略理论,开启中国将帅思想史之端;春秋战国时期为迅速发展时期,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学经典中的将帅观奠定了中国古代将帅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从秦统一中国到隋唐五代,“将将”思想的提出及论将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将帅思想渐趋成熟;宋元明至前清,中国古代将帅思想走向系统完善,宋代武学的兴起及明戚继光提出的“练将”思想,是其杰出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