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小时候我最喜欢吃面条,但是每斤四毛钱的面条,当时对于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每晚煮菜的时候,如果家里有面条,我常常对父母说:"放一些‘钢丝绳’(面条)下去吧,这样煮出来的菜才有味道哩!"如果是用南瓜苗和面条一起煮着当饭菜吃,那可是我少儿时期的美味佳肴,我总觉得什么肉都不比它好吃。我曾经用一小撮面条和一瓢羹的辣椒煮来当菜送饭吃,结果被村里的同龄孩子们嘲笑了好长一段时间,还编了一句顺口  相似文献   

2.
生吃活虫     
盘子里蠕动着如蚯蚓般的虫子,黄的叫"面包虫",黑的叫"大麦虫",据说"营养很好",但要抓来活吃,我还真没那个胆量.报载长沙日前却举办了一场生吃活虫的大赛.一位女士以一分钟吃下68条胜出.而落败的一位一次能吃5公斤面条的选手,自嘲说"我不是蛤蟆,吃虫还是自愧不如啊".  相似文献   

3.
张旭 《小康》2011,(2):106-109
在"主席家"掌灶22年的程汝明,每年除夕夜不过是多做几个毛泽东爱吃的菜——辣椒、苦瓜、红烧肉……,全部不放酱油。那晚,程汝明不用在菜里多加汤水保温,因为吃这顿"团圆饭"时,毛泽东不会像平时边吃边看文件,饭后,他才照例批阅文件,程汝明则和每天一样,把当日菜单处理掉  相似文献   

4.
馋宗公案     
早期泡 面方便面这个东西,和我来上海的日子差不多,1979年土了吧唧的我来了,没两天,泡面也跟来了,前后脚。那个时候,可口可乐4大瓶,南货店专门有阿姨扎成漂亮的一捆,就能提着看亲戚去,跟金华火腿一样体面,算好东西。泡面一进来,也是好东西,你想想,寻常面条哪有经过一道油炸的,香的不行了都.虽然我那时人小,不知道价钱,但是我相信,泡面、方便面,一定不会便宜。泡面来沪,是件天大的事。小孩子都喜欢吃泡面,不过寻常可吃不着,生病了才有的吃,所以我吃泡面的频率就远远高于舍弟。  相似文献   

5.
我的家乡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个小的村庄。小山村抬头是高山,低头是河滩,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那里吃水靠天,收获靠天,生活在这里的大人小孩,无人不知道水的宝贵。祖先们为了繁衍生息,老早就在打麦场低洼处,修了十几个大水窖,在每年的夏秋两季,把雨水储存起来,供全村人畜之用。村民们叫吃窖水。如果遇上大旱天,水窖没有蓄水,只有到数里  相似文献   

6.
“早饭吃了什么?好不好吃?”“吃的面条,我想吃包子!”在东川区人民医院外科病房,12岁的小女孩祝顺秀躺在病床上,可以与我们对话、也能写字。  相似文献   

7.
近日,"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发表,报告对江苏2153位百岁老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探究。多吃鱼和豆、不吃隔夜菜。调查报告显示,寿星们都喜欢吃自家地里种的菜,肉要当天宰的,菜  相似文献   

8.
家长老师没必要刻意督促孩子读书,你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给他周围放一些书,往往效果会更好。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养羊的时候,你给羊圈里放一些青草,但是你没必要去教羊怎样吃草、去督促它们吃草,它们自然而然就去吃了。  相似文献   

9.
浦英姿 《前进论坛》2014,(10):61-61
<正>岁月流逝,如今我已是七十岁的古稀老人,农工党苏州市平江退休支部为我举行了祝寿会(这是组织每年都为整七十、八十、九十岁……老人举办的),我从心底感到无比幸福!我两个儿子在我生日那天也特意为我安排了祝寿活动,星级酒店的丰盛菜肴、孙子捧出的大蛋糕、儿孙们美好的祝福语和他们一起用中英文唱的生日快乐歌一直在我耳边回荡……一切是那么的温馨浪漫!席间,儿媳们多次说:"妈妈,你多吃点,吃了是消费,吃不了是浪费啊!"我说:"年  相似文献   

10.
苦脸面对法国菜张玫从我们这个以“吃”闻名的大国,到人家那个以“食”获誉的友邦,免不了要苦脸面对法国大菜。初到法国的一个月,没有了米饭、面条,每天都是面包、奶酪、牛羊肉,真把我吃怕了。当时“祖国”的概念几乎等同于面条、饺子和我爸做的红烧肉。可是刚刚到国...  相似文献   

11.
在每年清明节快要来临的前—个月,父亲就来电话,问问工作,问问生活,末了就一句:清明将至,别忘了回来给先人们上一炷香。在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就战死沙场,尸骨无存,靠奶奶在兵荒马乱中拉扯着三个孩子长大成人。  相似文献   

12.
正"雯玲,你帮我看看,这检测仪怎么用啊?""雯玲,今天中午咱们吃什么菜?""雯玲,这是我女儿从外地给我寄回来的保健品,你帮我看看应该怎么吃?"……在三明市梅列区徐碧街道乾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人们对这样的对话习以为常。这个社区544位60岁以上的老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女儿"——林雯玲。前几年,这个"女儿"忙前忙后,  相似文献   

13.
陈华革个人小档案:36岁。属羊。供职于公安部治安局,业余爱好摄影。陈华革的内心独白:我多么希望吃很简单的食物就能长出很丰厚的思想来。虽然我每年出去的时间很少,但是我的精神和思想已经行走了几千里几万里。陈华革的摄影理念:摄影是对光的歌颂,是对影的赞美,是对时间的狙击,是对色彩的拦截。陈华革新年愿望:在2004年举办个人摄影展。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每当快到除夕的时候,当家的祖母就会不时地给我精神鼓励:"孩子,争取考出好成绩,年夜围炉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在上个世纪"以粮为纲"的年代,吃的问题总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而年夜围炉则是一年中最具诱惑力的大餐。听了祖母的话之后,我巴不得日历很快就撕到那一天。  相似文献   

15.
家乡特色菜     
贵州人爱吃一道菜,叫折耳根,学名应该叫蕺菜,也叫鱼腥草,本来是一味药材,但贵州人把它凉拌生吃,或作火锅的底料,吃起来很来劲。我曾经听贵州人说,贵州人不管走到哪儿,只要见到折耳根,就亲切,就嘴馋。 这使我想起那些海外赤子们对自己家乡小吃的感情,在他们美好的回忆里,故乡好吃的东西当然是不止于小吃的。 人的口味其实早在小时候就基本确定下来了,孩提时候喜欢吃  相似文献   

16.
表妹叫她的母亲"后妈",原因是晚餐桌上,每人面前只有一碗黑米粥,一盘拌菜,紫甘蓝、茄子、青椒都是生的,只加盐、醋凉拌,三个月里雷打不动,说是为了"养生"。表妹来我家,一大盘鸡翅,吃得酣畅淋漓、满手流油,边吃边比划:"在家我都快成小白兔了!"  相似文献   

17.
在每年清明节快要来临的前—个月,父亲就来电话,问问工作,问问生活,末了就一句:清明将至,别忘了回来给先人们上一炷香。在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就战死沙场,尸骨无存,靠奶奶在兵荒马乱中拉扯着三个孩子长大成人。  相似文献   

18.
蟹缘     
我生在水乡,曾学习、工作在水乡,对那八只脚的螃蟹,实在熟悉不过了。 记得歪歪学步时,大人们给我的“玩具”之一,就常常是一只拴了线绳的螃蟹。见它张牙舞爪、横行霸道的样儿,开始真有点怕,以后慢慢地倒爱上它了。十几岁,会游泳了,我们几个小伙伴便常到河岸边小洞里掏蟹,往往用不了多久,就能拎一大串回家。那时家乡螃蟹真多,父亲罱泥能罩到蟹,母亲拉犁能逮到蟹;尤其遇上汛期,大路边、锅台旁都能爬上蟹。我们玩蟹、吃蟹,蟹与我可算“青梅竹马”。  相似文献   

19.
邹文 《中国保安》2002,(9):54-55
现代都市里的"吧"可谓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人说,"吧"代表潮流的追赶、时尚的品位和消费的前卫. 面吧吃了满意再付钱 由兰州人在南京、合肥创办的面吧,以新、奇、特而吸引城里食客们的目光,在开阔的大厅里,中间摆着操作台,四周是100多种面条的"面谱",厅内有大排档式的快餐桌,也有独成一体的小包间.  相似文献   

20.
原平麻叶     
晋山 《今日山西》2004,(11):31-32
在太原呆了几年,几乎每天早上吃当地妇孺皆知的老豆腐和“麻叶”,有点腻了,口悲之余,不禁使我想起原平的“麻叶”来,酥酥的,香香的,还带有许些甜味。原平麻叶是当地著名特产。我跑遍晋西北许多县城,吃过神池月饼、五寨烩菜、五台蘑菇、静乐碗托,唯独很少见原平麻叶上市,其真谛只有土生土长的原平人才能品味出来。在当地农村,也不是一般时间就能吃到麻叶,必须逢赶集或者庙会,在万人空巷的时候,你就能很轻松寻见卖麻叶的临时小摊。原平麻叶和太原俗称的麻叶不同。太原麻叶就是在油锅中炸出的黄灿灿的油条,长长的,吃起来脆脆的。原平麻叶制作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