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关于构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平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平台,为社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最好体现,也是其不可让渡的基本职责。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进行有效制度安排,通过培育社区公共服务准市场机制、完善政府与社会社团以及居民互动机制、完善社区管理协调机制、构建地方政府公共财政供给与监督机制等制度创新,实现对服务模式、服务体制的整体重构,确保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各类主体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参与,确保社区公共服务机制运行的以人为本和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是提高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社会回应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正经历着由浅入深的深刻变革,在多元化的理论基础、发展动力和监督体系作用下,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但是,在供给过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非均衡性扩张的问题,市场组织公共服务供给非公益性风险的问题,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给非有效性供给的问题,仍然影响着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整体效能的发挥。切实加快转变地方政府服务方式,加强对市场主体供给行为监管,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和引导,是有效提升公共服务公益性和安全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万玲 《岭南学刊》2011,(3):38-42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广州市农村地区公共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出来。从协作型治理视角出发,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与农民、农村社区之间多元互动的供给机制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传统观点认为,地方经济或财政实力决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但是,我们认为公民参与、社会组织、信息沟通、电子政务技术等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更具影响力。在公共治理理论框架下,本文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综合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多方主体“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以及各个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方式创新。各个主体创造了行政审批一表制、告知承诺制、超时默许、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政务超市、公共服务民营化、教育券制度、新型居家养老服务、公众自服务等十多种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6.
刘会柏 《人民论坛》2014,(8):235-237
美国农业及高等教育的高度发达,与其健全、完善、先进的农村服务供给密切相关。政府主导下的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以赠地学院为龙头的科教兴农有效运行机制是美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显著特色和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改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美国农业及高等教育的高度发达,与其健全、完善、先进的农村服务供给密切相关。政府主导下的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以赠地学院为龙头的科教兴农有效运行机制是美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显著特色和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改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合作国家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社会协同理论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针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呈现非均衡化、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错位与渠道单一的现状,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应该从传统的国家单独供给向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的方向改造,形成由政府、市场及社会构成的多中心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9.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政府重要的资源配置职能.西部特别是云南存在事权与财力的不均衡格局,承担了较多的供给全国性公共产品的责任.应根据功能区规划构建云南的地方政府组织,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基本目标是激励地方政府生产更多的优效品.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要努力实现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力匹配,促进公共产品供给向"(社区)居民偏好"的转变,促进各种社会力量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任是政府与公民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表现,体现为公民在理性选择中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认可。当代中国社会中地方政府的信任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主要与利益多元、理性公民、风险社会等因素相关。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信任指数与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是正相关的,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表现越优良,获得的信任指数会越高。当前,地方政府在现实行为中,并没有很好地执行新公共服务的理念,出现一些行为背离现象。基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提升当前地方政府信任指数的路径主要有: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培育理性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建立及时有效的回应机制;强化行政责任与民众监督力度;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人民导向化;坚持公共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11.
志愿组织在当下中国得到了有效培育和发展,已然成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新角色。伴随着政府改革运动的发展、民间参与的兴起、民营化潮流的冲击以及公共组织形态的改变等内外部环境的变迁,公共服务的志愿性供给得以发展。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契约失灵、第三方管理以及志愿失灵等理论有助于诠释志愿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为此,通过建构志愿组织与公共部门的供给合作关系、市场与志愿组织的供给策略联盟,实现政府-市场-志愿组织的供给网络结构化模式,可进一步地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摒弃经济建设型政府和管制型政府是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由此决定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必须承担直接供给与社会管理的责任,同时重视第三部门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地位,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就是通过公共供给的政府化与社会化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政府转型。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耦合。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不仅是城乡之间的非均衡,而且还存在与农民需求相偏离的总量与结构的非均衡。研究发现以上三种非均衡供给产生的根源不仅仅是财力不均等,更重要的是背后存在一种微观政治经济逻辑:利益博弈。城乡利益群体间、央地政府间及其与农民间的利益博弈导致了三种类型的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出现。因而必须重塑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利益博弈结构,构建公共服务提供主体间利益博弈的新规范,进而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模式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于满足农村公共需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必须要创新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着力构建政策参与、资源动员、项目合作、志愿服务、社区自助等多种模式.民间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约束和自身特点所限,民间组织应该主要为农村提供较低层次的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个性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这是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边界和限度.  相似文献   

15.
发展公众自我服务是当今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改革的重要趋势。公众自我服务是公众与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过程,因而明确不同主体之间的角色扮演是考察公众自我服务模式的重要视角。应汲取公共服务共同生产、多中心治理等理论资源,结合中国本土情境,进一步构建公众自我服务中多元主体角色的分析框架。在公共服务供给的公众自我服务模式中,公众既是为自我生产服务的“消费者生产者”,也是与服务接受者发生直接互动的“直接生产者”,同时还是享受服务结果的“服务接受者”。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均是为了获得某种特定报酬的“常规生产者”,也是为公众提供辅助服务并且不与服务接受者发生直接互动的“辅助生产者”。特别地,政府还扮演了领导统筹者的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16.
PPP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参与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重要模式。由于PPP项目合作关系的长期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PPP合同具有天然的不完全性,进而导致PPP项目存在潜在风险。立足不完全契约的理论视角,通过借助H市环卫一体化PPP项目的实践,探讨PPP项目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风险及其规避措施,研究发现:作为公共服务领域的PPP实践,由于PPP合同存在缺口或漏洞、工作任务变化、环境的复杂性、模凌两可条款等问题,H市环卫一体化项目存在不可抗力风险、诚信风险、财政风险和运营风险。为此,PPP运作部门需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合理配置剩余控制权、完善法律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干预和赔偿方式、加强项目的有效监管等,以切实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和供给效率,提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进而促进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乃至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虽然基本健全,但是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后,农村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集中表现在:在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因动力不足、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等原因不能有效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同时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否得到切实满足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短板,供给侧与需求侧相脱节、供给主体与需求结构相背离、供给方式与需求广度相冲突、供给形式与需求方式相矛盾等问题凸显。破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应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构建人民群众真实的文化需求矩阵,对症下药;协调多方供给主体,明确分工;利用大数据思维优化线下供给,创新线上供给;创新供给形式,实现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9.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理应在助推乡村发展的同时肩负起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就内在逻辑而言,乡村有效治理能够充分赋能共同富裕,不仅能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内驱动力,而且能够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塑造良好环境、奠定基础保障。当前,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化”、多元主体治理“离散化”、数字乡村建设“悬浮化”、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等现实困境制约了乡村有效治理赋能共同富裕,影响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进程。推动乡村有效治理赋能共同富裕,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是核心所在,发挥主体共治优势是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是重要抓手,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是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20.
通过财政支农资金和制度政策供给树立起村级的民主治理结构,来解决项目制下公共品供给中的治理难题,从而有效满足村民的公共品需求。地方政府借助财政支农资金来激活村落社会的民主治理能力,在资源配置和治理单元重构中,赋予村民一定的自治权和项目资源的自决权,村民在自主开展公共品建设中通过群众动员和民主协商,并在成本共摊中实现交易成本内化,按照"谁负担谁受益"的公共品使用收益原则,实现了对少数不合作人的治理,形成了公共品使用的权利义务均衡观念,破解了项目制下公共品供给的治理难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公共品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