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是显著的,网络改变了青少年一代感知、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对青少年影响是深刻的,本文试图通过网络对青少年道德影响方面的调查数据,来探讨网络时代应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曹渊渤 《前沿》2006,(12):97-99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生活的新空间,网络时代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分析网络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引导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形成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网络道德,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形成的网络文化,多层面多角度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本文从网络文化本身的技术特征和内容特征深度分析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论及在网络文化下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是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质,也是衡量主体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青少年的表现是社会思想状况的“晴雨表”,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主流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在一部分人中仍发生了自律缺失的现象。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青少年自身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其社会地位的“边缘性”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提升当代青少年道德能力,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急需实现由教育者强制性道德教育向青少年自主性道德学习的转型。现代社会,虚拟网络情境正在成为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第二空间”,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道德信息,培养青少年对道德信息内容的真伪判断能力、锻炼青少年对道德信息评价的辩证思维方法、引导青少年树立文明健康的网络娱乐生活方式,已成为促进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对青少年这一最主要的受众群体的影响,已经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方面深入到了各个领域。青少年以其特有的道德意识、规范、心理和行为,生活在“网络社会”,在形成其网络道德的过程中,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如何根据青少年自身特点,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体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凸显其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其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有助于培育和传播主流政治文化、提供积极的网络政治实践和政治训练.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消解特定社会主流政治价值观、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少年作为社会公民的社会属性.正视这些影响和作用,发挥出网络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正能量,不仅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进程,还有利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青少年中不断出现一些流行文化层面的时尚现象,如大众传媒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热”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不同领域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青少年也在创造、积累着自身的“亚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其表层、集中、典型的代表,并不断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团中央宣传部与中…  相似文献   

9.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网络社会的青少年在享受着网络社会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 ,也在被互联网所改变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会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 ,网络侵犯行为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本文分析了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的表现及其特征 ,并给出了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多发的原因 ,进而提出了网络侵犯行为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新生代”也适时而生。他们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对网络文化“一网情深”,宁愿相信网上有的,也不相信自己思考的。网络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活动效率,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增长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拓宽了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展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网络对他们的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促进其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网络的全球化,易导致他们道德价值观的错位、伦理情感的疏远、道德人格的缺失、道德意识的弱化、道德责任的丧失、道德行为的失衡。[1]因此,研究“网络新生代”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不但影响着各国经济的进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而且随着互联网络深入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网络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大量的网络新词语的产生,新词语的大量产生最能体现社会的热点和各种变化,因此在“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新词语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14.
观点与数据     
青 年   ▲网络使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遭遇尴尬 在近期举行的“网络时代与青少年健康教育研讨会”上,网络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领域应承担的角色成为专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医学、新闻、网络界人士与青少年性教育专家认为,因特网的普及打破了受教育者与学校、家庭间的传统沟通模式,网络的个性化服务和互动性特色使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遭遇尴尬。因此,利用网络手段,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青春期文化,才能适应对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需要。专家指出,网上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科普宣传方面,帮助青少年培养道德…  相似文献   

15.
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青少年亚文化逐渐借助、渗透于新媒体,在符号表达时出现了“新风格化”,青少年亚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方面都出现了“新风格化”。在文化意义上,“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既存在着矛盾与抵抗,也存在着联系,同时,“新风格化”也在引领着新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新生代”也适时而生。他们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对网络文化“一网情深”,宁愿相信网上有的.也不相信自己思考的。网络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活动效率,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增长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拓宽了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展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网络对他们的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促进其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匡广姿 《湖湘论坛》2002,15(2):58-59
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正以神奇的速度向世界各个角落蔓延,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伦理学的角度考察,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对道德的发展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引发出一系列的道德负效应,因此,加强“网德”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当务之急。最近,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促进道德的进步1网上交往对人们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计算机网络有力地打破了“这里”与“那里”的界…  相似文献   

18.
面向二十一世纪 ,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 ,特别是面对“网络化”青少年 ,如何加强思想教育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教育工作领域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剖析“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积极影响、给青少年工作带来的挑战入手 ,试图探讨“网络时代”加强青少年思想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郑静 《传承》2014,(2):140-142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然而这把"双刃剑"为社会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青少年往往是掌握互联网信息最快的群体之一,因多方负面因素的作用,网络虚拟环境变成了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的场域。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魅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年文化”中的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当下性及当下性中的多样性,正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魅力所在。“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易变性。青少年在“青少年流行文化”这种貌似具有统一性的文化现象中,寻求的不是集体意义,而是个体意识。“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同伴文化”或“同辈文化”,在为同伴或同辈间的交流提供途径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少年借以认识社会和对社会表态的手段。其中“表态”的成份更高一些。“青少年流行文化”不能说没有道德性和政治性,但多数“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及产品,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挑战”。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从总体上讲,不过是青少年借以寻找自我和表达自我的一场游戏。“青少年流行文化”会不时让成人社会、“主流文化”吃惊,为“大众流行文化”提供刺激,但是制造或消费这种文化的青少年们并没有因此而更具有反抗性、更反对社会。他们所嘲弄或颠覆的东西,或许正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要舍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