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民工子女教育:社区教育新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教育的功能也得到了不断地拓展。城市建设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的子女随着父母来到新的生活环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整体性治理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随迁子女实际上是城市第二代移民,他们能否融入城市社会是公共管理的重大议题,但当前政府应对这一问题的举措过于碎片化。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要障碍,并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思路,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首先,必须建立跨部门合作的机制和平台;其次,帮助农民工子女克服升学和就业瓶颈;再次,要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合作治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和社会服务;第四,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应当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怀和吸纳;最后,以社区和学校为主要平台促进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3.
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以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实际运行的结果表明,它在对保障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权益、减少群体间教育的差距以及实现教育的优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为主"政策以后,内隐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开始显现,目前,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中还无法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美国弱势群体学生教育计划在充实学校教育、完善家庭教育、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陆烨 《青年论坛》2011,(2):29-33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群体访谈的方法,对上海市"90后"农民工同住子女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作了全景扫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0后"农民工同住子女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出"转校频繁"、"英语学习困难"、"学习资源缺乏"等现况,但其同伴交往良好;2."90后"农民工同住子女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正逐步自我接纳为"新上海人",未来不想成为"无根的非市民;"3.为了生存与发展,"90后"农民工同住子女具有强烈的升学意愿;4.对于未来的职业定位,"90后"农民工同住子女几乎都不愿从事父辈一样的工作,教师、医生、警察(军人)等受人尊重、服务社会的职业是他们大多数人共同的职业理想。  相似文献   

5.
《青年探索》2006,(6):91-92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指定学校就读并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教育的政策,仅长沙市先后就有近3万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然而,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没有因此告一段落。教育专家指出,农民工子女进城后,如何让他们在全新的环境里适应城乡差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城市中,有一群孩子,叫农民工同住子女;有一种学校,叫农民工子女学校。漂泊的童年,陌生的城市,孩子们过得好吗?农民工子女学校和普通公立学校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7.
出路与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国家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在早期是不清晰,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处于抵制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国家对民工子女流动开始由“抵制”到“淡化”、再到“关心”、直至“积极支持”,逐步形成了以鼓励人口流动、提倡公办学校接收民工子女为主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口子女上学的政策,保证他们能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但只有认清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现在面临怎样的问题,其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才能找到适合的政策工具来解决这一问题。一、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初,中国农民开始向城市流动,形成较早而且数量不多的农民工;到20世纪90年代,这不大的浪花逐渐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同时,农民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北京市8位农民工子女的生命史研究,以他们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教育状况和特点,解释打工子弟学校教育为何在他们阶层流动的过程中充当复制的工具.同时,再从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的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最后得出对于他们每个个体而言,是如何在这些社会环境和政策的影响下被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10.
返乡农民工子女乡土适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返乡农民工子女是近些年来受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新兴社会群体。本研究以湖北省Q乡镇中学为个案,探讨了返乡农民工子女乡土适应的实践过程与逻辑。返乡农民工子女乡土适应的实践受到乡土世界、城市世界和实践世界交互作用的影响,他们在不同场域型塑的不同惯习以及在各场域中获得资本的情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乡土适应进程。适应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返乡农民工子女返乡面临着语言、生活、学习、乡村社区、人际关系等方面不适应的现实问题,通过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竞夺,进而形成实践性惯习,从而从初期的"水土不服"阶段,到中期的"随遇而安"阶段,再到后期的"如鱼得水"阶段,最后成功地融入了乡土社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厦门市50个社区的抽样调查,本文从代际转移的视角考察了在厦农民工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同时分析了在厦农民工子女的就学与教育现状.最后,本文探讨了一些相关的难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工纷纷涌向城市,由此产生了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规模的扩大,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在不断恶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本文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及家长的访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思考,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新闻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磊  张磊  刘天思  聂星  肖飞 《人权》2005,(3):21-26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农民工自身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改善,但是,他们身后另外一个社会问题却越来越凸显出来。这便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以目前11000万农民工的统计数字来看,即使简单地除以二,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在5000万以上,实际数字可能还远高于此。这些农民工子女大都年幼,却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他们或者跟随父母在不同城市间辗转迁移,四处漂泊,或者孤单地留守乡村,无所依靠。教育歧视、师资欠缺、心理创伤、人身伤害都在困扰着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之路。深入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探讨困扰农民工子女接受…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之而来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现,如失学率高、教育歧视、高收费、心理问题等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助力我国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大量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教育融入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而言,教育融入是其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的化解对策,以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理念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人口流动家庭化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迁入地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长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本文系统阐述了当前随迁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不足与方向。结果发现,近年来,虽然党和政府出台的系列教育政策促使随迁子女城市就学状况获得了极大改善,但是,他们的异地教育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并且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表现为入读公办学校的手续繁与层次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差与抱负低以及升学时的限制多与机会少。面对随迁子女异地教育融入困境,当前学者主要是从制度(或结构)范式、排斥(或歧视)范式、资本范式和文化范式进行相关解读,然而,以上理论分析范式要么侧重外部的客观限定,要么侧重自身的文化生产,无法还原他们的异地教育真相。为此,本文主张引入强调"外部情境—自身实践"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理论来创新随迁子女教育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使农民工在厦门找到家的归属感是厦门市创建文明城市的一大亮点。厦门市五齐人文职业培训学校(以下简称"五齐")以独有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培训视角,独创的教育模式,在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中独树一帜,尤其是"五齐人文教育黄埔班"的培训,采取了适合青年农民工特点的教学模式,帮助那些刚刚走进城市和跨进厂门的青年农民工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较快适应陌生的城市生活,走上追寻理想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今日上海》2010,(1):54-54
如今在上海,每5个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中,有1个是农民工子女。近两年来,上海加大公校的建设力度、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入公校的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校,至2009年秋,共有594280名非上海户籍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占义务教育阶段非上海户籍人口子女总数的92.7%。  相似文献   

19.
本文实证分析了当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两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vs.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民工随迁子女vs.市民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基于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了父母参与和学校融入两个解释机制,并通过对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获得了以下研究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市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由低到高的梯次分布形态;(2)三种父母参与形式(行为、情感和认知)都可以有效解释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民工随迁子女之间的心理健康差距;(3)学校融入程度低则是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低于市民子女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父母监护与构建同校人际关系网络对于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近年来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城市人的“话题”。奇怪的是,不管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干了多少脏活、累活,吃了多少苦,为城市做了多大贡献,城市中有些人,包括地方政府,对农民工非但热情不起来,还时时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