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
身份认同是个体在情境中形成的身份认定与情感归属。相比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的校企联合模式具有情境二重性(即学校和企业情境),且该情境下的学生身份认同缺乏关注。基于对南京市育人中专营销类专业一个班级的调查发现,学校与企业双主体通过各种策略打造了"狭义职业人/S企业人"合一的结构性身份,其中学校以"三教育"方式训导,企业以"范畴化"过程渗透。但校企实践从知识对接、企业劳作和他者比较三方面解构,职校生对被赋予的结构性身份形成困惑和异议,完成学生心态转变的他们结合家庭和个性背景,主动寻求多样化的认同取向。由此,职校生身份认同是个体与结构互动的产物,呈现"既在结构之内,又在结构之外"的复杂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人口流动家庭化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迁入地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长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本文系统阐述了当前随迁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不足与方向。结果发现,近年来,虽然党和政府出台的系列教育政策促使随迁子女城市就学状况获得了极大改善,但是,他们的异地教育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并且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表现为入读公办学校的手续繁与层次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差与抱负低以及升学时的限制多与机会少。面对随迁子女异地教育融入困境,当前学者主要是从制度(或结构)范式、排斥(或歧视)范式、资本范式和文化范式进行相关解读,然而,以上理论分析范式要么侧重外部的客观限定,要么侧重自身的文化生产,无法还原他们的异地教育真相。为此,本文主张引入强调"外部情境—自身实践"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理论来创新随迁子女教育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8城市社会融合和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嵌入情况,代表经济性嵌入的职业层次、地位变动,代表社会性嵌入的组织、活动参与,代表文化性嵌入的方言掌握、使用,均有利于其城市认同的建构;而反映结构压力的社会保障、社会歧视和文化差异则降低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此外,务工时间、务工城市与务工距离等流动特征也是重要的影响变量。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认同的形塑虽囿于制度结构,但也表现出很强的主体能动性。建议在倡导和建立开放、包容、尊重、共享的现代城市之际,新生代农民工也应加强自我赋能,以进一步提升城市认同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