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信息在人脑中的变换过程是知识增殖的过程,也是思维主体对信息客体进行理解、记忆、反思的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结构是认知的基础,它包括配置比例、相关程度和协同关系三个方面.知识结构的关键是结构,它要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有序性和开放性.知识结构决定着思维形式,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创新是人的思维通过信息转换、利用旧知识产生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的整合、优化、创新促使了思维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构建一体化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特色型复合人才是高等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大高校应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创造特色化发展条件,根据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调整办学思路与培养途径,致力于构建优势学科的一体化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形成囊括基础类知识、工具类知识、双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类知识与综合性实践技能知识的立体知识结构.为全球性知识经济格局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人才储备与保证.  相似文献   

3.
张焕岚 《桂海论丛》2005,21(1):43-45
对创新思维的自觉把握,主要体现在对准备条件和动力系统两方面的把握。创新思维准备主要包括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创新意识等子系统;创新思雏的推动力有目的动力、观念动力与信息动力。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使创新思维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强调以材料为依托,以书本知识为支撑,尤其注重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育创新背景下的高考政治复习应注重学生演绎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在建构知识网络中渗透演绎思维能力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理论依据,又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基础。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有利于实现知识系统化,思维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项极具典型的数字治理技术,“健康码”何以实现持续创新?基于危机学习的知识管理视角,对“健康码”的演进史进行考察,尝试解释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危机学习是如何驱动数字治理技术持续创新的。研究发现:危机情境下数字治理技术的持续创新,本质上是创新主体持续开展危机学习进行持续知识累积的梯度渐进过程,体现出知识的流动、累积以及结构的变革。具体而言:(1)危机情境倒逼组织开展知识生产,强化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应急适应性,推动了“健康码”从无到有的突破式创新;(2)基于自主移植效应的知识扩散,呈现出存量的地方性知识与增量的外来性知识交互图景,促进了“健康码”从少到多的开放式创新;(3)共识重塑和规则再造作为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内容,形塑了数字治理技术的新范式,为“健康码”从分到统的共生式创新提供了可能。将危机学习看作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要变量,丰富了技术创新的解释图谱,拓展了危机学习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6.
略论邓小平思维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维方式是在某种世界观的总体制约下.将各种知识与观念、思维形式和方法,依一定的思维程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系统化的、具有典型特征的。稳定的思维结构模式。理论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是特定思维方式的创造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独特功能,正是邓小平当代新思维方式的创造性成果。深入研究邓小平思维方式及其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深层结构上来把握邓小平理论及其精神实质。思维方式是由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习惯和方法等因素所构成的人们思考的程式和方法。我们今天所承继下来的传统思维方式,主要是封建时代特别是宋、明、清时代…  相似文献   

7.
智能机制是个体脑内知识与其觉察、记忆、思维、行为在发现信息、处理信息、实现任务目标时的具体链接.知识的一部分转化为侦查个体的脑内知识后,具体活动时通过思维调整其注意状态,与其觉察、记忆、思维、行为链接,成为其智能机制的基本要素.脑内知识正迁移或负迁移,对侦查智能机制的其他要素起支持或制约作用.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是侦查智能机制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赵虎 《前沿》2009,(8):191-193
知识结构就是由不同的知识类别组成的,这些知识以一定的方式排列组合,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以恰当的比例关系组成的整体。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为具有广博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本文认为,我们应该在教师知识构建的特点、价值取向、教师知识的要求、建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念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对教师知识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9.
隐性知识是隐蕴在人类当中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或公式进行表达的一类知识,从其性质上看,它属于人类知识的一部分,它的最终来源于实践活动;从内容上看,隐性知识属于"可以这样做"的方法性知识,"只能这样做"的程序性知识和"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策略性知识,因而它更多地表现为个体的经验、技能和技巧,但由于隐性知识在生成过程中对情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此,隐性知识的生成和转移过程均具有情境的依赖性。其转移效果除知识主体的转移意愿外,要受到其表达能力、知识结构和学识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人类表达技术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认识论的转型使人们认识到,知识不仅仅包括确定性知识、公共性知识,还包括不确定性知识和个人性知识。由认识论转型所形成的新知识观,必然引起课程的变革,新的知识观要求教师要树立包括课程目标意识、课程经验意识、课程组织意识、课程评价意识在内的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王宁湘 《桂海论丛》2006,22(5):31-33
在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关键的时代,认识辩证逻辑与思维创新的关系十分重要。辩证逻辑是思维创新的科学导向,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这就要求人们要充分认识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形式和方式方法对人们获得新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枫桥经验”也是一种文本,可以从地方性知识视角进行解读。地方性知识理论有两种: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理论与劳斯的地方性知识理论。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枫桥经验”的地方性主要表现为它的地域性、民间性;从劳斯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枫桥经验”的地方性主要体现为它的时代背景、内在逻辑与精神实质;完整意义上的地方性知识视角的“枫桥经验”研究,应是这两种视角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元思想观念广泛渗透,企业职工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从企业职工的思想实际出发,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英霞  焦建军 《前沿》2012,(4):184-185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主动探求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思维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潜思维、趋显思维和显思维。潜思维阶段本质上属于个体的思维创新活动;它具有个体思维的探索性、局部的分散性、隐潜性及其成果的幼稚性。趋显思维体现着个体的思维创新已摆脱了隐潜形态开始转化为走向群体、走向社会化的显性状态;同时社会思维场相由原来的稳定态走向非稳定态的无序性嬗变生成状态,各种创新活动互补交融、传统与新潮相互抗争、科学的伯乐认同与科学蒙难的可能性并存;它具有思维创新的无序性、社会化的公开性和活跃性。显思维体现着对前两个阶段的知识创新思维活动的总结、建构与整合的完善化过程;形成了新的社会思维范式及其功能化运动;它具有新思维的社会有序性、显态性和自觉性。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依赖、依次过渡而辩证统一的,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前以分科式课程设置为准则的法学本科教育,法学知识的内部系统性、法学知识和真实世界的外部关联性都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技能。我国法学本科课程的整合存在基于学科交叉的整合、基于法律现场的整合和基于案例分析的整合三种方式,教师知识结构和院校政策与物力支持是其设置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我们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业已形成气候。创新的实质是思维创新,任何一项创新成果都是通过创新思维的制作功夫取得的。但是,什么是创新思维?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这两个重要的问题似乎还有认识上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德、识、才、学四维智能空间,仍然是当代和未来史学家必备的基本结构,只是必须参照现代智力和知识系数,将其序列和内涵作较的调整:①史德。由传统的“不虚美,不隐恶”的道德主义标准,转换为理性的历史主义标准。②史学。由历史材料与历史知识单一结合的知识结构,转换为知识群结构。③史识。由对史料的  相似文献   

19.
互动对话是不同主体间在教学创新、生成、发展等行为上的内在彰显和实践外化。遵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超越传统教学的知识浅表化、思维浅层化和情感浅淡化,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强化知识的价值意蕴;加强生生对话促进经验的结构与联想,走向深度的批判理性;开展师生对话培育思维技能,提升高阶思维能力;通过自我对话加强反思,觉悟指引人生;与专家对话从学科视界走向统整融合,促进学习样态的实践促进。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逻辑与思维”课程模块最后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而培育其科学精神。第十一课既要实现对创新思维概括性介绍的任务,又要实现阐释联想思维的含义和方法的任务。第一课时“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创新思维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多向性、跨越性、独特性等诸多特征。这些特征的指向就是它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新。本课时引导学生全面立体地了解“创新思维”,开启逻辑与思维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