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研究创新思维的哲学链接,就是要把握思维创新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连续创新与间断创新的统一,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傅金朋 《理论月刊》2012,(3):106-109
推动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学界主要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一是生态视角,动力主要源于国际环境的冲击和国内环境的变迁。二是利益视角,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区域性公共利益和组织(官员)利益的追求。三是组织困境视角,权威危机、体制运行不畅和组织衰变的"铁律"等成为地方政府创新的强大动力。对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的研究应关注创新动力的阶段性变化和区域性差异,并加强研究创新的阻力,同时拓宽研究方法的学科视野。  相似文献   

3.
我们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业已形成气候。创新的实质是思维创新,任何一项创新成果都是通过创新思维的制作功夫取得的。但是,什么是创新思维?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这两个重要的问题似乎还有认识上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4.
钱箭星 《求索》2014,(10):4-9
我国正面临着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重要转型阶段。近年我国加强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但是在创新转型方面存在着困难。困难主要是缺乏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这不仅与创新者个人、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有关,而且与全社会相关。我们需要市场机制激励创新、引导创新,需要政府搭建适合创新的平台,还需要从多方面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谭会乐  许兵 《传承》2012,(4):38-39,77
中国共产党人在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上,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相继提出了"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和"和谐动力论"等思想,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这四个动力论是一个前后相继、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从实践上看,这是对当今世界和中国所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变革所作出的积极的判断和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不断深入演化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6.
张志强 《传承》2013,(3):59-6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创新变得尤其重要。江泽民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创新动力论”,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方面,是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指导下对邓小平“改革动力论”的发展,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动力思想;主要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创新和思想道德建设四个方 面,这四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一个全面而科学的动力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创新思维主体与环境互动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抽象的反映 ,而客观事物正处于人的周围环境之中。这里说的环境 ,是指主体活动(本文主要指创新思维活动)的外部相关条件的总和。因而“环境”是一个相对比较广泛的、抽象的概念。作为思维主体的人与环境是互动的、双向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创新思维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把握这些特点 ,便能较自觉地营造一种有利于社会开展创新思维的氛围 ,帮助个体提高在创新思维中对环境影响的驾驭力。一、环境对创新思维主体影响的客观性、制约性。马克思说过“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 ,因…  相似文献   

9.
王威 《理论月刊》2010,(5):20-22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推动力量以及这些力量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是在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批判性和开放性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直接动力;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环境动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正是这些动力共同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0.
庞虎 《理论月刊》2002,5(7):74-76
本文从思维模式入手,通过总结建党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构建了“创新———开放———理性”三位一体的党建模型。其中,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党的建设的动力源泉;开放(包括面向世界和党务公开)为党的建设提供广阔空间;理性(把握三个着眼点)保证党的建设的科学航向。新时期,只有坚持创新(动力源泉)———开放(广阔空间)———理性(科学航向)三位一体的党建思维,大胆开拓,积极探索才能保证党的建设顺利驶向成功的彼岸。  相似文献   

11.
宅基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质以及基本特征确定了物权功能的主导地位。但鉴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宅基地使用权的生存保障功能仍应存在。中国宅基地使用权取得规范的制度变迁呈现出逐渐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特点。宅基地使用权的初始取得主体包括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出让金的缴纳应当不同,行政审批应当坚持,权利救济程序应当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继受取得应当市场化,但还是应受到优先购买权、权利期限、权利登记等具体限制。  相似文献   

12.
原始性史诗的酝酿、萌生、发展与存活都与其相应的文化生态系统息息相关.文化生态系统可大分解成两部分,一为外显部分,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经济活动系统、行为方式系统等.二是内因,包括知识系统、信抑系统、传统系统等,在史诗的发展过程中,内因起着决定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显部分经常处在变化之中,但内因的变化是渐进的,其核心即使有一定的变化,也未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否则,原始性史诗交复存在.文章结合彝族史诗"梅葛"在楚雄州姚安县官屯乡的马游村及其周边的彝族村的存活变迁与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原始凭证作为整个账务处理的初始环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无论手工处理,还是电算化处理,对待原始凭证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即自行整理、分析、提炼经济业务。实训阶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见票就知业务",这势必要求引入情境教学法才能有效的完成实训任务。本课题组从原始凭证的分类入手,将情境教学法分别运用于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两类常见实训业务中,总结和归纳出指导教师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战略视角下的高级人才跨国和跨境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级人才跨国和跨境流动呈现日趋频繁之势。文章从内部和外部驱动力入手,从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相结合的角度解释高级人才流动的原因,进而建立高级人才存量-流量模型,剖析高级人才流动的总量与结构,最后利用人才增值链理念,提出有效管理高级人才跨国和跨境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部分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是从原始凭证开始的。司法会计检查原始凭证是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手段。检查原始凭证主要检查原始凭证的票面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起点,以人民立场为价值取向,以共产主义为目标归宿。新时代“人民至上”从这三个向度对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刻诠释,以不断与时俱进精神坚守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以不负人民印证初心使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利益为先贯彻落实治国方略,不断推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人民至上”使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思想起点更加深厚科学,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清晰,目标理想更加庄重赤诚。解析“人民至上”是明确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本质的一种阐释,也让我们对百年来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坚守与传承有了更加透彻的领悟,有助于未来道路上转化为强大动力,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阶级与阶层是研究社会结构与政治发展动力问题的核心概念。阶级分析旨在对社会总体结构和宏观层次进行探讨,阶层分析专注于对社会结构的中观层次的研究。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从理论上看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实践上看都是为制订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知识保障。中国社会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全面、深刻地理解这种变化,必须综合运用阶层分析和阶级分析。综合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与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8.
"原初状态"理论是罗尔斯建构正义论体系的理论基点,也是实现其"道德哲学"转向"政治哲学"的理论关节点.尽管这一理论导致来自各方面的理论挑战,但这一理论预设在"政治建构主义"的框架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不失为一种可能的预备性解释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以来,作为“再平衡”战略的重要部署,美国高调主导并强势推动TPP,对两岸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TPP成为美国对两岸关系施加影响的新切入点,对两岸的制度性经济合作造成直接冲击,也可能成为“台独”势力操弄影响岛内政治认同的新手段,给两岸务实解决台湾“国际空间”问题增添变数.大陆方面应该做好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准备、政策研究和行动方案,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评本·阿格尔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本·阿格尔,对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作了深入研究和独到理解.他把历史辩证法与社会主义的实践可能性结合起来,认为历史辩证法是北美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历史辩证法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间坚持“中间路线”,始终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性动力”与“目的性动力”之间寻求统一性,将资本主义危机与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结合起来;用历史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进行解蔽,将资本主义被“合理化”的“不合理性”揭示出来,强化无产阶级改变不合理社会的阶级意识、意志和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