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作为哲学的儒学要想更好地适应现代中国社会,更好地融入当今世界文化,必须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型.而儒家哲学现代化的关键是舍“经”取“子”,对传统儒学进行一些切割分离手术,即儒学思维的去政治化、去神学化与儒学研究的去章句化.经过这些手术,儒家哲学研究才能真正走出经学时代.  相似文献   

2.
"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的观点是值得质疑的.对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朝代演变过程的考察证明,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同时.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被修正成为迎合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一种统治策略,而真正称得上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正是这种兵家的谋略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纵向地梳理和推演了儒学发展的整个进程,揭示了儒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观点和历史形态,历史地分析了儒学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今天发掘儒学的生命精神,阐扬传统儒学的人文精神,促进儒学的创造性转换,探求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伟  陈寒鸣 《求索》2011,(2):130-132
一部儒学史生动而有力地表明:儒学具有一种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生命力。正是这种内在生命力,使得儒学能够适应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社会生活实际需要。因此,实现儒学的现代化,谋求儒学的现代发展,并使之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中发挥作用,其关键在于切实体认儒学固有的内在精神,重振儒学的内在生命力,依掘当代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来开辟儒学的发展新路,逐渐形成发展起同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相适应并能反映当代中国广大民众利益意愿的新儒学。  相似文献   

5.
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意识形态,是逻辑与历史共同推演的结果。儒学自身逻辑一致的理论品性与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及专制王权的内在契合,是其国家意识形态化的根本成因。  相似文献   

6.
张轩 《新东方》2014,(2):29-32
以冯友兰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植根于当代社会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创新式的开拓,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贡献的核心表现为促进中国哲学自身的现代转换。具体说来,则包括促进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的形成、恢复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学的本位地位、重塑儒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借鉴西方哲学资源来推动自身思想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儒文化中和谐意识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俊 《创造》2003,(10):46-47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特殊而显赫的地位,而这种特殊地位的获取,得力于儒学作为"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正是因为承沿了深厚的儒文化传统。所以,当我们面对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建构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时,我们不能不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和它所具有的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我们对待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儒学精神的传播和儒家思想的普及,儒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已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浙江作为历史上儒学传播最为活跃、儒学研究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仅就宋明时期而言,就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整个东亚都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将政府组织看成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影响的生态系统,是当代政府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是融合型政府,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是传统的官僚制政府,而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政府组织形态毫无疑问将是电子政府发展的产物。其中,新的管理手段出现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推动政府组织形态发展的关键因素。开发互联网的潜力,有赖于深刻的结构变革和组织变革,但是,对信息和决策进行跨政府部门的整合,并非简单的类似物流中供应链的整合。政府结构根深蒂固,其结构的重组更为艰难且更高度政治化,涉及的因素众多而复杂,…  相似文献   

10.
以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传统儒学的革新,可看出其宏观层面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阶段性特征较明显,微观层面具有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知行统一等特点。在当代总体国家安全观语境下,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儒学亟待发掘、创新其思想特质以期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突破"走出去"的困境,这不仅是时代发展需求,也是儒学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辩证统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李立 《台声》2008,(2):36-38
儒学是两岸共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文化的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与祖国大陆的文化发展。而且与台湾文化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儒学在台湾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政治伦理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耀东 《湖湘论坛》2004,17(3):84-85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其文化心理及行为规则层面必然要求政治伦理的现代化,现代政治伦理的产生与建构是政治转型的深层变革,这种深层变革又必然推动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一、伦理政治、政治伦理、现代政治伦理伦理政治是与法理政治相对应的概念。它们所描述的是两种典型的政治形态。比较文化研究表明,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的典型模式,它以“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双向同构为特征,即把伦理道德与政治法律相结合而构建的政治理论体系和政治统治模式。法理政治则是通常所说欧美国家的西方政治的典型政治…  相似文献   

13.
内容简介: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或背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思想根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没有脱离中国社会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离不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传统。我们不应该抽象地、教条化地对待儒家传统。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之最为紧迫的课题,一是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二是政治与社会改革,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三是中国主体性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荣辱观的建构与整饬吏治。在这三方面的理念、制度、心理习俗系统的建  相似文献   

14.
儒学和新型家庭伦理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包含相当丰富细密的内容,其中的的绝大部分是以儒家思想的形式得到表述的,而其主要规则也和儒学的基本观念相一致。也许可以说,儒学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规则,即儒学对于传统家庭起着主导性的规约作用。可是在现当代中国社会,家庭已经发生了从结构到功能的深刻变化,其伦理规则也随之发生根本的转变。那么,今天我们在建构新型家庭伦理的过程中还有没有  相似文献   

15.
张小敏 《求索》2013,(4):244-246
儒学的复兴,是当代社会思潮中的一支重力量。如何看待和评价儒学的复兴,事关未来文化发展的道路选择。本文从儒学的性质,人类的永恒性需求,及事物发展的规律三个方面,论证了儒学复兴的合理性。而且走向复兴的儒学,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儒学,它是在吸纳各种新的文化营养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6.
“五四”以来,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精神支柱和基本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实际上自民初以来便已经不复存在,在1949年以后的大陆,更是受到了空前激烈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但儒学作为中国人文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随着现代中国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的跌宕,不断地被人们赋予新的解释,进行新的探讨和论辩。在本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回顾并反思本世纪以来儒学发展的坎坷历程,审视其在现代中国发展途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儒学在台湾,长期以来一直走着一条十分独特的发展之路,尤其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儒学无论是作为一种官方哲学思想而为当局统治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传统文化的基础,还是作为为了实现现代发展而走融会中西思想之道路的新儒家思想,都越来越深入地融进台湾的现实社会发展进程。在这样一种进程中,儒学思想一方面对台湾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发生着深刻的实实在在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儒学自身的思想体系与基本范畴也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因此,对台湾的儒学研究只能将之放在客观真实的台湾政治社会及思想文化发展的具体环境进行思考与分析。同时,也由于台湾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而提供了一个儒学区域发展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8.
邹苏 《人民论坛》2013,(11):180-182
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的主要规范是伦理规范而不是法制规范,因此德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与欧洲古典时期的教育主要掌握在教会手中不同,中国传统时代的教育主要掌握在儒家学派手中.文章主要以儒学的德育实践思想为例,对传统德育实践思想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对现代德育实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注     
《政协天地》2012,(4):54-55
儒学的命运 儒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近代则连受批判,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而被边缘化。儒学的衰微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结果。伴随着古代社会结构的解体,儒学势必随之衰微。  相似文献   

20.
王克婴 《前沿》2005,(3):188-19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 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功过是非成为世人永恒的话题。本文试从伦理学的角度, 回眸儒学在几千年历史中的盛衰命运, 探讨儒学在历史上遭遇颂扬或唾弃两种不同命运的深层原因: 即儒学创立之初的现实与孔子的理想构造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儒学在中国社会历史实践中的的坎坷命运, 而孔子儒学的理论框架清晰表明———儒文化是一种适合于盛世的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