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精神·社会:生态文明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红 《前沿》2010,(1):98-10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的形态,它反映的是建立在人与人利益关系协调发展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协调共生关系。自然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外在基质,精神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内在价值追求,社会生态则是生态文明的制度本源。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新国发2号文件强调,要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支持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对人的生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离不开最严格的法律制度对其规范和控制。文章基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考察,分析法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关系、认知理念、破坏行为控制的内在机理,指出贵州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和立法民族性自治性不足等制约因素,并立足贵州民族地区提出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控制人的自然本性、人与自然的生态利益、生态理性行为和生态文明制度变迁等机制对策。  相似文献   

3.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但建设生态文明究竟应从哪里入手还充满争议。由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生成于人的生产实践,生命的生产比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有根源性,再加上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的产生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生产力不够完善、价值观念不够正确、生产关系不够合理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因此,尽管对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比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紧迫性,但针对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这一不争的事实,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同时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生态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不仅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①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两块基石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  相似文献   

5.
一、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  相似文献   

6.
刘升琛 《前沿》2012,(22):126-127
从现实意义来看,人是一定历史下的人,环境是一定历史下的环境,历史下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注定循环的影响时空中历史下的又一代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个政府对于本地区的生态状况有着维护的权利和利益,要对这个土地上的世世代代的人们负责.公务员作为政府行政的执行人,必须时刻以生态责任鞭策自我行为,认清我国的生态困境,明确公务员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应该担任的角色,具有现代性的处理生态问题,对于公务员正确的处理利益与环境的矛盾,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创建生态环境与民众生活和谐状态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问题提出思考的思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公务员的生态素质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生态人”是赋予公务员的又一个时代性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高级文明形态,表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和谐程度。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更要革除不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蔽障。"包容性人道主义"是成中英先生在《创造和谐》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对西方"主客二分"思维的辩证超越,结合马克思"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实践辩证法,从人类解放视域探析彰显"和谐意志"的包容性人道主义,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重要理路。为此,就要在生态伦理上倡导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价值统一,在生态自觉上形成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制度安排,在生态治理上坚持生产发展与社会交往形式的革新,促进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代际之间包容性发展利益机制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最基础的生态文明制度,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生态补偿机制科学与否.不仅事关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而且事关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把一江清水送下游,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理念和制度层面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公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但是现实中还存在着大量生态不公正的现象,破坏着自然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公正的实现。因此,只有从种际公正、代内公正、代际公正三方面入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生态文明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0.
生存文明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程度,是合乎人的本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将建立新的价值系统,人类将从对物的依赖关系中,被物所奴役的异化状态中彻底地解放出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该是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美学层面,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人类社会的生存文明应该是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享其成、安定有序、诚信友爱、互为目的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个人化自然、为人性"立法"并彰显和生成人性的过程。发挥人的悟性,构建生态思想,生态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增强人的知性,建立生态制度,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引领人的感性,培育生态情感,生态情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只有在思想、制度、情感三位一体的人性维度上协同共建,生态文明建设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一失衡一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等观与价值观、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文明体闲和制度环境等是实现人与自然终极和谐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13.
李达理 《求索》2010,(7):102-103,12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通过对人和自然物质变换历史过程的具体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资本同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造成了生产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对立;马克思主义预言,社会主义社会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但实际上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的中国应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机制。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因此有必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其理论基础。笔者从生态学、经济学及法学这几个学科领域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地租论、耗竭补偿论、外部性理论及环境公平理论,从而探寻这一制度获得社会认可的理论根源,为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相关政策工具和具体制度的建立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其中,生态意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生态道德。一、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本来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但当我们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许多令人担忧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重视起来,并重新审视我们的错误行为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莫大危害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感觉到,…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应考虑建立高效生态经济系统机制,即可以与生态相融合的生态经济建设。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生态金融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推动生态金融建设,需要明确生态金融概念,协调生态与金融的关系,全面建设生态金融体系,运用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功能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实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宙 《前沿》2009,(8):125-127
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又称绿色文明或环境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伦理价值观的转变。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在于造就生态人——生态文明的主体,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协调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化解当前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8.
高原 《前沿》2009,(9):117-119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离不开经济体系的建立和扩张更与地球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二者的发展相互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多元参与生态治理体系中,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导致各主体思想意识分歧、治理方案迥异,生态治理成效并不明显。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走向多元参与的"善治"之路,通过转变地方政府治理形态、建立市场经济激励制度、扶持生态文明社会组织,不断协调和完善各主体利益,发挥协同效应,最终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难题。  相似文献   

20.
王经北  杨彦凯 《前沿》2012,(21):7-10
人的现代化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而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人的现代化既有进步之处,也存在不小的问题:个人主义导致的唯我主义、工具理性主义使人们过于专注经济效益以及弘扬人的力量忽视自然的利益等主体性丧失现象之困境.应对这些困境,推进人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