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社会公众对改革的焦虑心理,既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改革本身特征的现实反映,又与改革策略、民众素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危害是巨大的。改革焦虑是我国改革发展阶段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可能短时间内彻底消除,但可以通过恰当的改革策略和舆论引导,把改革焦虑及其不良影响压缩到可能的最小程度,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逐渐加以消除,从而为改革的扎实有序推进提供良好的社会公众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英国近代早期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无序是其中之一.每个时代的民众总会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产生忧虑,近代早期的英格兰人不仅如此而且还产生了过深的焦虑,这种焦虑给当时英国政治生活造成了深远影响,基督教人文主义和清教在都铎王朝后期开始遭到排挤以及习俗改革等与这种焦虑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为了减少隐案,提高侦破工作效能,一方面通过制定政策法律,鼓励、引导甚至强迫民众协助、参与侦查活动,同时,办案官员因案施策,充分调动民众参与侦查破案的积极性,以实现侦查效能的最大化。这种民众意识的形成,一是由于民众自身的利益需求给司法官员的启示;二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及侦查资源匮乏的客观需求;三是由于后人对前人成功经验的学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4.
蔡兵 《传承》2012,(9):69-69
改革要取得共识,就需要夯实利益、知识、理性等方面的社会基础。遗憾的是,现实进行的许多改革显得既鲁莽又草率,没有或不愿意在这方面下足功夫,结果导致大量由"利益掩盖""知识分工""理性局限"带来的矛盾漩涡,给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焦虑和痛苦。只有重视并切实搞好改革共识形成的社会基础工作,改革才能做到从容而不急躁,理性而不盲从。  相似文献   

5.
[事件]《瞭望》报道,国家发改委官员指出,改革在各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对容易的改革差不多已基本完成,当前面临的主要是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比较大的改革。前些时,由于改革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和不规范行为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民众拥护改革、投身改革热情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本身成了改革对象,其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具有明显的关键性和艰巨性特征。改革到了真正“啃硬骨头”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郑楚光 《世纪行》2012,(3):13+20-13,20
近年来.民众的道德焦虑.日甚一日。从打死无辜、强征强拆、钓鱼执法的强者暴力,到屠童灭门的社会残暴。从开胸验肺、断指伸冤、土炮维权、跳楼自焚的民怨,到见死不救的社会冷漠。从“达芬奇”式的坑蒙拐骗,到地沟油、毒牛奶、霉大米、瘦肉精的天良尽失,民众的心理一再受到冲击,期盼道德回归的良好愿望一再受到打击。  相似文献   

7.
李文珊 《求索》2008,(7):209-211
吏治腐败是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政时期,腐败痼习恶性发展,各级官员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吏治腐败呈现出结构性、整体性腐败的严重状况。同时,由于腐败的形式、领域是在进行近代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因而吏治腐败又具有社会改革转型时期的特征。吏治腐败对清末新政危害很大,它阻碍了新政措施的推行,破坏了新政的预期效果,极大地削弱了民众的改革向心力。究其根源仍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衰朽的清政府虽然在面临危局时被迫选择了改革,但腐败之极的官僚队伍却无法积极履行改革者的职责,终使改革失败。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影响力度不断升级,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同样是政府与民众的利益冲突,有的演变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有的却控制在一定秩序范围内,很大程度上由于处理方式的不同。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视角入手,寻求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9.
智能经济发展异军突起,有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但不少人担心,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将会导致用工减少,失业率增加,亦或使岗位难度增加,自身无法胜任。因此,应引导民众认清经济、科技发展实际,努力适应变化,理性对待自己在就业上的焦虑情绪,有效缓解社会性就业焦虑情绪的扩大,实现智能经济发展,提高民众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时下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上市的举动在国内学术界和普通老百姓之中掀起了一个"贱卖国有商业银行"的争论。对此,乔新生撰文指出,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要想走出"不争论"的怪圈,必须在体制改革上作文章,必须增加改革的透明度,增加整个社会的透明度。很不幸的是,由于迈向民主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经济改革正陷入可怕的下沉螺旋:改革越是深入,反对之声就越大;反对之声越大,不争论的规定就越多;不争论的规定越多,民众的情绪就越激动;民众的情绪越激动,对改革的抗拒就越厉害;改革遭遇的阻力越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到那时,更多的中国民众将进一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国际社会也将从中得到更多合作共赢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2.
《人大建设》2010,(4):55-55
杨军近期在《南风窗》撰文认为,中国重启改革的核心是政治过程民主化。经济去国家化同样需要民主化辅佐。民主具有价值意义,也是社会治理的手段,即为不同的利益诉求提供一个制度化平台。民主化最根本的是民众对政治过程的参与,“政治过程”即民众就有关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包括对市场的干预进行辩论和协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嘉 《中国人大》2009,(21):8-8
转眼间司法改革已经断断续续走过了10个年头。但是取得的成效似乎并不令人满意。近期法院官员腐败案的屡屡曝光,令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度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4.
高剑 《小康》2004,(12):35-37
在古代的政治理念中,基层官员被称为“亲民之官”,是天下治安之关键。尽管在整个金字塔型的政权体系中,“亲民之官”处于最底层。但由于数量庞大,且直接面对民众,对民众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官贤则民先受其利。官不仁则民先受其苦”。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人大月刊》2009,(7):47-47
当我们的某些改革涉及官员自身的权益,而这些人又掌握着决定政策制订和政策走向的巨大权力时,问题就会变得异常艰难。这也是一些民众一再质疑的重要原因:为什么涉及普通民众的教育、医疗涨价以及管理收费等事项时,有些政府部门决策会如此果断、快速;而那些涉及官员自身特权、行政性审批、部门利益的改革又会如此艰难。  相似文献   

16.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14,(28):20-22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强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司法公正,而司法公正的实现.则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相关法学专家认为。在实现司法公正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在基础型因素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方面入手,同时要加速健全司法权分工配合制约机制和人民陪审员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进民众对司法活动的有序参与,逐步畅通和规范普通民众参与司法的途径,孕育司法民主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养老制度改革关系到每位民众的切身利益,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最终建立统一的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石。而进一步深化相关改革,建立起公平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仍需谋求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人大建设》2009,(12):55-55
《学习时报》近日刊发于建嵘的文章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相对和谐,就需要通过改革相关社会制度来使民众不抱怨。  相似文献   

19.
东日本大地震已过去一个多月,由于核危机的不确定性,让最美丽的樱花季节成为了日本最为苦痛的艰难时节。记得地震和海啸发生之初,日本民众处变不惊,秩序井然,大灾面前逃难的民众拥挤在街道人行路上鱼贯而行,自动让开汽车行道。灾变发生以后,行商坐贾也不趁机抬高物价,民众也不抢购食盐……日本国民的镇静和秩序曾经震撼和感动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06,(6):20-22
2006年5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对我国2005年5月~2006年5月间“生态小康”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05~2006年度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56.6分,尽管比上一年度的56分略有提升,但与民众日益高涨的环保热情和期望相比,“生态小康”前进的步伐过于缓慢而沉重。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广大民众对生态环境的现状非常焦虑,接踵而至的松花江污染、广东北江污染、沙尘暴等一系列问题更是令民众忧心忡忡,“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这个一级测评指标得分比上一年度下降了3.5分。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的环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