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个体应是集现代"道德人"和现代"政治人"为一体的现代价值人."政治人"是最基本的政治主体单元和最活跃的政治活动单位,是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道德人"是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的承担者,它是人的道德活动的人格化和道德主体的普遍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的统一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科学认识活动中来自主体本身的一个重要的定向因素。“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本文所要论述的“定向调节”,就是道德活动通过以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切身实际为目标,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所表现的指示性和审度性的作用。 一、道德掌握世界的理性特征及“定向调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额尔敦 《前沿》2005,(12):125-127
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是自发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法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从法律的角度看,一定道德是该阶级法律的渊源,法律是道德的表现形式。道德既是法律制定的基础,又是法治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面临新道德规范与市场经济配套,存在着原有的道德规范在新的条件下是否仍须遵守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健全规范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为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构建与诚信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邦辉  邓淼 《新重庆》2007,(4):47-48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是三的基础和前提。诚信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既是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前提.又是社会得以存在的道德基础:既保证个体的人与作为整体的社会之间相互融合.又保障社会秩序与经济活动的和谐运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诚信体系的建设具有极其蚕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德是规范个人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和谐的有效形式。要发挥道德的应有作用,必须确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道德标准。一、反映人的根本利益我们知道,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们之所以从事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活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即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离开了人的利益需要、特别是没有了经济利益的引导和驱使,人的行为就会因缺乏目标和动力而终止。道德是在人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而人的社会活动又时刻受着利益的支配。因此,我们在确定现实社会道德标准时,一定要…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法制化。市场经济又是道德经济,必须有道德的规范。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市场经济是德治产生的基础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道德的合理性是市场经济内在的本质特征。真正的德治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的经济体制,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经济规律的表现。道德和德治属于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范畴。作为体现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德治,是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前提、为基础的。马克思曾指出:…  相似文献   

7.
张丽红 《前沿》2013,(9):107-110
网络谣言的传播是一个过程,其中有众多的主体,包括造谣者、信谣者、传谣者和辟谣者等在发挥作用,这些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网络谣言的走向。因此,应对网络谣言必须在明晰其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主体及其作用的基础上作出。  相似文献   

8.
许斌龙 《求索》2007,(3):126-129
实践是一个通过工具、物质媒介与规范、认知等中介的相互作用机制而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身关系的有机系统。其中,物质媒介的互换活动、主体地位及权益的设定、人伦秩序的主观认知分别属于经济、伦理与道德范畴,三者共同构成实践的耦合系统结构。实践转型是主客体、主体间和主客观三重关系的整体变迁。是以主体间的人伦关系转型为起点。以经济关系的变迁为完成的过程性转型,同时也是一个始于人伦规范一物质媒介的建构,完成于物质工具和道德认知的进步,在一个新的水平上达到相互耦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并对社会经济关系又具有能动反作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与经济是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的。德治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生产力 ,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整序作用 ,可以为企业经营增加无形资产。探讨并发挥德治的经济意义 ,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自从康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认识是主体有选择的活动这一思想以来,选择性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上辩证地理解人的认识,更明确地揭示出选择性既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又是认识过程本身的特征。那么,主体是如何对信息做出选择的呢?选择的内在机制是什么?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令国外哲学家及心理学家大惑不解,也同时引起了国内哲学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