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俞明震其人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觚庵,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湖南。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奏调入台,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担任台湾布政使。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俞明震与台湾巡抚唐景嵩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  相似文献   

2.
自光绪二年(1876年),刑部侍郎袁保恒奏请“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的左宗棠再奏“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最终实现台湾建省——晚清台湾建省历程人们都非常熟悉,学界也有很好的研究。但人们并不清楚,清代前期曾有康熙六十年平台将领蓝鼎元“易台湾总兵而设提督”、雍正末年台湾知府沈起元“台湾道行巡抚职权”和乾隆二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金首倡台湾建省之议。  相似文献   

3.
李娟 《春秋》2009,(4):45-46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清代朝邑县(今属陕西省大荔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署山东盐运使,山东巡抚。光绪八年(1882年)调任户部尚书。光绪九年(1883年)充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晋协办大学士,光绪十一年(1885年)授东阁大学士。他为官40余年,建树颇多,  相似文献   

4.
光绪二十二年(1896)安徽巡抚邓华熙以及光绪二十八年(1902)安徽巡抚王之春向光绪皇帝所上的关于创办求是学堂和安徽大学堂的两份奏折,一直未能引起有关学者的重视。细微探讨和剖析这两份奏折.将有助于从源头上了解安徽大学在创办之初的原因及其艰辛历程,对更清晰地透视安徽教育和社会的近代化,当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陈宝箴,字右铭,生于1831年(道光十一年),江西义宁(今修水)人。举人出生,1894年(光绪二十年)任直隶布政使。1895年至1898年任湖南巡抚。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倡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并奏荐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佐新政。是第一个积极支持变法的清朝封疆大吏。受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名闻中外的历史学家。他一生矻矻于学,多有建树。晚年时虽然目盲肢残,仍坚持学术研究和著述,写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他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才思及坚韧的精神,在学林中有口皆碑,成为后代学人的楷模。 陈寅恪生于1890年,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陈三立是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曾任吏部主事。陈寅恪虽出身宦门之家,却丝  相似文献   

7.
台湾正式建省始于一八八五年,第一任台湾巡抚便是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人——刘铭传。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生于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1836年6月7日),卒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月12日)。刘铭传的一生,曾做过三件较大事情。早年,他闯荡乡里,杀土豪,劫富户,“扦法网”,成为官府追捕的  相似文献   

8.
台湾并入清帝国版图不久,便有建省之议。至光绪十一年左宗棠奏请台湾建省之前,已有蓝鼎元"易台湾总兵而设提督"、沈起元"台湾道行巡抚职权"、袁保恒"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以及吴金首倡台湾建省之议。早期建省主张之不果,折射出时人对台湾的认识程度及不同的治台理念。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5,(19)
<正>刘铭传,1836年9月7日(道光十六年生),1896年1月12日(光绪二十二年)逝世。安徽肥西人,字省三,号大潜山人。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大清帝国重新启用淮军将领刘铭传,派其以福建巡抚身份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到台后积极整备岸防,曾一度击退登陆基隆的法军。中法战争落幕后,大清帝国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命为台湾首任巡抚。在台期间,他除建设多处炮台、兵工厂等近代化军备外,还推行多项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最初的台湾铁路(初期仅大稻埕到锡口段完工通车)、福州和沪尾(今新北市淡水区)间的海底电缆,  相似文献   

10.
<正>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生于顺治八年(1651),卒于雍正三年(1725),河南仪封(今兰考)人,清朝大臣、著名理学家。张伯行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等职,为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张伯行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光绪初年,从祀文庙。张伯行为官二十余载,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  相似文献   

11.
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刘铭传作为首任巡抚,担负着台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建设的繁重任务,而这些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支出。台湾建省前每年财政收入只有九十万两,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谋求财政自立,刘铭传采取了一  相似文献   

12.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卒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曾遍游西北、东南各省。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于长沙,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  相似文献   

13.
王先谦与历史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先谦(1842——1918)字益吾,号葵园,室名虚受堂,辛亥革命后署名遯,湖南长沙人。清同治四年(1865)通籍京师后,授国史馆编修,充翰林院侍读,补国子监祭洒,先后典试云南、江西、浙江,两充分试同考官,简放江苏学政。光绪十五年(1889)三月归里后,主讲于思贤讲舍、城南、岳麓书院,还任师范馆长、学务公所议长、铁路局名誉总理、省咨议局会办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巡抚岑春媗将他《尚书孔传参正》、《汉书补注》、《日本源流考》和《荀子集解》奏进,朝廷赏以内阁学士衔。 通观其一生,政治上确有污点,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反对康梁变法和以清室遗老终,但  相似文献   

14.
杨志文 《前进》2016,(1):59-61
正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箕山,又号朴园。山西大同浑源人。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粮盐道、开归陈许兵备道、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护理河南巡抚,道光十五年(1835)任河东河道总督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军务,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病故于治河工地。因治理黄河有功、办事实心,道光帝赐谥"恭勤"。民族英雄林则徐为其撰写了墓志铭。《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把家风列入党员领  相似文献   

15.
杨曙明 《春秋》2015,(2):51-53
大明湖畔有个祭祀曾巩的南丰祠,而此南丰祠却非历史上再早的那个南丰祠。再早的南丰祠在上个世纪50年代坍塌后,不知是何人的馊主意,整修时竟然将祭祀张曜的张公祠改为南丰祠。曾占张祠,说来实在不应该。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张曜对民族、为济南做出的贡献并不亚于曾巩。张曜,字朗斋,号亮臣,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原籍浙江钱塘,寄籍顺天大兴,少年时代寓居吴江黎里镇,而后在河南固始县从兴办团练步人仕途,官至山东巡抚任,死后谥号勤果,加尚书衔。  相似文献   

16.
杨志文 《前进》2015,(1):51-52
<正>担当,古今之意相通。清代山西大同浑源籍能臣廉吏栗毓美所坚守的担当之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今天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箕山,又号朴园。嘉庆七年(1802)朝考二等第二名,以知县用分发河南,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粮盐道、开归陈许兵备道、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护理河南巡抚、河东河道总督。他为官38年,不仅是一名廉吏,更是一名能  相似文献   

17.
清乾隆二年(1737年),侍郎吴金提出台湾建省之议,在朝中并未引起太大反响并很快被否决。然而,这是史籍对台湾建省最早的记载,也是当时有识之士对台湾的思考。此后,这一议题被不断提出并以不同方式实践。嘉庆十一年(1806年),将军、总督、巡抚及水陆两提督巡查台湾;光绪元年(1875年),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确立,台湾建省再次提出及正式设省。这是清政府对台湾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台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春秋》2015,(2):65
由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整理的宣统版《山东通志》完成影印工作,正式出版发行。该志主要有六个特点:一是出自名家。山东巡抚张曜、杨士骧等前后苦心经营,耗费著名学者孙葆田半生心血,集数十位晚清著名学者智慧。二是历经坎坷。光绪十六年(1890年)设局修纂,宣统三年(1911年)修成,耗时达20年,江苏、浙江等文化大省都没能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变局中修成本省通志。三是背景特殊。该志历经甲午战争、戊戌变  相似文献   

19.
"公之德兮,水盈豫州之泽兮.公之神兮,呵护豫州之民兮.公乎其来兮,天上狂澜须回兮.公平其去兮,盖莫不如泣而慕兮."这是当年老百姓在栗大王庙祭祀栗毓美所唱迎神送神曲中的唱词,表达了对栗毓美深深的怀念之情. 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箕山,又号朴园.山西大同浑源人.在河南、湖北等地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粮盐道、开归陈许兵备道、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护理巡抚、河东河道总督.因他一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不畏权势、体察民情和治理黄河有功,道光帝赐谥"恭勤".  相似文献   

20.
肥城大刀会怒杀英国传教士卜克斯(S.M.Brooks)一事,史称“肥城教案”。关于“肥城教案”,《中国近代史词典》注释:“1899年12月29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六日)英国传教士卜克斯,由泰安返回平阴,30日途经肥城县境,当地农民孟光文等数人,以近来教民欺压平民,疑系洋人主使,拦阻路过的卜克斯,发生冲突,后将卜克斯捆绑,次日(三十一日)杀死。新任山东巡抚袁世凯逮捕孟光文等5人,3人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