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锦 《思想战线》2013,(Z1):22-24
边疆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除具有影响本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社会和谐等群体性事件的共性外,还具有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等方面的特殊性影响。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不可忽视其中的民族因素。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中的民族因素及其影响情况,对解决和阻断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民族和宗教等因素,是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地。文章对西部民族地区近年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归类分析,试图找出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为政府应对各种群体性事件,并有效开展公共危机管理提出可供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浅谈因经济犯罪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艳 《公安学刊》2010,(3):62-65
非法集资、非法传销、合同诈骗、职务侵占等经济犯罪因严重侵害众多群众的利益,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加强此类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可从建立情报预警信息网络体系、提高经侦民警侦办案件能力、依靠公安机关和社会各种力量建立预控机制等方面设计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具有事件参与者的多元性、事件参与者的目的性、事件发生时间和空间的特定性、事件规模的扩张性、事件后果的危害性等基本特征。根据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影响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形势及特点,与民族、宗教问题有关的群体性事件可分为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大类。其发生受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治理创新主体的政府既是国家实现善治的有力推手,也是包括民族群体性事件在内的各类群体事件的重要根源。从政府根源来看,民族群体性事件可分为诱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和原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两大类。相应地,其预防和治理路径也有两种选择:一是官员能力治理,即通过提升政府官员的"认知—优先处置—动员"能力,以减少诱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二是社会风险治理,即通过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政策—结构—制度—价值"风险追问,推动相应环节的调整、优化、变革与重塑,来降低原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未来,只有从以往相对偏重于政府官员能力治理向两种治理并重的转变,才有望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范和治理。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冲突不断。特别是发生在边境地区的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又对国家主权、领土安全及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损害。与一般群体性事件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性事件具有敏感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等特征,其成因复杂,已成为影响边境地区乃至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边境地区产生民族和宗教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处置原则和对策予以重视,以促进和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群体性事件频发,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民族地区的群体事件除具有一般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普遍特征外,还具有盲从性强、政治性强的特点。对于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要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尤其要从法律的角度去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保障社会稳定,推动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对群体性事件本身的认识是否全面、准确,直接关系到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理。本文分别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由来、群体性事件与突发事件的区别以及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基础等多个角度,提供了认识和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新视野,进而提出“新群体性事件观”,这无论在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还是现实治理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释了我国九十年代以来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演变,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依据和原则,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理念,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技战术,以及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边境群体性事件受政治、经济、民族、地域等因素影响,具有区别于一般性群体性事件的特性。在其应急管理中较一般群体性事件凸显出了预警信息收集困难、应急反应时间紧迫、应急处置复杂等多种特征。公安边防派出所是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其为主体研究边境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对于促进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公安边防派出所在应急处置边境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还存在着预警机制滞后、协调机制不健全以及法制建设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强化群众基础、加强部门配合,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法制等一系列方法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边境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1.
郝其宏 《电子政务》2013,(11):29-35
针对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现实群体性事件交织影响、交互发展的态势,使用比较法辨析两者的共同属性和不同之处,厘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避免认识模糊和对策混乱。现实群体性事件和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规模性、冲突性、集群性、制度外表达、人民内部矛盾等共同属性,在参与主体、引爆方式、动员手段、演化形态、事件后果、处置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其逻辑关系是群体性事件范畴之下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叶宏  张琳 《人民论坛》2014,(10):161-163
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对我国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威胁,也给我国国家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要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一项重要课题。文章探讨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并分析了群体性事件基本现状和特点,从外部环境、从众心态等方面探究群体性事件的衍生原因。  相似文献   

13.
何峻 《前沿》2006,(1):162-167
如何妥善处置逐年攀升的群体性事件,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检验和考验,解决群体性事件最有力、最稳定、最长效的机制就是法律机制。由于群体性事件性质的特殊性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决定了其处置办法不能仅仅依靠法律一条途径。要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下,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实现制度创新,提高“综合治理”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群体性事件剧增,对社会安定造成影响。要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从其自身具备的特点、发生的原因、以及防控对策入手进行分析。本文就分别从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三个方面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阐述。论文主要采用调查法,例证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而得出结论,进而有利于决策部门从实质上认识和把握群体性事件,有利于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对我国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威胁,也给我国国家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要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一项重要课题。文章探讨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并分析了群体性事件基本现状和特点,从外部环境、从众心态等方面探究群体性事件的衍生原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陆警方在法治化处置"骚乱性"群体性事件方面尚存在相关法律未成体系、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警方执法权力不足、党政机关领导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要制定应对"骚乱性"群体性事件的专门法律法规,明确细化应对"骚乱性"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完善、强化、保障处置"骚乱性"群体性事件的警察权力,以及党政机关依法行使处置"骚乱性"群体性事件的领导权,以规范、高效处置"骚乱性"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显雷 《公安研究》2001,(12):50-53,83
从法治的角度判断群体性事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要从合法与非法、违法性质及程度、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原因与表现等方面分析。法律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迅速、观点容易被激化、成员情绪容易被激发、"意见领袖"作用和区域性特点更加明显等特征。仅依靠技术手段难以预防和消解网络群体性事件。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网络信息员队伍;坚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9.
赵克 《学习与实践》2008,(4):136-139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社会运行机制的分析视角下,通过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和比较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发展运行机制可以看出,我国现代社会运行遵循的是单纯依靠经济发展作为社会控制力的唯一支撑的社会运行机制,这种社会运行机制所导致的我国社会结构性压力加重和社会控制力低下,是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根本原因。实现社会制度公正性、重建社会信仰体系和实行社会发展优先战略,是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顾建红 《前沿》2010,(1):159-162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而每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又都有着自身的不同成因。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目前群体性事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从社会利益失衡、社会不公平、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和失衡感、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与民主诉求渠道缺失、社会控制机制弱化、直接诱发因素等六个方面对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以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