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它构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限制了人才的流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正全面展开。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取消户籍管理,也并非无条件的开放户口。其最终是要实现户口的非物质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人口和土地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推进城镇化、乡村振兴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我国现行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为此需要深化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助于城乡融合发展和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和体制。  相似文献   

3.
近郊农村居民户籍制度改革与市民化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籍制度改革是统一城乡居民身份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民流动进城落户是主要实现途径之一。然而调查表明,由于城镇近郊农村独特的地缘特征,以农民主体流动进城的方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面临困境。依托现有城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在尊重民意的前提下,探索多元化的实现路径。对于近郊农民来说,应依托临近城镇帮扶,采取就地转化与主体流动并重的方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户籍制度作为我国公共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站在刘易斯拐点上,只有户籍制度成功转型,才能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真正实现和谐社会下的公平正义。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改革的原则、困难及其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户籍制度是我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制约了公民的迁徙自由,造成了公民身份的不平等,造成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分化,拉大了城乡贫富差距,出现人户分离的现象,不利于社会管理,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化进程。我国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尽快制定户籍法。  相似文献   

6.
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将达到1.3亿人。户籍理论问题研究专家刘宏斌说,问题不在于人口流动,而在于外围条件和制度如何适应人口流动的现状。不能用计划经济的观点来考察和预测市场经济下的变化。一句话:户籍制度的改革是一种创新,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户籍制度改革将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知识、智力、智慧创造条件,使人才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7.
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壁垒,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襄阳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国家现行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改革的主要经验、做法、教训以及完善措施,对各地推进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我国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要求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要克服户籍制度所存在的弊端,户籍制度改革应坚持几个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王喜梅 《人民论坛》2013,(10):35-37
城镇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将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现行户籍制度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点,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应把握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系,分析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及地方政府动力不足的制度原因,做好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政策调适,建立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快推进制度联动创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国各地要求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不断。虽然有些地方陆续进行了改革。但由于改革正处于试验阶段,户籍制度改革面临难题。其原因在于制度上的障碍、利益集团的博弈、资源上的匮乏、政策上的阻碍等。我国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公民身份的真正平等;注意改革的力度和顺序,在人事、教育、医疗等制度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剥离现行户籍制度的社会福利和其它社会功能,促进户籍管理的法制化,建立城乡统筹、行政控制和市场推进相结合的体现平等和实现迁徙自由的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11.
迁徙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上确认迁徙自由,是完善我国人权保障事业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需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迁徙自由的确立提供事实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迁徙自由提供动力,各种制度改革和社会变革为迁徙自由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国各地要求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不断,虽然有些地方陆续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改革正处于试验阶段,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着难点。原因在于制度上的障碍、利益集团的博弈、资源上的匮乏、政策上的阻碍等。我国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公民身份的真正平等,注意改革的力度和顺序,在人事、教育、医疗等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剥离现行户籍制度的社会福利和其他社会功能,促进户籍管理的法制化,建立城乡统筹、行政控制和市场推进相结合的体现平等和实现迁徙自由的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13.
城市流动学龄人口义务教育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学龄人口义务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机会不平等,这主要是基于人口流动移民化倾向和户籍制度、教育改革滞后而出现。为解决此问题,必须从教育系统内外着手,进行外部户籍制度改革和教育立法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分析对于正确把握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逐步解决发展生产力与僵化的户口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这一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矛盾,正确处理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保持社会稳定的关系,正确把握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设想对于探讨市场经济下的户籍制度,户籍管理职能的划分,建立政策调节与法律约束相结合的户籍管理机制等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商鞅变法时所建立的户籍制度是其农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对西周、春秋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户籍制度的基础。商鞅进行了两次户籍制度改革;第一次是公元前359年。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什伍连坐制度;改革立户办法,强迫居民建立一家一户的小家庭;改革户籍世袭制,实行按垦田和军功升降户籍的办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行农战政策。第二次是公元前350年。重点是进一步改革立户制度、变革社会风俗和改革宗法制。同时,也涉及到行政区划改革等问题。文章对商鞅这两次户籍改革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16.
农民社会流动对农村现代化影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持续的不间断的农民社会流动推动了户籍制度改革 ,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但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流动的农民在户籍制度改革面前驻足不前 ,这既反映了农民自身素质的缺陷 ,也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民进城吸纳能力的不足。我们认为 ,必须采取措施 ,引导农民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 ,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刘伟 《公安研究》2014,(2):33-36
科学稳步推进城镇化,保障农民工群体利益是关键一环,与之关联最为紧密的,即为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与城镇化推进节奏不同步,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阻碍了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结构以及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改革户籍制度是促进我国城镇化稳步推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科学促进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应当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弱化以户籍为牵引的利益分配作用;适当放宽户籍迁移政策,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人口增长与城镇各项基础建设协调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消除户籍制度对利益分配的影响;不断提升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水平,强化公安户籍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户改怎么改     
阮文广 《今日浙江》2014,(23):42-43
正如果说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曾经与乡土中国相得益彰,然而发展到当今时代,它显然已与流动中国不相匹配。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今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新一轮改革举措。领跑中的浙江"户改"浙江的户籍制度改革一直领跑全国各省(市)。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开展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小城镇户  相似文献   

19.
《前进》1994,(2)
我国将改革户籍制度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已确定新的总体思路:①取消户口按照商品粮为标准来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以居住地和职业来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员。②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③逐步实现居民身份证为主...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体制转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与劳动力流动空前活跃的形势面前,现行户籍制度特别是其中的迁移制度,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已很不适应。二十年来,国家虽做了一些改革,但迁移制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许多问题尤其是与迁移制度改革相关的政策问题仍值得探讨。  一、迁移制度改革及其局限  在计划经济时期,户籍制度演变的核心问题是日益严格地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焦点在于迁移制度改革,调整不合理的迁移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