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炜  靖博 《理论月刊》2010,(9):117-119
船舶碰撞损害赔偿是事故处理中的重要内容,法律确定不同的归责原则对当事人的利益有重大影响。在互有过失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处理中,各国法律确认了平分过失和比例过失两种不同的责任承担原则。为判定不同责任承担原则的合理性,借助博弈分析的方法,建立博弈模型,能够清楚地理解两种原则均能够对当事人预防碰撞事故发生产生激励作用,但平分过失原则激励强度更大。基于分析结果与立法趋势的差异,提出"公平与效率兼顾、公平优先"应成为处理法律问题的基准。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民法理论上,通说认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包括如下三项: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这三项归责原则是处理侵权纠纷的核心依据,但由于侵权纠纷纷繁复杂,如何适用归责原则成为实践中的难题。在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上,这一难题也困扰着审判人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对此,笔者以两个案例为线索,提出适用归责原则的不同情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食品安全法》只在第138条第3款中简单规定了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民事赔偿连带责任,对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法律责任主体地位、民事合同责任、民事侵权责任均未涉及,给行政执法和司法实务带来了难题。因此,要区分检验检测机构隶属于企业、政府和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时不同的主体地位及相应的法律关系;要突破合同的相对性,认定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与消费者之间有合同关系,并适用相应的赔偿原则,这主要基于检验检测机构的公信力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对于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侵权,应确立过错推定原则作为归责原则,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区分故意和过失,明确故意侵权将承担连带责任,而过失侵权只为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4.
唐永莉 《求索》2010,(8):151-153
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无过失责任原则,它是指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只要对他人造成损害,都应依法承担与之相关的民事责任。我国《侵权责任法》相对于《民法通则》,对无过错责任原则做出了不同的规定,这种不同实际上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强化。但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司法实践适用中,却仍存有可商榷之处。本文在借鉴国外有关无过错原则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无过错责任原则立法之相关问题,并为我国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立法模式及其相应的法律配套制度建设提出了若干有益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登记行为的性质、保障权利人利益角度出发,认为应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1条中的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认定为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同时,按产生错误登记的不同情形,不动产错误登记侵权责任形态应该被分为自己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按份责任。就归责原则而言,在解释论上对登记机构的归责仍应适用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但在立法论上该归责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中的过错推定规则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6.
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体系的重要内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适用何种原则,理论界争议一直较大,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运用侵权法归责原则的理论,回顾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通过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的缺陷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1,(10):89-89
魏振瀛在《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违反民事义务的性质决定了民事责任方式与归责原则。归责事由与归责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多种侵权责任方式,其归责事由与归责原则应当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赔偿损失一般适用过错责任,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适用过错推定责任或者无过错责任。恢复原状是赔偿损失的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8.
违法性可以作为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一部分而独立存在。应当容忍违法性判断中注意义务和过错判断中注意义务的重合,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确定行为人的侵权责任,使受害人得到更好的救济,在社会中公平地分配损失。在行为人直接侵害绝对权利的情况下,违法性的判断适用结果不法说,即权利的侵害直接征引不法性,此后依据注意义务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过错。而对于不作为侵权和间接侵权,要依据行为不法说来判断其违法性。  相似文献   

9.
姜淑明 《湖湘论坛》2004,17(6):74-75
一、归责原则概述民事责任的认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归责原则。归责原则就是归责的规则 ,是确定行为人的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 ,也是贯穿于整个民事责任制度并对责任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1 ] 。因此 ,归责是一个责任的判断过程 ,与责任的内涵不同 ,归责原则并不意味着责任的成立 ,而只是为责任的成立寻找根据 ,这种根据实际上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责任的成立与否 ,要看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责任的构成要件 ,而归责原则只是决定了责任构成要件上的差异。可以说 ,不同的归责原则的确定 ,对民事责任制度的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表现…  相似文献   

10.
二元式是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两层次就是侵权层面和责任认定层面。在侵权层面上对侵权行为的认定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在责任的层面即损害赔偿的承担上采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二元式两层次归责原则有强大的理由作为支撑,在未来的知识产权侵权实践中可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侵权责任法》是侵权责任的专门法律规范,归责原则是其核心和灵魂。在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和公平责任等归责原则多元化状况下,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法归责原则的本质,只有坚持过错责任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为自由。过错责任的确立有利于侵权行为的预防和促进行为自由。过错责任原则在侵权法中具核心地位,无过错责任面临式微和分离的状况。我国侵权法采取私法自由的立场,旨在保护行为自由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2.
侵权法归责体系建立在归责原则的基础上,归责原则的区分则建立在归责基础的区分之上。过错责任概念直接说明了责任基础在于过错,而无过错责任概念只表明责任基础不是过错,但并未揭示责任的基础。损害(或法益侵害)是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前提而不是归责基础。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基础在于异常风险注意义务之违反。异常风险注意义务违反的标准并非一般理性人标准,而是特别标准。  相似文献   

13.
刑事责任归责原则体系是指刑事责任各归责原则 所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统结构。我国刑事责任归 责原则体系应为二元归责体系,既包括罪过责任原则,也包 括严格责任原则。罪过责任指在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时,除了要有危害结果外,还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罪过, “无罪过则无犯罪”。严格责任,作为罪过责任的例外,不同 于复合罪过与客观归罪,是指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尽管 其主观罪过形式不明确,但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 对此亦要承担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4.
儿童模仿影视作品相关情节造成他人或自己伤害,影视作品的制片人是否承担侵权责任,应采取"两分法"分析:在媒体发布的信息涉及表达自由时,适用宪法有关表达自由的归责原则;在不涉及表达自由时,援引民法侵权责任之归责原则。媒体发布受宪法保护的暴力或危险信息时,其归责原则采取"煽动标准";媒体发布非商业性信息时,采取"实际恶意标准";媒体发布"商业性"信息时,援引"过错责任"原则;媒体发布"不受宪法保护的信息"时,适用"严格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5.
违反一般安全注意义务,就要依照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追究行为人责任。具体责任的认定,则要符合严格责任的构成要件,即: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损害事实和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史舒畅 《民主与法制》2010,(Z1):152-153
归责原则在侵权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整个侵权法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当事人之间责任归属问题,而归责原则正是确定侵权民事责任的依据。在我国民法学界,已经形成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理论主要有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方面目前实行的过失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按照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比例来确定损害赔偿比例并不合理 ,应实行无过失责任的归责原则 ,并应依多种因素来确定损害赔偿比例。  相似文献   

18.
试论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才斌  王华 《前沿》2005,(7):151-154
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应当针对具体的责任形式而定,知识产权的物权保护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债权保护则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公平责任原则为补充。  相似文献   

19.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在民事责任的归属与承担方面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本准则。归责原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的,它经历了结果原则阶段、过错责任原则阶段和无过错责任原则阶段。根据不同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可以分为三类: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不履行其它民事义务的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20.
阳雪雅 《求索》2012,(1):167-169,28
侵权责任法中的连带责任有限制适用的规定。从共同侵权的界定标准来看,侵权责任法采用了主观说。理论上主观说比客观说更符合逻辑,主观说比折衷说更明晰,狭义主观说比广义主观说更明确。就高度危险物所有权人的连带责任适用情况看,侵权责任法未适用无过错的归责原则,但是所有权人在他人合法占有情形下相较于他人非法占有情形下具有较高程度的可归责性,归责原则应更严格,侵权责任法未体现该种变化。从教唆帮助民事行为能力欠缺主体的情形看,监护人承担了过错范围内的按份责任,但是侵权责任法未区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两种情形。就数人实施环境侵权看,应对环境侵权进一步类型化,连带责任适用可以更多考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