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显示屏。2018年中国网络空间正在走向清朗,承载网络舆情典型性、极化性的网络流行语正在理性前行。网络流行语发声者有着理性表达,网络流行语演绎者有着理性延展,网络流行语评判者有着理性倡导,我们要继续关注、大力弘扬网络流行语的理性走向,担当起引导网络流行语理性走向的责任,使之在网络舆论空间发挥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各地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积极探索议题式活动型教学开展,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淡化教学内容内在逻辑的建构,结构化教学内容逻辑不顺畅;情境创设浮于表面,缺乏逻辑建构,影响活动深度;序列化的活动逻辑与中心议题应答的逻辑不吻合,致使中心议题形同虚设,等等。为此,笔者认为议题式活动型教学应注重知识逻辑、情境逻辑和活动逻辑的建构,由此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要求。  相似文献   

3.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意蕴在于整合社会观念、化解社会冲突。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围堵和市场逐利逻辑的驱动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风险源于日常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冲动、网络信息覆盖的操纵性、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问题、中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等多重因素的纵横交错。理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品质、批判性重构网络信息和网络流行语、关注并积极回应中国议题、坚持与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网络次生舆情具有后发性、关联性、内在性、情绪化等特征,并且深刻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价值倾向等,可能会弱化主流话语的影响力、形成偏激的社会心态、导致社会情绪过度宣泄等,这些会给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应当引导公众正确进行网络表达,健全网络次生舆情监管机制,建构健康的网络舆论场,推动网络次生舆情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安徽大学举行的第二届“舆情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网络政治、网络舆情、政府形象建构、城市治理等四方面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流行语是一种传播结果,它是对既有传播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一种在原有传播效果基础上的信息再生产和再传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流行语不仅能折射社会风尚、社会价值乃至文化心态,而且具有国际政治建构功能、国家政策建构功能、社会建构功能以及语言建构功能等。  相似文献   

7.
李艳红 《前沿》2014,(7):192-193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青年文化的建构方式及意义表征发生着变化。网络流行语以其草根性、先锋性、自由性,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青年文化具有的自嘲式的迷茫、颠覆式的叛逆、娱乐式的宣泄、反讽式的渴望等特征。透过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到面对青年文化,需要科学对待、积极引导、发挥各方面合力,推动其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徐厌平  邵梦洁 《求索》2013,(11):250-252
网络舆情危机及应对是各界关注的公共治理议题。本文对近10年来发表在CSSCI上的170篇网络舆情类学术论文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近年来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研究关注度增强趋势明显,拥有一批高质量的研究队伍,形成了若干研究团队;但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不足,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网络舆情技术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应对研究的整合不够。此外,还应加强范式学习、引鉴和创新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诸多突发事件在网络的参与下演变成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的“草根性”使得每个普通网民能够参与到各项社会议题中,从而形成网络舆情。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通过作用于非常规突发事件所涉及到的媒体、政府、相关组织机构、网民和事件主人公五大主体,来实现对整个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从理念到教学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尝试议题式教学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度反思。当前实施议题式教学的关键问题,在于围绕课标所列的"核心议题"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这就需要建构议题与课题、话题、问题、主题的内在关联,从而拓展和丰富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语往往与社会重大公共事件相伴相生,折射出深刻的社会背景,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状况,对网络舆论的走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流行语具有触发性、速成性、反讽性、易煽动性和短暂性等特征,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效应。公安机关作为代表国家行使公安职权和履行公安职责的国家机关,应积极关注网络流行语的动态,把握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特点及产生发展规律,切实转变工作方式,畅通公众沟通渠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2.
议题公示好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每年都要审议多个议题 ,为增强审议效果 ,防止审议流于形式 ,走过场 ,议题在审议前实行公示好。一是可以增强审议透明度 ,便于群众清楚人大要干什么 ,在干什么 ,干了什么 ,所干工作是否与社会的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同时也便于群众事先清楚 ,事中监督 ,事后明白。二是便于拓宽议题与群众的接触面 ,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 ,集思广益 ,促进工作。三是可以更多地了解群众对议题牵涉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审议的针对性 ,促使这些部门增强服务职能 ,改进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水平 ,推动部门职能化和行风建设。四是会…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网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服务,也带来了网络舆情的连锁反应。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提高,是应对当前复杂网络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辅导员对网络舆情关注不及时、不准确,网络舆情处理中职责不明、能力欠佳,大学生网络引导机制不完善、缺乏准确的网络舆情预警技术支持等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因此,文章提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能力、网络舆情的调查研究能力、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能力、部门沟通与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能力、舆情引导的决策判断与落实能力五个策略,旨在提高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然而网络舆情因其自身具有的迅速性、突发性等特点,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谁来监管网络舆情、监管由谁发布的什么样的网络舆情、如何监管网络舆情,业已成为网络舆情监管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研究网络舆情的监管主体客体及方法出发,阐述国内外网络舆情的监管主体客体及方法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网络舆情监管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思想政治学科变革的两大亮点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和基于活动型的教学方式。活动型教学方式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而议题式教学是活动型课程的有效探索。高中政治学科应通过议题引入、情境创设、案例分析等促进"课程内容活动化",使其具有学科知识传递功能的同时,更具有架构课堂与社会、知识与生活、学生与公民的桥梁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张宁 《思想战线》2007,33(5):85-88
政府新闻发言是一种议题传播管理行为。这种议题管理包括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传播过程中的议题设置、议题培养和议题引导等多种传播管理行为。政府新闻发言在公共危机事件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实现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管理。积极有效的政府新闻发言体现了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机关应该承担的公共信息告知、保证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知情权、稳定社会、引导社会舆论、强化社会管理等职能。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给社会管理和政府治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引导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的必备技能并反映了政府治理水平。网络舆情的产生和演变是舆情事件、网络空间、网民和政府等要素互动和博弈的结果,其传播过程一般历经形成期、扩散期、爆发期和消散期,其演进受到多种助推因素的影响。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畅通官民互动的网络沟通机制,构建媒体联动格局,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引导网络舆情的协同模式,积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政策分析的阶段论中,公共政策议题选定是社会问题走向政府议程的关键环节.R·科布和C·埃尔德在区分了不同政策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政策议题选定策略-扩散议题战略:通过以适当的界定议题为基础,并积极利用象征和大众媒体来使议题扩散从而进入政府议程;该种战略与参与式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为我们在公共政策议题选定中如何确保公共政策之公平与正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实践上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端 《传承》2015,(1):86-87
社会转型带来利益格局变化,加剧了社会冲突。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社会冲突的内容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随时可能引发网络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自身特性、社会群体参与度的提高、一些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管理缺位等都是社会冲突诱发网络危机的主要原因。研究社会冲突与网络危机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