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人布朗温·莱斯托“谁来养活中国”一语,将中国的人口膨胀和21世纪世界性粮荒联系起来。继而,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谈谈中国的农业》一文中,也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试图在18世纪的农业基础上养活21世纪的工业劳动力”。因此,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已是关系到中国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问题,也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小农经济的劳动投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中国小农经济的劳动投入问题可借助生产函数,即分析小农生产以厂商生产作参考。黄宗智“过密化”假设明显是自相矛盾的。与中国小农经济的劳动投入有直接关系的,主要是:“木桶效应”原理;最优劳动投入受农产品价格、地租率(或农税率)和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影响;单位土地上有一个最佳劳动力投入量和一个最大劳动力投入量;用劳动力的数量还是劳动时间作为分析标量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劳动力虽然成功地实现了 1亿多人的转移 ,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但随着WTO的来临和产业结构的根本调整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势不容乐观 ,在未来的十年中 ,我们仍面临着约 2亿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巨大压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面临着许多的障碍 ,这些障碍阻碍了农业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也在阻挡着中国经济前进的步伐。本文仅就未来十年内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障碍作一探讨。一、政策体制因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按照“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 ,通过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这…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有了长足发展,其积极效果举世公认,不容置疑。许多学者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从转移的过程、原因、经验、问题、特点、规律、速度、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文拟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的角度,通过分析现行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双重”效应,揭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动因,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邓小平同志讲过“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因此,当前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迫切问题,推动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就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自然也应该是我们人民政协在参政议政上需要优先考虑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人们常常讲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问题,一是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问题。但是,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即引导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跨地区有序流动的问题。如果说,解决前两大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两项  相似文献   

6.
鉴于“三农”问题重要,更鉴于“三农”问题众说纷纭,作者认为仅靠“优农扶贫”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小生产农业体制下“让农民富裕起来”,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集体化”是比小生产农业更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能再重复小农经济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封建主义,正是中国“三农”问题症结所在和长期没法解决的根源因此“三农”问题的出路是:进行农业生产体制改革,从传统小生产农业转变为以深度分工协作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农业;消化农民阶级,即随着城市化,农民进城以及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农民阶级逐渐消亡,代之以占人口5%左右的农业工人,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较大幅度的提高,“离土”的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走的是把农村过剩劳动力吸收在大城市的路子。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三亿劳动力)的大国,这样的路子很难走得通。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过剩劳动力,不能离乡进城,必须仍然留在农村从事  相似文献   

8.
<正> “8亿农民”是指农业劳动力吗?目前我国乡村农业劳动力只有3亿多,加上市镇的农业劳动力也不过4亿多;是指乡村总人口吗?1986年底我国乡村总人口约6.2亿。尽管近几年来,由于新批准的建制市、镇较多,人为地使一部分乡村人口转变为市、镇人口,也只有几千万。自60年代以来,我国  相似文献   

9.
<正> 一、传统就业制度与经济运行概括起来说,传统的就业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就业政策的选择和基本目标是“广就业”或“多就业”。国家要保证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就业,不允许有失业现象的存在。第二,劳动力资源配置采取“计划分配”的形式。国家通过劳动人事部门直接把劳动者分配给各生产部门或企业,企业只能吸纳劳动力,不能辞退和解雇劳动力,也不能根据自己对劳动力的需求,自行招收工人。第三,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从而劳动者缺乏择业的自由。就大多数劳动者而言,常常是一次分配定终身。个人能否改变职业,要不要改变职业,不是劳动者个人的事情,如果需要他一生只能在一个地方从事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0.
常明明 《求索》2008,(6):201-203
本文利用系统的档案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分别就农业劳动力的耕作能力和主要农作物亩需工量两方面,对20世纪50年代前期鄂、湘、赣三省农业劳动力的供需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理论估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农业劳动力的潜在性剩余率在25—45%之间,季节性剩余率在6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城市化的发展来逐步得到转移的。但在建国初期,由于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阻碍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制度安排。当前,中国“三农”问题日趋突出,与历史积累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于瀚  肖玲诺 《人民论坛》2013,(12):93-95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要素发生了演变:劳动力人口由“无限供给”转向“有限供给”、成本由过度低廉转向合理提高、劳动力结构由以纯农业劳动者为主体转向以技术工人为主体,这给加工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为此,应增加加工贸易的知识要素投入,提高加工贸易综合竞争优势,鼓励加工贸易由以东部沿海为主向内陆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2.
长治市和中国五百强企业潞安集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号召,共同创办了长治中国农民培训学院。长治中国农民培训学院自2005年创办以来,按照长治市委市政府和潞安集团的要求,以城乡劳动力大培训、大转移为目的,以“培训支农,技能反哺”为手段,秉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办学宗旨和“技能改变命运,培训提升素质”的办学理念,采用德国“双元制”教学和“世界工厂”实习就业的培训模式,强化“学会一门技能,播种一份希望;培训一名技工,带动全家小康”的教学思想。截至目前,长治中国农民培训学院已先后向北京、天津、南京、长治、广州、太原等城市转移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三期521人,转移就业率达90%以上,为长治地区十三个县市区农民脱贫致富打开了进入之门,真正将农民培训办成了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党心工程、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强 《新东方》2006,(11):41-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而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则是拓展农民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人主张主要靠工业扩大、城市扩容来吸纳和消化的路子;有人认为要通过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本文拟就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剩余是相对剩余我国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每年均有大量劳动力外流,甚至出现“民工潮”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农村已出现了大量绝…  相似文献   

14.
理性中国     
<正> “理性中国”这四个字,是我在与一位经济界的朋友谈话时脱口而出的。当时,我们正在热烈讨论有关“资本利润”和“知识利润”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较认同“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的“知识工作者将形成最大的劳动团体,并成为创造财富的主力。每家企业的成败,甚至存亡,将越来越靠知识劳动力的表现而定”的观点。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开始步人“知识利润”时代,换言之,中国已经把知识认作为一种重要资本。中国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进而再到知识经济时代(当然,对于中国,这才刚刚开始)——中国正以非凡的发展速度,融入到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5.
试论政府对农业劳动力的引导丁绪欢·刘为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初步建立和进一步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就业机制将逐步为市场导向配置劳动力机制所取代。长期以来限制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局面被打破了,这给几千年来固守土地的中国农民以极大的吸引力。再由于现代...  相似文献   

16.
王百平 《人大研究》2005,(6):F004-F004
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处于巨变和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目前有诸多不和谐问题,如经济循环不畅、阶层矛盾加剧、政务摩擦不断、区域关系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追究根源,这些现象又都与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发展滞后如影随形地纠缠在一起。因此,“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最具根本性、最有决定性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也是最棘手、最难解决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的发展滞后,农民占我国国民大多数的现实,决定了“三农”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更具有基础性和连锁反应性的特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的根本举措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农民就业,一是农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外出务工经商。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2046万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在70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富余劳动力300多万人。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大、农民贫困是最基本的省情。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观念、资本、技术、产品销路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我省依靠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增长。农业依然是我省农民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全省7300多万亩耕地,60%多是山地和旱地,人均3.5亩,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或与国际市场价格持平,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再提高,要依靠农业富裕,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品种结构和质量向优质、专用、多样化发展,这种建立在土地种养之上的结构调整尽管是十分有效的,但同时也是比较有限的;二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上的规模化,这是农业成为真正赚钱产业的惟一出路。因此,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整体上将是一个递减过程。所以,农村劳动力只有进城务工,走转移这条路子,才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快、最直接、最见成效的办法。2004年我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24.25万人(次),约140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64.40亿元,为农业人口人均增收31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40元的六分之一。劳务输转已切实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劳务经济。一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非农化过程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省部分地区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但人民群众生活稳定,未出现大批外出讨饭的现象,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劳务输转发挥了作用,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的十大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会使中国获得很大的效率收益。2.由于中国极少的人均耕地量,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将持续减弱。3上述效率收益并不是在部门间平均分配的,因此,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较大的经济结构调整。4.结构调整必然带来相应的调整成本。5.“多纤维协定”配额的取消和全球纺织品市场的开放,对于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6.农业和汽车部门是两个主要由于中国加入WTO而受到较大冲击的部门。7.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农业部门的冲击,在2O05年,虽有部分农业劳动力可转移到其他部门,农…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淮安视察指导工作时也指示:“要跳出农村发展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民发展农民。”淮安作为农业大市,有384万农业人口,120万人从事种植业,2002年农民从种植业获得的人均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农业比较效益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是当前农村经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及其发展进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循着自身的轨迹向前发展 ,特别是随着中国“入世” ,农业产业化进程表现出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 ,集中表现在“入世”加快了市场化进程 ,促进了市场农业的形成 ;“入世”使国内竞争国际化 ,促进了规模农业的形成 ;“入世”加快了高新技术的引进 ,促进了科技农业的形成。总之 ,“入世”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20.
俞祖彭委员:“三农”出路在于农业迈向“第二个飞跃”三大难题早在1990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指出,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承包制,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无奈现实中一直存在着承包地使用权难流转、过剩劳动力难转移和规模经营领头人难生成等三大难题,致使农业“第二个飞跃”在“第一个飞跃”过去20多年仍依稀难觅。我们近期在农村调研,发现安徽省宿州市农户的500亩转包地,实行统一耕、种、管、收,效益大增,农民满意,不失为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