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马开轩 《人民论坛》2012,(23):54-55
目前,国内关于新闻报道权如何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进行制衡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从权利冲突舍其轻的一般原理出发,文章剖析了新闻报道权优先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理基础,解析了新闻报道权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制衡,这种制衡应仅限于与公共利益、公众兴趣有关的部分,并且不同类型的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的范围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学界大多主张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当受到更多的限制,理论依据主要有公共利益说、满足公众合理兴趣说、利益衡量分析说、舆论监督权说(知情权说)、自我牺牲说(同意说)。这些学说都无法为限制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提供周全的解释。从自然人人格平等、人的尊严平等、私权保护平等的角度出发,应当取消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的区分,他们的隐私权应当受到法律同样的保护或限制。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权利冲突中选择限制公众人物名誉权,不仅满足公众知情权,也保障了公共利益和舆论监督。由于我国关于公众人物名誉侵权方面立法的缺失,造成司法实践过度保护公众人物名誉权现象。明确界定公众人物概念,合理使用国外相关原则,完善侵权抗辩体系,对改变现状和限制保护公众人物名誉权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蒙晓阳 《求索》2013,(3):182-184
针对当前业界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理解误区,阐析中国公众人物隐私权受限程度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在此基础上明确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受限依据并总结出媒体报道公众人物隐私的四项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5.
3.6亿的中国彩王产生后,其是否存在造假,网民质疑不断,甚至以公众知情权为由提出公开中奖者个人信息的要求。公众知情权应当保障,但隐私权同样不受没有正当理由的侵犯。彩票发行程序出现问题,可以要求完善程序;监管出现漏洞,可以对于监管体制进行整改;没有必要让个体中奖者公开隐私。这不仅是权利问题,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人性尊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制衡机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兴利 《求索》2007,(10):104-106
公众人物的产生与大众传媒相关,其核心因素是公共利益。公众人物名誉权制衡的逻辑前提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分。对名誉权的保护.在私人领域相对强,在公共领域相对较弱。公众人物名誉权制衡的基本价值为:当公众人物的具体行为与公共利益无任何关联时.名誉权应受到平等保护;但其具体行为与公共利益有一定关联时,名誉权应受到严格限制,其程度与该具体行为和公共利益的关联程度的高低成正向关系。公众人物名誉权制衡的主要内容为过错程度、举证责任、赔偿范围与普通人之不同。公众人物名誉权纠纷案件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公众人物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节省有限的社会资源,追求福利最大化的社会公平结果,占用受众关注力的公众人物私隐自然少于一般民众,其隐私权的界定范围应在其私隐信息暴露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的均衡点处。但大众无可预测的态度反应和心理预期为这一结论提出了操作上的不可行性。因此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无须社会配置以法律上的制度性保护,公众人物可通过媒体、受众反应等信息自由市场竞争的方式维护自己正常的私隐信息,也可通过名誉权同隐私权的衔接,保障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所谓隐私权,就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权利,又称个人生活秘密权。 我国公民享有隐私权,并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隐私权这一概 念起源于 美国法理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所著《私生活秘密权》文中。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制定了保护隐私权的法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 对隐 私 权 加 以 法律 保 护 。1948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 12 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我国《宪法》第 38 条至 40 条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学生隐私权及其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隐私权因权利主体的不同,在内涵上也存在差别。高校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主体,在高校行政管理权和高校知情权的双重制约下,其隐私权往往得不到合理的保护。为了加强对高校学生隐私权的保护,本文首先界定了高校学生隐私权的概念、客体及其权利行使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高校学生隐私权进行保护的必要性,然后从立法、司法、用法及管理理念等方面对高校学生隐私权的保护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公民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据了解,全国各地法院受理的因公民隐私权受侵犯而引起的损害赔偿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隐私权纠纷增多的原因在于许多人对公民的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许多人对何谓隐私、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不甚了解,以致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犯而不知道保护,或不知觉地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还不知是违法。隐私,并不是有的人所理解的就是见不得人的东西,它是指公民私人生活的秘密,包括个人的人体秘密、性关系秘密以及其他生活情报。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