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执行监督做为当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改革创新和工作延伸,在我国对民事执行监督立法还不完善的今天,在实践中对法院执行难、执行乱起到了积极的制约和缓解作用。笔者结合近年来民事执行监督的探索和实践,就建立民事执行监督检察权运行机制谈谈粗浅认识,旨在加快立法进程,确保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人民法院调解、裁定、判决的民商事案件“执行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对此,长宁区人大常委会把有效解决法院“执行难”问题作为执法监督工作的重点,加大监督力度,督促、支持法院破解“执行难”难题,推进法院执行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近期,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法院根据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积极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有效途径,着力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8年,该院共执结各类案件1959件,  相似文献   

4.
由于没有一部单独且系统的法律,我国民事执行程序中的送达一直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送达作为程序正义的重要体现,贯穿于法院执行工作的始终。但是,由于社会管理制度不完善、有效制裁措施不明确和执行机制运行不顺畅,"送达难"问题普遍存在。深入剖析司法实践中"送达难"的成因,从立法、制度、社会管理等层面解决民事执行程序中的"送达难"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法官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质量有了较大提升,“裁判不公”已不再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要话题,而民事案件的“执行难”问题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量的执行案件日积月累,不断增多,给“公正司法”和“规范执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虽然全国各级法院都采取了各种应变措施。但终究只是些权宜之计,并未从源头上遏制住执行案件急剧增长的势头。现在“执行难”问题已成为损害“公正与效率”的一大社会顽症。党的十六大把“执行难”问题提到全国人民面前,不少代表一致呼吁大力解决“执行难”,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认为造成“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一部统一的民事执行法,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执行难"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执行难问题的长期存在,无疑对我国依法治国,树立法律权威,建设和谐社会进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今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经过认真研判和广泛征求意见后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各项执行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确保在两到三年期限内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任务,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两到三年期限内基本解决执行难的问题,沙县法院能完成吗?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问题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的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连城县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将法院清理执行积案工作列为重点监督议题,先后5次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6次专题调研,有效推进了“执行难”积案的清理工作,化解了一批“执行难”案件。  相似文献   

8.
警惕“法治割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 《人大建设》2004,(3):23-24
近年来,法院执行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了司法工作中的痼疾,这里除了行政的地方保护之外。司法的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现象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形成了“法治割据”的局面、“法治割据”的实质,就是司法权力地方化。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央的权威和国家法律的尊严,据调查,相当多的法院认为,凡是跨区域的案件委托外地执行的。一般都很难执结。有的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甚至规定本地法院不能受理本地欠外地债务的案件,也不能协助外地法院执行本地财产。据浙江省绍兴市中级法院对近几年辖区内一批久拖不决的执行案件的分析,发现这些案件基本上涉及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其他行政机关或与其有关的企业,其中涉及乡镇政府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占到近一半。司法权力地方化现象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高度警惕,一旦让“法治割据”形成气候,我国日益完善的法制建设将前功尽弃,各地的司法机关就会“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安定团结的局面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近期,枣庄市市中区人民法院根据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积极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有效途径,着力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8年,该院共执结各类案件1959件,标的额5000万元,“执行难”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缓解。  相似文献   

10.
权彦敏 《求索》2010,(10):157-159
司法实践中法院判决后的胜诉方经常发现败诉方没有足够可被执行的有形财产,而债务人的知识产权却使债权人看到了实现债权的希望。作为企业财产的一部分,以知识产权作为强制执行对象有助于解决有形资产缺失带来的"执行难"问题。但是,债务人的知识产权能否作为民事执行标的,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和验证的法律问题。美国的联邦法和判例实践在处置知识产权作为民事执行标的的问题上已相当成熟,这对我国知识产权作为民事执行标的之处分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民事习惯法治化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工程,关系着中国整体法治建设事业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论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法治化的中心环节上对民事习惯的立法化、司法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以期尽快实现少数民族民事习惯与国家民事法制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加快民族地区国家统一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民事习惯法治化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工程,关系着中国整体法治建设事业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论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法治化的中心环节上对民事习惯的立法化、司法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以期尽快实现少数民族民事习惯与国家民事法制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加快民族地区国家统一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黄斌  红梅 《前沿》2005,(7):155-158
“执行难”是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一直是我国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国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国家越来越重视民事诉讼中的执行问题。虽然《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执行制度有所规定,但由于执行立法、执行主体、执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执行难”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从“执行难”的概念、成因及对策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理论与实务有一定的裨益。  相似文献   

14.
论民事执行机制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民事执行难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对民事执行机制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是造成我国民事执行难问题的根源之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的标本兼治的方法,是健全和完善民事执行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社会信用体系是民事执行体制发挥功能、防止民事执行难的基础,民事执行机制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实现社会信用体系功能、提高全社会的信用道德水准的重要推动力。根据解决民事执行难问题的现实需要,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支持和促进法院解决好“执行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院"执行难"是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也是法院工作的难点。能不能执行,执行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法院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判职能,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做到公正司法、司法为民。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决议》,支持和促进法院执行工作,我与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会同市高级人民法院,就执行工作的现状、造成"执行难"的主要原因和相应对策,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深入调研。  相似文献   

16.
石河子市人大常委会继1999年对市法院执行难工作进行调研、对经济案件评审后,近期又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法律专家组成评审组,对1999年民事审判二庭的民事纠纷案件进行了评审。评审组把抽查的34件案件交由人大代表和法律专家逐案审阅讨论,并召开全体评审人员及两级法院部分审判人员参加的案件讨论会,形成共识后,将其中4件移送市法院审判监督庭评查,8件交法院讨论,从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7.
江涌 《公安研究》2011,(9):43-46
司法实务中,少数法院对于涉嫌犯罪的案件不移送公安机关,放纵了犯罪,损害了司法公正。解决法院不移送刑事民事交叉案件问题,法院应设立专门的审查程序回应公安机关的函告,引入检察机关进行法律监督,创设必要的法律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应对困扰司法界的"执行难"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要求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于2011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地方开展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山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民事执行活动监督试点工作,这既是为形成有效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打基础,做铺垫,也显示了两高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9.
最近,笔者有幸作为本市法院民事执行工作专项监督调研组成员参加了相关监督调研活动。笔者非常同意法院有关人员作出的“解决执行难问题还没有完全融入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之中”的判断,也非常赞同法院有关部门提出的解决“执行难”要努力改善执行环境、真正实现信息共享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大量民事经济纠纷案件诉诸法院,民事经济未执行案居高不下,“执行难”成为困扰当事人和人民法院的一大难题,出现变相的“迟到的公正”,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名至实不归,影响法律权威。“执行难”成了人大代表评议的焦点、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执行难”?多年的实践证明,出路在于改革。要根据执行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科学的执行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执行的公正与效率,实现执行工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