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应用CGSS2005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客观地位对于青年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明显弱于局部比较;而在局部比较中,与同龄人比较社会经济地位所引起的"相对剥夺感"是影响收入分配公平感最重要的因素;与自己过去相比是否上升也具有重要影响。青年人群之间的横向相对剥夺和个人前后经济地位的纵向比较是形成青年人群不公平感较高的重要原因,社会应当采用多元改革措施提升青年人群的经济收入分配公平化,避免群体间、群体内的收入差距过分拉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香港本地的青少年大专生对特区年代的几次大型社会运动(以下有时简称社运)的理解及评价而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发现:积极参与社运的人士大多有良好的教育和家庭背景,有着明确的政策愿景及社会政治意识。这种结论却和本地公众对社运人士(特别指活跃的社运青年人)“大多是学业不济及事业不如意”的论述刚好相反。研究亦发现,这些年轻的社运参与者,在组织运动时参考了外国的社运经验,采取了一些创新的手法,以吸引同伴的参与及传媒的注意,并有效地促使政府检讨了一些有争议性的政策决定。但与此同时,为数不少的观望者,在传媒广泛的报道下,仍不大理解这些青年社会运动的缘由,亦对这些运动的实效深表质疑。这二元取态的趋势,对香港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有待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正>台湾"太阳花学运"爆发一周年之际,岛内多个学运、社运团体再度聚集台"立法院"外举办活动,提出"宪改"等系列诉求。鉴于"太阳花学运"对岛内政局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蓝营党政系统均对公平分配、世代正义等议题作出积极回应;绿营则抓住时机继续狠批马英九当局、打击国民党。岛内主流舆论对"太阳花学运"的看法则从追捧与热情中消褪,逐渐浮现出反思运动负面效果的理性声音。可以预见,台湾社会很难走出"太阳花学运"的阴影,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居住空间等结构主义变量和家庭背景、相对剥夺感等建构主义变量对农村青年阶层认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农村青年的阶层认同特点为"中层及以下阶层认同";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居住境况越好、家庭经济地位评价越高,其认同的阶层地位越高;而相对剥夺感越强,其认同的阶层地位越低。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分配机制,以及提升农村青年获得财富的能力,从而提升农村青年阶层的阶层认同。  相似文献   

5.
6年多来,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局面孕育了台湾新的民情。虽然大陆"以经促政"政策初见成效,但岛内很大一部分民众在理念上"反中",心理上对大陆的疏离心态仍存,"一边一国"的认同度仍然较高,"民主与反中合体"在岛内社会有较大市场,同时民进党内外"台独基本教义派"和"台独"团体的生存危机感倍增。对此,大陆要有政策自信,当然也一定要做好挫折准备。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10)
<正>去年三四月间,台湾岛内"反黑箱服贸民主阵线"等反对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团体发起"太阳花"抗争运动,迫使台当局接受"搁置审查、先行制定两岸签署协议监督条例,之后再重审两岸服贸协议"的举措。由于岛内部分青年群体在抗争事件的过程中,及其后岛内地方"九合一"选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加上岛内媒体一波波所谓的"中国人认同民意调查"结论,两岸一些学者、专家也开始对台湾整体政治发展走向感到忧心。就事实而言,岛内"太阳花学运"阻滞了两岸签署协议的进程,确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太阳花学运"呈现出的"反服贸"表象要比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球各地社会动荡不断,台湾作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本文首先对近期岛内社会出现的新动向进行概述,提出岛内社会运动进入活跃期、民众不满情绪持续累积、"东亚非典型民主"弊端开始显现等观点。然后基于第三势力研究的角度,提出上述社会新动向将为以"太阳花学运"及"柯文哲现象"为特征的第三势力兴起提供空间,进而可对选情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集体行为"到"社会运动"之间,有一种过渡性的社会抗争行式,那就是"新社会运动",其运动议题广泛、多元;组织方式非正式、松散灵活;高度依赖现代大众媒介;往往以价值观和问题为基础进行广泛动员。在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中,青年常常是运动的发起人、推动者和参与主力。在我国,"新社会运动"的主要目标,仍是寻求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应正确评估"新社会运动"对我国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积极拓展青年诉求表达的合理渠道,提升制度的容纳能力,引导当代青年的社会参与,实施积极的青年政策,解决青年现实问题,正确化解矛盾和减少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9.
网络在台湾日益普及,岛内青少年"网民"人数大大增加,青少年上网安全问题日渐凸显.岛内青少年上网主要存在着网络色情难抵御、网络暴力扩大化、网络交友不慎、网络传播法律意识淡漠、网络依赖程度高等问题.为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台湾教育部门、社会团体、互联网运营商等参与到保护青少年上网安全的工作中,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优绩主义价值观将勤奋伦理与社会分配相对应,许诺了努力就有回报的美好愿景。但在现实情境中,可观可感的即时回报并非必然。由此,部分青年产生相对剥夺感,以话语实践对优绩主义勤奋伦理与勤奋规训展开反抗,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以自身话语重新阐释勤奋伦理。以“反内卷”为名,青年群体反抗绩效导向,呼吁意义与主体性的回归;反抗付出与回报失衡,呼吁带来适足收益的体面劳动。基于青年群体的上述诉求,社会多元主体应从立志教育、自我探索、理性归因三个方面着手对青年群体进行价值引导,助其树立正确的勤奋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武汉市7个主城区、22个街道的1065名青年农民工的数据调查为依据,描述了青年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青年农民工存在着高贡献与低回报的落差、"完全剥夺感"与"相对剥夺感"的叠加、"文化震惊"的主动退缩和污名化的被动排挤、职业低初始水平竞争与低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职业发展需求与信息化"数字鸿沟"、乡村支持网络失灵和城市支持网络低效等特点和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不是单方面存在,而是相互叠加、交织在一起,共同促使青年农民工不断边缘化为城市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2.
社会运动与社运组织既存在理论上的必然联系,又有现实的互动关系。在我国台湾地区,以环境运动为发轫而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从中产生的社运组织在运动后转型为民间组织,形成台湾独特的民间组织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5月20日,马英九利用就职6周年之机在台湾台中市"中国医药大学"发表题为"倾听青年心声、实现世代正义"的演讲。这篇长达5200字的讲稿,处处充满柔情喊话,同时不失一贯立场,可谓柔中带刚。马英九在演讲中,围绕当前岛内青年的焦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牛肉",同时对当前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等问题提出明确主张。这篇演讲突出表达了马英九希望破解民进党攻势,重新争取选民认同,化解施政压力等方面的良苦用心,但能否达到目标,尚有许多难题待解。  相似文献   

14.
生存在边缘——对青年民工社会融入状况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年民工从乡村到城市,其社会融入状况呈现边缘化的特征,这主要表现为青年民工 角色与身份的错位、生活方式的边际性、社会网络建构的局限性以及社区归属感的模糊性,青年民工 边缘化的生存状况将导致青年民工亚文化、相对剥夺感等现象产生,从而给社会带来一些隐形危害。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4,(5):43-44
<正>自3月18日以来,岛内社会历经多次震撼:30秒审议闯关、学生攻占台"立法院"议场、警方强行驱离占领台"行政院"的学生引发流血冲突、与台当局对话破局、学运团体号召近50万民众走上街头、中华统一党总裁张安乐(即白狼)与占领议场的学生们互呛、台"立法院长"王金平进入议场承诺"先立法、再审议",这一连串政治戏码,其铺陈与张力堪称高潮迭起,岛内民众虽感意外,却并不陌生。如同岛内很多人士指  相似文献   

16.
正4月4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中华复兴与当代台胞青年责任"研讨会在西安市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台胞青年学者及嘉宾40人受邀参加会议。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出席并致辞。会议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聚焦当前台胞青年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对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期对台目标、任务及路径,将实现国家统一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战略规划,如何推进岛内反"独"促统运动,  相似文献   

17.
相对剥夺感与“精英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英犯罪"是指被社会视为"精英"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部分办事人员利用职业便利所从事的犯罪行为。"精英"本身掌握一定的财富、权力和声望,因而容易产生与周围人群比较的心理。当某些利益他们以为本该得到而没有得到,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从事谋取财富、权力和声望利益的犯罪行为。防控"精英犯罪",应该倡导公平理念和落实公平制度,消解其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18.
台北文林苑、苗粟大埔抗拆迁,声援"广大兴"船长,为洪仲丘呐喊,反"旺中媒体垄断","反服贸"学运,"反核四"游行一系列事件说明,台湾所谓的"新公民运动"是由激进的绿营政党与政治人物组成"台独"势力暗中煽动青年学子、一部分对现状不满的民众发起的政治抗争运动,呈现"公民运动""异化"与"绿化"的特点。这些运动旨以"民粹主义"削弱执政者统治的合法性,阻碍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而台湾执政当局缺乏原则一味退让,更增加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变量。  相似文献   

19.
赵静 《两岸关系》2020,(2):26-28
从“国安五法”到“中共代理人修法”,再到“反渗透法”……为了打压岛内持不同立场的党派团体人士,为了恐吓、惩罚参加两岸交流的台湾民众,更是为了谋取选举私利,民进党2019年在岛内社会营造“反中”“恐中”氛围及“绿色恐怖”,可谓动足了脑筋、使尽了力气。  相似文献   

20.
邓希泉 《人民论坛》2012,(13):48-49
"扒粪运动"或称"揭丑运动"将成为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方式。青年政治参与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公开,惟此青年才能获得充足的向上流动空间,打破板结化的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