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也不知是从何时起,身边的一些喜欢上豆瓣、总去看话剧的“文艺青年”们迷上了去品欢相声会馆听相声、周末守着电视机看东方卫视王自健的《今晚,80后脱口秀》。和这些“新晋相声迷们”相约吃饭聊天,也成了一件乐事,他们总会在茶余饭后突然就说起各种段子,有些还真模仿得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2.
奇志、大兵是相声演员。在近日举办的CCTV全国相声大赛中,他们的作品《治感冒》获二等奖,大兵则荣获“最佳捧哏奖”。有人说,他们是在相声不景气的时候“横空出世”的。他们改变了传统相声的格局,他们将传统的相声表演与双簧、滑稽剧、戏剧以及一切可以制造喜剧氛围的表演形式相结合,为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他们甚至会对着镜子演练几百遍——为的就是要让人们开怀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3.
早上去茶馆喝茶,晚上去广场跳舞,是金山区金山卫镇村民的生活习惯。利用早晚“两个六点半”这两个时间点,以茶馆和广场为阵地,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成为金山区科委服务基层的一项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6,(8)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茶馆的活动开展后,两者如何真正融入成为了一个话题。专家认为,茶馆文化是成都城市生态的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吻合的地方。若要两者有机融合,关键是要紧扣茶馆的特点。3月10日,在这个春天慵懒的午后,已退休的梁大爷和老伴一起来到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大慈寺社区的雅韵茶堂。这一天,恰好遇上了非遗文化表演。四川扬琴、清音、相声、传统评书、金钱板,他们看得目不转睛、听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5.
之所以把相声纳入写作的话题,是因为老张深深感到,这些年我们在民主与法治建设进程中,特别需要具有批判意识和战斗锋芒的艺术作品的时候,突然发现过去曾经具有民间“讽刺艺术”之称的相声,已经不再具有这样的艺术品格.在一些只满足于“娱乐至死”的相声作品中,“讽刺”的严肃性和担当性已经完全丧失了.  相似文献   

6.
茶馆在中国的历史几乎和茶的历史一样久远。围绕着茶和茶馆,诞生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早在唐、宋时期茶馆就开始遍布于全国城乡。清朝时,北京“坐茶馆”之风相当鼎盛,当时有广阔的大茶馆,也有门面简陋、茶座简单的小茶楼,不少茶馆靠评书、鼓词的艺人说唱烘托气氛。 明末清初,战乱不断,茶馆文化便开始逐渐衰落。 1949年解放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茶馆被认为是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的东西,因此也就荡然无存了。 现在座落在北京前门箭楼西侧繁华商业地带的“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名字以及他的名…  相似文献   

7.
相声探源     
相声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笑的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许多文艺联欢会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上,相声已成为“欢乐大餐”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大菜”。亚里斯多德说过:“生活中有一种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安排休息与玩笑的时间。”这大概就是相声受欢迎的原因吧! 相声产生于何时呢?有人认为,它的历史很短,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仅100多年。其实,相声的历史至少可  相似文献   

8.
绍兴茶馆的魅力 绍兴的茶馆大多开设在临水依岸的桥堍头,小巧玲珑,远远看去,像是一座座凉亭,故又有“茶亭”之美称;茶馆卖茶颇有趣味,它不是以壶、瓶为单位,而是早晨天蒙蒙亮进茶馆泡一壶茶,就可以直坐到晚上天昏昏暗茶馆关门。只要你的茶碗盖子还盖着,即使人离开了茶馆一个两个钟点,堂倌照样为你掺茶不误,若是茶汁淡了,还会重新换泡,且不再收费。 绍兴的茶馆,始于明清。明末文学家、史学家张岱,一生嗜茶。他在一篇《露兄》的散文中,就记载了绍兴一位茶馆老板请他取名的故事,于是他引米芾的话“茶甘露有兄”,给它取了个“…  相似文献   

9.
平民的飨宴     
刚刚把一场大雪迎将下来,转眼就到了中国的新年。一年一度平民的飨宴,中国人过年自然少不了吃饺子。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兢兢业业去“守岁”了,但大年夜还是不会错过看“春晚”,赏“小品”。小品和相声,是中国人的两大“笑源”。几十年前,捧着“戏匣子”听相声曾是某些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乐趣。听说有人因为听相声而听成了“半导体”(收音机的别称)专家,继而又成了半导体收藏家。而今,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各种数码产品比肩于一个江湖,相声变得不再如日中天,庆幸的是,偏偏这时天上掉下个郭德刚,“刚丝”们在那张略带喜庆的脸上重新…  相似文献   

10.
事出有因     
“六进茶馆”如同村里的微信平台,是民意集中表达的地方。及时掌握舆情先机,有利于我们把群众工作做到实处六点半,天刚吐露晨曦,金山区卫镇塔港村村委会边上的茶馆已是人头攒动了。村民起得早,有喝早茶的习惯,一帮子人在茶馆闲聊家常,已成塔港村的一道独特风景。“这可是做群众工作的好地方啊!”村委干部一拍即合,于是,“图书报刊、宣传宣教、民情沟通、调解娘舅、远程教育、评议公示”纷纷走进茶馆,“六进茶馆”工作应运而生。为了让村里的图书报刊资源充分流动起来,营造学习氛围,倡导学习风尚,塔港村将农家书屋和报刊书架挪到了茶馆,1000多本书、几十份报刊杂志,统统放在茶馆自由共享。  相似文献   

11.
一九九三年九月的《读书》上,有我一篇“《茶馆》前后”,得到一些同“好”的关心,告诉我一些有关的议论与资料。随着我写了一篇短文“《茶馆》前后的后话”,发表在去年四月的《戏剧电视报》上。我在“《茶馆》前后”中有这么几句话: “五十年代是哪几位艺术家,跟老舍说,他的草稿中有一场戏很好,示意照这一场写一个戏。现在说不清这几位是谁?谈话时都有谁谁在场?老舍怎样思考又怎样回答?几十年过去了,作家和导演作古了。”新近经人指点,读到一九九三年五月的《新剧本》上有篇回忆文章:“话剧《茶馆》上演的前前后后”,作者赵起扬,是北京人民艺  相似文献   

12.
老北京茶馆的前世与今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老北京茶馆,人们自然会想到现代著名剧作家老舍和他的三幕话剧《茶馆》。老舍先生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所,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北京茶馆是老北京市民生活的典型环境,整日“泡”在其中的老北京市民其实是在享用一种生活方式。老北京茶馆独具的景观和风貌也折射了老北京与其他城市有别的文化精神。晚清以前流行大茶馆真正行业意义上的茶馆并非始于清代,但在清代发展得最为兴盛。有清一代,战乱结束,社会政治经济趋于稳定,作为都城的北京,人口急剧上升,南北茶商也纷纷进京开茶馆,皇城根下京城茶馆的数量…  相似文献   

13.
最近,台湾著名导演带着他的“表演工作坊”来到北京和上海,上演了相声剧《千禧年,我们说相声》。一时间,在演艺圈和观众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说到相声,大家都不陌生。不过你可不要在相声和相声剧之间划等号,因为相声剧与相声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台湾文艺界人士创造的独特的表演形式,称得上是台湾艺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上海”和“80后”两个关键词可以引发很多联想,但和“相声”这个传统娱乐形式结合起来,对很多人而言可能有点出乎意料。就在上海,一群“80后”说的相声竟然一票难求,火得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5.
阿兰 《两岸关系》2002,(8):62-62
曾经首创台北与上海两地同步演出同一台本的台湾著名相声演员赖声川最近终于在北京拥有一个“家”了。这个名为“北剧场”的小相声剧场,不仅是赖声川得以一圆剧场梦的地方,也将成为两岸曲艺和戏剧界人士交流经验的文化基地。  相似文献   

16.
日前,在首届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作品拍卖会上,71岁高龄的天津相声作家王鸣禄创作的《城管与地摊儿》和《时空隧道》以20万元的高价成为“双标王”,创下了相声作品拍卖价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7.
绍兴的茶馆大多开设在临水依岸的桥堍头,小巧玲珑,远远看去,像是一座座凉亭,故又有“茶亭”之称。茶馆卖茶颇有特色,不是以壶、瓶为单位,而是茶客早晨天蒙蒙亮进茶馆泡一壶茶,就可以一直坐到晚上天昏昏暗茶馆关门。只要茶客的茶碗盖子还盖着,即使人离开了茶馆一个两个小时,堂倌照样加水不误,若是茶汁淡了,还会重新换泡,且不再收费。  相似文献   

18.
中央戏剧学院开办相声班了,这对相声界来说,是头等的大事。中央戏剧学院选定的主讲教师就是冯巩。3月2日,中央戏剧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于2001年开办“相声创作、表演大专班”,并于9月招生。同时,正积极筹备创建中央戏剧学院曲艺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王永德介绍说,在高等院校建立相声专业,是相声界人士多年的夙愿,也是曲艺界的心愿。选定冯巩,是因为冯巩是新相声的代表,又年富力强,不仅在相声领域卓有建树,在影视领域也取得娇人的成绩,表演炉火纯青。冯巩则十分谦逊,也非常兴奋。他说,相声班的开创是前所未有的,相声班…  相似文献   

19.
崔琦 《台声》2002,(10):36-37
应台湾电台和台北曲艺团的邀请,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及赵炎、刘伟、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崔琦组成的“大陆相声名家访问团”于2002年8月6日至23日在祖国宝岛台湾进行了为期17天的访问、交流和演出活动,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8月6日下午7时许,马季一行安抵台北桃园机场,两家主办单位法人代表周天瑞董事长(台北曲艺团郭志杰团长前往北京迎迓与大陆艺术家同机抵达)、马季先生在台湾惟一弟子李国修及台湾相声迷、马季追星族等70多人,打着“热烈欢迎相声大师马季先生及大陆相声名家访问团”的横幅,簇拥在接机…  相似文献   

20.
思辰 《观察与思考》2008,(13):33-33
2003年的夏天,高考过后,百无聊赖。鼠标在网上一阵乱点,把我带到了一个叫“金庸茶馆”的地方。谁知这一点,却点出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怀,点出了一场我和三个结拜兄妹的友谊,点出了一个用一生去实现相见的美好诺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