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黄真石 《当代广西》2012,(22):61-61
城镇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忻城县城镇化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和空间均衡的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将建筑与空间环境交融、共生,及建筑形体塑造的"神"似,并从建筑连型、构件、色彩、光影等方面折射出壮族建筑风格的本原精神,体现和突出城镇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空间是运动着的一切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空间既指地理上的区位,更指人类实践构建的社会关系。依据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解析了空间社会化的现象。正是沿着这一思想线索,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空间视角而言,其内涵在于重构人类空间关系,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基础和中国方案。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社区共同体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步骤。以往研究聚焦从文化、地域、伦理、情感和利益等单一层面阐释乡村社区共同体建设,难以为当前乡村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乡村空心化、个体价值观念差异化等现实困境寻找出路。因此,应从生活视角来研究乡村社区共同体建设问题:在价值理念上,乡村社区共同体并非单一分散的共同体叙事,而是一个涵盖主体性的人、并以生活为目的的乡村社区共同体的诠释单元;在实践内容上,生活的实现是通过制度和空间两个要素,以此达成与乡村社区生产、生活、生态和治理四个维度的联结。生活视角下的乡村社区共同体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空间、制度和生活要素间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的,从而达成系统秩序的统领性与共同体意义上的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4.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维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空间正义在中国日益发微。伴随着城市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践。从本质上看,空间正义是社会正义在空间问题上的立体投射与表征,特别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背景下,空间正义已然成为一个“显”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发展道路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正义思想,挖掘其中蕴含的空间正义思想,把握其基本逻辑,对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空间正义的需要、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空间实践、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理论体系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彰显着认识论的生态现象批判、社会论的资本逻辑批判、实践论的生态实践批判、价值论的伦理价值批判等四重论域。生态现象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着力点,让其关注空间生态形态的演变,这是从认识论上认识空间生态现象;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根本动因,让其详细阐述资本逻辑对空间生产的支配及造成的生态危机,这是从社会论批判空间生态危机;生态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理论根基,让其号召无产阶级通过空间革命来建立和谐稳定的空间生态,这是从实践论上解决空间生态困境;伦理价值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落脚点,让其要求空间生态变革成为人类解放的条件,这是从价值论上实现空间生态正义。马克思从不同维度审视了空间生态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空间生态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重点中心镇是城乡建设中的重要节点,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在苏中、苏北地区尤为重要。建议:一是提升规划设计水平。统筹考虑重点中心镇的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等因素,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镇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镇总体发展思路、发展规模;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科学确定城镇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布局,使城镇保持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塑造鲜明的小城  相似文献   

7.
古着的流行超越了"时尚是最新的"惯例,以逆生长的方式成为青年追捧的复古时尚风格。面对近期的古着服饰消费热潮及古着商店的扩张现象,本文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分别从策展实践和文化塑造两个维度分析古着商店的空间生产与消费。在策展实践中,古着商店通过符号的挪用、叠加、再现和融入等方式,创造出品牌化、景观化、艺术化、生活化的古着服饰消费空间;在文化塑造中,从古着空间符号的体验与认同、传播与扩散、神圣化三个方面,呈现出古着商店本身的符号化过程。研究发现,古着商店的空间生产离不开对文化符号的利用,其符号化的古着空间仍然是文化建构的产物。换言之,作为文化建构产物的古着空间,其符号化生产既有对消费文化选择性的挪用与解构,同时也有着强化和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城镇化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要合理布置城镇的空间格局、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提倡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此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建设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美丽的宜居空间。  相似文献   

9.
土地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简要梳理我国土地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分析了我国土地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具体说来,一是基于全国和地区层面的情况,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用地水平三个方面对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做出了定性刻画,二是基于省域层面的情况,从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空间自相关性角度对土地城镇化在空间维度上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整体性是共同体维系与发展的基础,探寻人与自然和解途径需置于整体性发展视阈。人类历史演进背景下,交往、技术和观念片面化、功利化的社会存在造就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命运相系意义上“生命共同体”的登场。在对自然整体性、虚幻整体性前提的批判中,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彰显为饱含实质内涵与实践行动的“实质整体性”,这既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全面把握,也源自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生态智慧的自信和传承。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也为其从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辩证关系维度、“类存在”与“类环境”的人性逻辑维度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维度通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真正和解擘画了一条可行性路向。  相似文献   

11.
建构文化自信是文化属性的逻辑使然,也是国家发展要求的现实必然,其践行需要公共文化治理。在此中,文化制度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顶层设计,它以发挥制度优势为重点、以政府为主导者,以“科学性-人民性-系统性”为基本遵循存续文化制度自信;文化生产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现实保障,它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以文化供给组织为中坚力量,以“价值嵌入→内部优化→高质量文化供给”为运行逻辑深化文化生产自信;文化生活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落脚环节,它以提升文化生活质量和提增民众人生意义为重点、将居民放在主位,以居民“获得→认同→内化”为路向推动文化生活自信。文化建设多维途径搭建共治之网,共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牛涛 《长白学刊》2021,(1):55-62
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的出发点,《巴黎手稿》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事实,分析"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揭示精神生产的主体性本质和历史性特点,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精神生产主体性消解现象,明确私人财产占有制度是问题的根源,从而为彰显主体性的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实践指明了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向。运用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所提供的理论基点和唯物史观的分析工具,分析当代中国文化生产的现实,理解资本在当代中国的精神生产实践中在场的合理性,理解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价值冲突的当代实践,从明确制度构建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化路向,完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补的生产所有制体系,建构对文化产品的价值性内容进行审查的合理机制这三个方面,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有文化,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充分发挥文化治理的作用,将文化的思维贯穿于公共空间治理政策的方方面面,用文化促进城市发展转型中经济、生态、科学技术、人文历史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治理中形成“区域—城市—城区—社区”四个层面之间的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最终通过治理的顶层设计,对城市自身文化的挖掘、引导、运用和创新,促进城市完善自身核心定位,从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是文化引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主题之一,两岸社会整合则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对社会整合理论脉络的梳理,探究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学理基础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维持和再造共同体,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是社会整合理论的核心内涵;价值共同体和实体共同体是两岸社会整合内在的要求。互鉴互赏的交流整合机制,发展共享的利益整合机制,包容式参与整合机制,增加“共同性、同一性”的沟通交往整合机制,法律、法规、政策等制度整合机制,以及规避“台独”风险的控制机制是两岸社会整合六大重要机制。与此相对应,利益整合路径、文化整合路径、制度整合路径、民间社会整合路径是两岸社会整合四大基础路径。两岸社会整合机制和路径的探究为更加全面、系统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5.
正确把握贵州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中选准着力点非常重要,而交通建设、优势产业开发、小城镇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以及发展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五个重要的着力点,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予以重点投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制度建构的灵魂支撑。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何以可能,应从文化与制度的二维互动中寻求制度自信的关系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向度;从治道理想、思维方式、主题主线探寻中国制度自信的历史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厚度;从发展主题、发展动力、发展指向上解读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对中国制度构建的价值塑造,追问中国制度自信的价值密码,把握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高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聚焦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抱团养娃"实践,深入探讨在抚育职责被"家庭化"的当下,抚育实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跨越"家庭"的边界。以社区共育为基点,妈妈们的努力既从私人层面上为在陌生城市中资源不足的小家庭找到更多社会支持,又在公共层面上带动孩子们以温度和情感重塑社区认同、黏合社会转型带来的制度缝隙,体现出独特的现实意义与支持力量。"以共同育儿为业"背后,是女性试图在既有的结构约束下找到被私人化的抚育照料重担与公共生活之间的连接点,在本研究中体现为共育支持网络的形成、共育友好空间的营造、亲子活动内容的生产和共育文化的建构四个方面。这为思考如何将"社会"重新带回抚育实践中提供了想象,也拓宽了对女性主体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聚焦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抱团养娃"实践,深入探讨在抚育职责被"家庭化"的当下,抚育实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跨越"家庭"的边界。以社区共育为基点,妈妈们的努力既从私人层面上为在陌生城市中资源不足的小家庭找到更多社会支持,又在公共层面上带动孩子们以温度和情感重塑社区认同、黏合社会转型带来的制度缝隙,体现出独特的现实意义与支持力量。"以共同育儿为业"背后,是女性试图在既有的结构约束下找到被私人化的抚育照料重担与公共生活之间的连接点,在本研究中体现为共育支持网络的形成、共育友好空间的营造、亲子活动内容的生产和共育文化的建构四个方面。这为思考如何将"社会"重新带回抚育实践中提供了想象,也拓宽了对女性主体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内在价值”的含义与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0,26(5):7-12
在对"内在价值”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时候,人们有不尽相同的认识.环境伦理学家对这个概念起码有三种不同用法.然而,按照刘易斯的价值分类法,所有环境伦理学家的"内在价值”概念的使用都是某种误会.实际上,所谓"内在价值”就是人的实践能力(创造)及这种能力的自我肯定(幸福).面对生态、能源和环境的全面危机,环境伦理学首先要解决的不是简单复述某些传统伦理,而是建立新的现代伦理,并对人自身的价值及其艰苦卓绝的创造价值过程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城市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灵魂,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一条捷径,信息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乡镇企业 小城镇”模式极大地推进了县域的工业化城市化,但其“分散性、不规模”倾向与现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集中化、规模化”趋势是不相一致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又间接地发展和固化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县城为中心发展重点小城镇”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选择。这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城镇注重发展实业,努力建设“农民城市”,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并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