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语丝     
《群众》1995,(1)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生活既然没有目的,精力也就  相似文献   

2.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人们何以成就自己?何以施展才华?何以面对坎坷?何以快乐人生?纵览古今,遍数风流,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名人巨星到碌碌凡人,凡成功的人生经历,无不拥有一个阳光的心态。拥有阳光心态,就要富于理想和追求。"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雨果语)。人的一生无论怎样设计和规划,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活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在的主动的需要。建设与物质生活的变化相平衡、相协调的精神生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时代问题。信仰、理想和心态是精神生活构成的重要维度。价值观对于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信仰提供方向,为理想提供动力,为社会心态提供定力。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在信仰定力、理想追求、社会心态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的精神生活建设,需要坚守共同的理想信念,增进价值共识,提升公共道德水平,形成自主奋进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提高"互联网+精神生活"的品质,为精神生活提供丰厚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4.
王守颂 《前沿》2014,(13):146-148
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之后,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它可以让人摆脱物质主义的束缚,自由自觉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生存意义。今天,休闲逐渐成为影响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核心因素,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5.
心雨集     
正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泰戈尔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雨果《悲惨的世界》人生都是走着走着就开阔了,现在的你,不用着急。让未来的,本就属于你的树再长高,那些花再开开,等你遇见的时候,才是它们最美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需要"应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范畴,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严重忽视需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马克思恩格斯的需要理论有根本区别.需要是发展的,在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精神生活需要和政治生活需要.各个领域的需要又分化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涉足了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后曾深刻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把利益比喻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利益是由人们的一定需要引起,并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而人的需要是人对制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外界的依赖和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仅形成了对某些制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外界对象的依赖关系,而且形成了对不断更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依赖关系。但在现实情况下,需要主体(人)与需要客体(主体所依赖的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企业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抓起,紧紧围绕“人”字做文章。 二、尊重人、关心人,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各种需求 满足职工的需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基。企业不否定人是在一定物质条件下生存的“经济人”,有物质利益的追求,但它更认为人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具有社会的心理因素。因此,一是必须对职工进行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职工队伍。  相似文献   

9.
需要,是一切有机体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作为有机体最高存在的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外界事物的需要不仅范围广阔而且种类繁多.随着经济、文化包括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不断改观,强调一切经济社会建设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使得追求需要成为时尚、议论需要进入热门.  相似文献   

10.
微微 《今日广西》2008,(19):42-44
名词解释:背包族他们是热爱大自然和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背起背包,带上睡袋和日常用品.手拿一张地图就可以开始一个人的旅行。他们是一群怀抱理想独自上路,到处流浪看世界的人,旅行是他们生命的又一种延续。背包族的特征:1.他们不畏艰难,意志坚定。2.他们对大自然的迷恋超越了自己的生命。3.他们有挑战磨难的勇气。4,他们是对生活充满好奇的人。5.他们生命的状态就是永远行走在路上。6.背包,是他们离不了的家当。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十大心理误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众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人生是需要设计的,人生是可以设计的,有无人生设计对于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极为重要。美国哈佛大学30年前曾对当时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没有目标的人有27%,目标模糊的人有60%,短期目标清晰的人有10%,长期目标清晰的人只有3%。30年后追踪结果表明:第一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在失败的阴影里挣扎;第二类人基本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整日只知为生存疲于奔命;第三类人大多进入了白领阶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只有第四类人,他们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几十年…  相似文献   

12.
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有着精神需要。当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出现精神危机。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在感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正经历着精神失落的苦痛。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精神生存方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重点在于积极引导人的精神需要,重视人的主体性、自然性及自由性,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使受教育者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的素质不断提升,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从而化解人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新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物质与精神是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方面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需要的,但是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相似文献   

15.
人生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有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还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还有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关系问题。人生具有不可逆性,“人生没有草稿”,人生的特点是一次性、不可重复性。所以一个生活于社会并走向成熟的人,在其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经历过物质匮乏而又精神禁锢年代的人们,连同诞生于新时代的年轻人一道,都曾欢呼过精神决定论的终结。根据经典理论,物质第一论的确立对人和社会的进步自不待言,精神生活理应从宗教般的领导地位上跌落下来,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去。人们自可无所顾及地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各种物质需要,理直气壮地捍卫着自己的物质利益。那么,人类的精神生活到底占何位置?人的本能需要多少精神生活?此类问题自然早已有过各种诠释,本文只是试图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精神生活是什么?人的精神既然是依据物质客观存在的,那么人是否应该有一种独立…  相似文献   

17.
休闲不仅是人自在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样也是自由体验及享受生命的一种舒适状态。休闲文化景观是休闲活动更高层的目的和归属。情感主题与人的生存理想密切相关,通过对张洁、迟子建、孙犁的作品分析,从爱情休闲文化景观、亲情休闲文化景观和民族情休闲文化景观角度解读如何寻求精神寄托,升华自我价值,达到心灵归属的人生理想,展现出人类更高层次的生存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和手段在人身上本是辩证的统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中,这种统一是极其自然的。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后,为了要生存下去,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取得物质生活资料。原始人既是劳动产品的享有者,又是获得这些产品的手段。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每个社会成员的劳动产品,只够维持自己最低生活的需要。因此,也就不存在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产品,把别人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既是物质的人也是精神的人 ,人的需要结构是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一种与这个历史时代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正是这种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决定着这个时代中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决定着他对特定生活方式所做出的选择。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看 ,人的需要结构的发展表现为一个从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对私人物品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到对精神生活需要和对公共物品的需要占主导地位转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为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确立科学的方法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就人的生存而言 ,现实总是充满矛盾和不圆满的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是人在生存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人是动物界中一个特殊的类 ,具有能动性。通过人不断地能动地反思和实践 ,事物的本质也总在不断地突破其现实的存在而向理想的存在转化。由于有了对这种转化的意识 ,人在生存中才满怀着希望和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