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着眼和谐,高度重视社会成员需要的合理的满足。要重视经济建设,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满足人的政治需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的文化需要,不断推进社会建设,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人的需要的合理满足,将大大促进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就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说,人是需要的主体,是需要的目的,而物则是用以满足需要的对象或手段。人与自然界的一切交往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此,需要便成为人的价值。人如果没有需要,也就失去了价值。但就人与自身、人与人,乃至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人的价值又显示出双重性。一方面,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或需要的目的,只要一个人存在着,就得有种种需要来满足他。这种需要是主体人向自然界和社会或他人的索取,或者自然界和社会或他人对主体人的回报。另一方面,人  相似文献   

3.
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必然“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从而也为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提供了新的条件。 一 人们追求什么,从根本上说,是与人们需要什么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包括生产活动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的初始的和基本的动因。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以迄今为止最好的方式满足着人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同时也推动着作为精神的存在物──人的全面发展。一、精神文明的发生人具有需要,因而人才进行有意义的石动,才能创造历史。正是个人基本生活需要满足的社会需求,构成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切人类社会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农、食、住以及其他的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06,(10):55-5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新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孙立红 《青年论坛》2007,(6):103-105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出现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它是以"育人为本",以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以师生满意为目标,以高校后勤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融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加强后勤文化建设,就要明确基本理念、基本目标、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形成浓厚的后勤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人生需要是人生活动的内在动因。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各种需要推动,并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的。各种人生观点的形成,都与一定的人生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各种人生观点也都对人生需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理想是人生需要的集中体现。因此,科学的理想教育应注意提高学生的人生需要水平。  相似文献   

9.
邱雪慈 《传承》2007,(8):64-6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为了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促进贺州市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有关部门的责任,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创新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始终发挥着重要功能。谈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功能.笔者以为.强调的是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和作用.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满足多种需要、发挥辅助效果和规范调控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价值的特点是怎样的?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为了建设“两个文明”的需要,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人的价值的双向性:贡献与满足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恩全集》第19卷第406页)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这是人的价值的一般规定。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最新概括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人的需要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需要本身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确认和明证;人的需要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的过程。政治需要是人的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需要的产生、发展和不断满足既是人的发展的确证又是推动人自身实现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文化产业时,单纯对消费性、可复制性等的强调其实就是对资本攫取利润的权利的强调.而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存在的忽视,在客观上起到了对文化霸权的遮蔽作用.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消费产品既是出于满足作为生物个体的生命存在的需要,也是为了获得社会性的存在的需要.文化价值的导向性是文化产业发展中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受到文化图式的影响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涉及不同民族文化安全的问题,也是文化产业是否真的有创意的问题,还是一个人类是否会拥有丰富的关于未来的想象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低碳生活是我们对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态度和选择,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产生的土壤是小农社会,许多方面极其繁琐,且十分迷信,不仅与现代科学文化相背,也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不适应,需要大力改革,移风易俗仍然是中国殡葬业的重要任务.但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又极大地损害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人性、人的生命尊严等任意践踏.具体在殡葬活动中,将丧葬仪式减化为一个简简单单的追悼会,存在着不合人性、有背人道、无法彰显人文的弊端.如何在立足于中华民族生死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从中华民族生死文化出发,探讨在殡葬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民众的生死企盼,这就需要现代中国殡葬业确立人性化、人道化与人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刚存庆 《湖湘论坛》2006,19(1):19-21
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选择.中国共产党只有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文化是一切制度与行为的基础,因此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主张的现代文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这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了神圣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8.
家庭的文化功能是由家庭的文化生活而产生的、在满足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和作用.它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家庭及其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发挥家庭的文化功能,是维护家庭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及其他社会形态文化的一切弊端和缺陷,它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世界观为指导,体现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养分而不断创新发展,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代表了当今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和如何体现与实现以人为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本质 ,不是抽象的“符号化”的人 ,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人 ,但也不是“物化”、“商品化”的人 ,而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人”。要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 ,必须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即消费需要为出发点 ,以不断推进消费升级 ,提高消费质量为支撑点 ,以先进文化的引导为升华点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