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减灾日的主题是“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共同性问题。今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保护全球环境与实现持续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会议通过的《里约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为今后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确立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减轻自然灾害是《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一个重要行动领域。这进一步说明,人类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减轻自然灾害已成为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的迫切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昕 《创造》1999,(11)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经济领域,而其最初的着眼点却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最终的关怀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曾走过了主客不分、浑然一体的时代。不论是西方的“自然神论”,还是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些观念与其理解为对人与自然合谐共融的自觉反映,倒不如说成是主体意识的缺乏更为恰当。十五世纪下半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使人类真正得以以“主体”的自觉意识,全方位地———从局部的、细节的、整体的———对自然界进行革命性的征服与改造,由此推动社会发展。二战后…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峻的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在一系列的应对方案中,旨在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自从英国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先提出了减少环境消耗代价,  相似文献   

4.
一 中国共产党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去发展 ?我们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简称为“党的可持续发展” )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是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在 1987年主持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来的。主要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即有效利用资源、保持环境、控制人口以求得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将这个“可持续发展”借用于一个政党的建设有没有可行性 (科学性 )?回答是肯定的。原因有三,其一,既然自然、经济和社会有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突出代表的政党,特别是如中国共产党这样居于执政地位,领导着十…  相似文献   

5.
早在2000年以前,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理论概括。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就是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的吃、穿、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所以,发展生产力追求的目标应当是生态生产力、经济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个人历史性规定与“三形态”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延仲 《求索》2007,(9):125-127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研究历史与世界历史问题时,提出了个人历史性生存的三种状态,即“狭隘的地域性个人”,“偶然的个人”与“有个性的个人”,这个恩想与马克思后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人的发展”的三种社会形态之间既有内在联系,也有其差异性。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都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序列。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的指称对象与理论视域及论证的目的等方面,总体而言,两者是互相印证、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7.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起草了一份报告,题目是《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正式提出了“学会生存”。至此,生存问题已是全球性少儿教育的严峻课题…… ●雏鹰,一个既形象又富有寓意的名字,象征着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雄鹰展翅搏击长空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     
《今日浙江》2010,(12):57-57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总之,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相似文献   

9.
姜秀花 《中国妇运》2013,(10):15-18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妇女健康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重要的人类发展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公共卫生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妇女健康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它不仅涉及到妇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子孙后代以及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总体健康水平。《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充分体现中国政府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的全面发展理念,将妇女与健康领域由上一个纲要的第四领域调整为第一领域,确立了妇女健康事业的重要地位。纲要提出“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的妇女健康发展总目标,  相似文献   

10.
毒品,“毁灭个人,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它不仅危及个人和家庭,还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它不仅吞噬着人类的一切文明和希望,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一咄咄逼人的人类公敌,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着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把"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作为它的价值论和伦理的基础,因而面对着如何从"是"推导出"应当"的理论困境.发展伦理学的价值论基础是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发展伦理学确立了个人与人类、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提供了伦理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金奇 《前沿》2010,(11):113-115
市场经济与工业化进程在全球的快速推进使人类的发展正面临着生态家园的破坏、精神家园的失落和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缺失等全球性的发展困境,人类要赢得可持续未来,就必须走出发展的困境,在理性与道德反思中,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营造一方健全和谐的精神家园,培育、普及并广泛实施维系人类持续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3.
陈燕霞 《前沿》2013,(3):73-76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哲史上,是其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发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及“世界历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了阐述,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0,(1):91-91
王文兵在《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人类文化自觉就是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旨趣的人类文化自我意识,是对人类文化普遍本质和共同命运的深刻意识。它不仅为构建和谐世界确立了多元一体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理想,而且提出了人类走向和谐世界的实践程序  相似文献   

15.
论邓小平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邓小平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贡献杨思娅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伴随工业文明而至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锐减以及全球性人口激增、贫困加剧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延续的问题时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发展观。它兴起于80年代末期,由于主张人、自然、社会的协调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早在2000年以前,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理论概括。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就是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的吃、穿、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所以,发展生产力追求的目标应当是生态生产力、经济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统一。近25年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生产加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智能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的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段必须要知识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提出过“总体工人”的概念,在知识经济社会,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96年以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都明确宣布,世界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正全面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时代的发展战略,“对...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将是什么样子?当酸雨降临,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等等导致地球环境恶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当森林面积减少,海洋资源过度开发,耕地被高楼大厦挤占等经济发展的负作用日益显露,人们对未来的生存状况渐渐担忧起来。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采纳了布伦特兰夫人的这个概念。大会同时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的框架性文件。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可说是人类转变传统发…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智能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的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级必然要知识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提出过“总体工人”的概念。在知识经济社会,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