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微观天下     
<正>家长陪读,这爱有点沉重教育发展到当下,出现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家长陪读"。这一现象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但它在中小学校确实普遍存在。一些学校,有近三分之一学生家长"陪读"。据说,安徽省毛坦厂中学陪读家长更超过学生的一半。(据《中国青年报》)【评论】"陈小二":我从来不认为乡村学校的衰败、家长带着孩子辛苦"陪读",只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说到底,家长的行为是社会现实在一个个家庭里的投射,事关农  相似文献   

2.
陪读,一个世界上任何字典都无法查阅的新鲜名词。陪读,近几年在中国悄然兴起。"陪读,体现出家长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陪读不仅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人民公安》2012,(17):7
9月伊始,学生们陆续回到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每一个孩子会遇见一茬又一茬的老师和同学,但有些人却始终如一,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陪读"的家长们从送孩子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几乎注定了要为此倾注半生时光。为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园门外的大街上,家长们排了一夜的长队;为观察孩子的听课效果,教室窗外  相似文献   

4.
研究旨在从家庭策略角度总结和探讨农村陪读的类型、特征及其发生机制。通过对豫南普通农业型村庄的田野考察和分析发现,陪读依据陪读主体和陪读地点两个维度可以划分为亲代居家陪读、亲代离家陪读、隔代居家陪读和隔代离家陪读等四种理想类型。陪读作为一种新型劳动力配置模式,是农民家庭应对现代化转型的策略选择。具体来说,经济理性所调动的家庭代际分工是隔代陪读产生的基本前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陪读的地点。另外,学校教育的阶段性是农民陪读动态调整的制度根源。陪读作为一种家庭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家庭应对经济社会转型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不放弃每一个家庭 奉献是特教工作者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这里没有社会的繁杂纷扰与世态炎凉,心里有的只是这些智障、自闭的特殊孩子们.家长到校接送孩子时的那种无望、失落的眼神时常刺激到我心灵深处.为了尽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家长减轻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社会压力,使他们及时端正思想、认清现实,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康教工作,我和学校其他的老师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等休息时间,频繁奔波于乡镇村庄,对学生及其家庭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家长一起谈心交流、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学期和教师节的到来,一些家长攀比向教师送礼,从大束鲜花到购物卡、月饼票等各种代币卡券,乃至郊区别墅小住、为老师摆生日宴等等,有的家长甚至要送教师"出境游",着实令人瞠目。这种不良风气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也是对"尊师重教"的一种亵渎。  相似文献   

7.
林正岳 《半月谈》2005,(6):63-63
陪读现象,反映出的正是普遍存在的“惟成绩论”问题。青少年自立、自强的能力,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引导。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呵护有加。只要孩子能读好书,生活上的事务一切都可以代劳,其结果是孩子即使已经长大了还不懂得什么叫生活,不知道怎样生活,乃至于离开了家长就无法生活。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等很多城市的艺术院所、著名高校、或者中小学校的附近,常有外来求学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租房而居,过起了"安营扎寨"式的陪读生活。他们或者举家搬迁来此,或者父母一方陪同。平时,孩子上学,家长则就近打工以补贴家用……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中国出现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高校陪读现象,许多护子心切的父母跟随子女来到学校附近租房,对孩子的大学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照料和监督,俨然一个保姆的角色。在崇尚个人自由、强调独立生活的美国,类似情形同样存在。许多美国家长对开始大学生活的子女也是一百个不放心,不但一路跟踪来到校园“实地考察”,甚至还经常越俎代庖,远在家中还遥控操作,大包大揽子女校园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小到给老师打电话,大到向校方进行投诉抗议。  相似文献   

10.
乡镇人大一年只召开一次人代会,会期只有一两天,有的甚至只有半天,往往也只是"鼓鼓掌"、"举举手"、"画画圈",走走程序而已。会期短、效率低,乡镇人大的权力难以发挥。  相似文献   

11.
就"陪读"的结果来说,本刊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家长有意,孩子无心--"强扭瓜"模式;家长培养,孩子配合--"种瓜得瓜"模式;还有一种另类模式,暂叫做"种瓜得豆"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年轻妇女返乡陪读成为中西部农村的普遍现象,对农村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母亲陪读现象的兴起,本质上是因为县域教育供给与农民家庭教育预期、家庭分工、教育能力不匹配,农民家庭被迫做出家庭分工调整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而言,母亲陪读提高了家庭教育成本,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减少了家庭收入来源。对于社会来说,陪读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束缚在家庭,加剧了社会教育焦虑和教育竞争。县域教育供给应回应农民家庭发展需求,努力做到与农民家庭的教育预期、分工模式、教育能力相匹配。  相似文献   

13.
陪读现象原本只是家庭的自主决策,但当陪读造成学区房房价暴涨、家庭教育支出不堪重负时,陪读现象就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陪读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根源入手,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制定并完善以提升人才素质为目标而又切实可行的城乡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14.
《前进》2015,(9)
<正>近些年来,发展乡村旅游似乎成了许多地方尤其是不少乡镇的"必选曲目"。在城郊的一些村落以休闲生活、观光游玩为特色的"农家乐"、"乡村游"非常热闹、异常红火,着实让周边不少农民找到了发家致富之路,原则上应当鼓励。然而,不少"农家乐"、"乡村游"的好"景"并不太长,有的间或营业,有的关门歇业,有的改作它用,甚至闲置在此,无人问津。更有甚者,因经  相似文献   

15.
工作检查中我们发现,少数乡镇区划调整后,在合并的乡镇中有的因无政府公章而影响了依法行政工作的落实.在行政行为中,有的以行政工作组的名义作出;有的以原乡镇人民政府的名义作出,仍使用原印章.该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不履行,如有的县级政府及其办公室本应向乡镇人民政府发的文不发到乡镇人民政府,而是发到乡镇行政工作组.追问原因,说是乡镇人民政府没有成立;或是乡镇人民政府组成人员未通过选举产生;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探索和改革,只要工作能开展,怎么都可以.这实际上是在不依法行政,是在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6.
徐娟 《人大论坛》2013,(1):44-44
“家有读书郎,全家跟着忙。”如今,家长为孩子陪读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孩子,一些家长迁徙不定、辗转租房,被称为新时代的“孟母三迁”,这种现象也被不少人称为“中国式陪读”。(1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背景下,为了实现家庭的最大化积累,农民家庭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随着教育变迁的出现,新生代农民家庭的主导性目标也开始转型,从家庭经济积累转向了代际教育跃升,原有的家庭分工难以契合农民家庭的发展需求。由此,在教育目标的推动下,农民家庭完成了"一家三制"的家计重构,形塑出了年轻妇女进城陪读、青壮男性异地务工、中老年夫妇村庄务农的策略安排。"一家三制"的出现是农民家庭对家庭再生产压力积极回应的结果,但也蕴藏着家庭发展风险扩大和教育不公平加剧的危机。因此,要重新思考教育设置的问题,通过调整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主导权,增强农民家庭的教育安全感,促进农民家庭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内蒙古部分城市、农牧区和乡镇,随机选取学前到初中有效被试288名,探讨其家庭教育观念。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普通家庭教育观念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结果表明:(1)普通家庭家教知识普遍匮乏;(2)家长对子女的职业文化的期望,显著高于子女自我期望;(3)在家长的教育观念中“好孩子”的标准偏重于智力因素;(4)多数家长能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但偏重于“严厉型”。一、问题的提出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智能的发展、个性的塑造,以及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送孩子到外边去学习,并不是家长惟一的选择,很多父母从各方面考虑认为给孩子请家教,单独教育似乎效果更好。从表面上看,家教请到家里,父母再不用挤公车、赶地铁,可免于路途劳顿了,但实际上,陪读的辛苦一点不少。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扶贫工作电话会议后,某县派出工作组对全县各村进行调查,确定重点扶贫村组。工作组所到之处,所见所闻大大出乎意料。每到一个乡镇,不但乡镇领导亲自接待,亲自汇报,而且还亲自陪同到村里检查。汇报的情况基本上是本乡、本组群众收入是如何如何的低,生活是如何如何的苦,要求列为贫困村。有的还动员农村向工作组递交“请愿书”,有的事前和农户统一口径.使工作组摸不到真实情况,有的请本乡、本村在上级工作的领导同志出面向工作组打招呼,甚至有的村负责人要求工作组手下留情,将其列入,否则难以向乡里和老百姓交待,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